申小兵
[摘 要]角色扮演是讓學生以親身體驗的形式加深對歷史的認知。學生隨著認知程度逐步深入,其學習潛能將會得到激發,其學科素養也會有所提升。
[關鍵詞]初中歷史 高效課堂 角色扮演
[中圖分類號] G633.5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105
角色扮演是初中歷史新課改實施以來的一種新教學方式。教師通過必要的情境創設,組織學生學習小組以表演形式再現重要史實或呈現有關歷史人物的心理活動,引導學生主動體驗和感受歷史風云變幻,理解掌握歷史知識,提升歷史學習能力,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筆者結合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角色扮演在打造初中歷史高效課堂中的具體運用策略。
一、巧用角色扮演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和協助者,要充分信任學生,改變傳統教學下的灌輸模式,使課堂成為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生成的場所。比如人教版(下同)九年級上冊《西方文明之源》這一課,關于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內容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為突破這一教學重難點,筆者讓學生在完成預習任務的基礎上,創設公民大會討論和決定內政、外交等國家重大問題的情境,并分為成年男子、家庭婦女、奴隸、外邦人等不同角色進行扮演,引導學生猶如身臨其境般地感受雅典的奴隸主民主政治氛圍,同時也使學生對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有清晰的認識。這種角色扮演既尊重了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也讓學生親身體驗了歷史,還引導了學生全面辯證地看待歷史現象。
二、巧用角色扮演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學生在進行角色扮演的過程中,不可能一人完成所有工作,必須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完成。教師要引導小組長組織好組內分工合作,共同搜集好所需要的學習資料,探討角色扮演如何有效開展,使組內每個成員都積極參與到角色扮演活動中來,培養合作探究的精神和能力。比如學習九年級上冊第19課《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中關于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時,為引導學生充分理解明治維新的內容和過程,筆者創設了這樣的情境:“1871年日本曾經派遣使團對歐美進行了近兩年的訪問考察,假如你是使團的成員,請你將在考察中感觸最深的內容寫下來,以便回國后呈報天皇。”各小組立即分工合作,從教師課前印發的或學生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來搜集整理角色扮演所需學習資料。到了課堂展示環節,學生通過扮演天皇、留學生、政府官員、資本家等多種角色,對英國海軍的建設發展、美國工業化成果、法國經濟發展、德國政治軍事建設等成果進行匯報。又如在教學九年級下冊《經濟大危機》一課的“經濟大危機的影響”這部分內容時,筆者也通過讓學生充分搜集資料,扮演農民、工人、資本家等不同角色充分認識經濟大危機對不同階層的影響。由于準備充分,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學習氛圍和諧愉悅,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效果不錯,成為筆者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一大亮點。
三、巧用角色扮演凸顯人文教育功能
歷史是一門社會科學,也是一門人文課程。《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歷史教育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要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承人類文明的優秀傳統,使學生了解和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更好地認識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因此,我們的歷史教學應實現史實認知與人文教育的一致性,但人文教育不是依靠教師的片面灌輸就能收到理想效果的。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人文教育需要真切有感染力的氛圍,需要豐富的文圖資料,需要學生充分的自主感知,這樣,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才能水到渠成地生成。為有效落實人文教育這一要求,筆者嘗試使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書報刊等渠道提前搜集好史料,以便課堂中能夠順利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14課《鋼鐵長城》時,我們可讓學生分為陸軍、海軍、空軍等不同表演小組,利用課前搜集的我國國防資料,形象呈現我國陸海空一體化的國防建設,激發學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引導學生樹立將來致力祖國國防建設的信心和決心。這樣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開展人文教育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初中生學習歷史是間接經歷和感知歷史知識的過程,他們對不少歷史知識的認識與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們的教學手段應該符合初中生的心智特點,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降低學習難度。角色扮演這一教學手段有利于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和感知歷史,加深對重要史實的理解與認知。我們應努力創設較為開放的教學環境,堅持以生為本,組織開展好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扮演活動,打造高效有趣的歷史課堂。
[ 參 考 文 獻 ]
[1]汪學毅.角色扮演——一種課堂討論的教學技術[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7(4).
[2]徐芝亮.角色扮演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6(4).
(責任編輯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