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花
摘 要: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感知的基礎上的,只有在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索求得理性認識,才能真正達到新課標要求。而多媒體技術的出現為實現新課標的要求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為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的變革提供了新的物質基礎,在教學中要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為教學發展服務。
關鍵詞:初中政治;多媒體;輔助教學
國家教育部制定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影響,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的聯系,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可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改善學生學習方式已經成為現代教學的重要目標,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該如何巧用多媒體呢?
一、多媒體教學作為現代教學手段,已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創造良好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化學習的內在動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堅持不懈地進行學習。但思想品德課自身較強的理論性使許多學生學起來感到有些枯燥。因此,思想品德教師應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關鍵,是要在教師主導作用的影響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兩者關系達到和諧統一,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特有的形象逼真的畫面,富有情感的聲音,再加上教師適時的恰當講解,能充分借助視聽優勢,促使學生主動思考、不斷探求,并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拓寬師生互動空間,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而其中教師的主導地位主要體現在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用教材理論解決實際問題。新課標下,思想品德課采用多媒體教學使師生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在多媒體運用過程中,教師不時走到學生中間,對多媒體展示的材料不斷加以指點、評價,針對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讓教學交流變成了情感交流、心靈交流。
二、運用多媒體,構建新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學體系
(一)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彰顯多媒體優勢。思想品德課極強的現實性與時代性,要求其教學必須“與時俱進”,隨時根據社會的發展,特定的教學情況及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而重新調整、優化組合。在學校具備網絡資源的條件下,思想品德教師應開發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如利用網絡音像兼備、圖文并茂、動靜結合的特點制作教學課件,使教學內容動態化、形象化、趣味化。
(二)靈活運用多媒體,激活課堂教學。課堂教學開始,學生的注意往往還停留在課前的某一情境上,為使學生對新課程、新內容發生興趣,教師可先從“無意注意”入手,通過多媒體中的一幅投影、一段錄像、一幅畫面,都可能會不由自主地引起學生注意,隨著教學過程的深入,學生“無意注意”不可能持久,且極易受到干擾,這時可運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由無意注意轉入有意注意,通過促進師生互動,讓學生主動思考探求問題。
(三)讓多媒體走進活動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多媒體與活動課整合,體現了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教育理念的結合,既突出了多媒體的示范、指導、激趣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為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比如“時事評論課”,通過多媒體多角度、多方位展示相關資料,開拓了學生視野、擴大了知識容量,為學生評論提供充足的素材。總之,多媒體彌補了活動課中的不足,豐富了活動課內容,最大限度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多媒體運用要遵循的原則
(一)適度原則。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各種注意的發生和保持,均以一定的興趣為條件,而興趣對保持有意注意,提高學生主動性具有支持作用。多媒體的直觀形象能引起并保持學生興趣,然而多媒體的使用也不能過度。因為即使是感興趣的東西,如果長時間刺激,也容易使大腦皮層興奮性降低或轉入抑制狀態,造成疲勞,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讓多媒體與其他教學形式交替使用,以保證學生注意力的穩定。
(二)實效原則。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多媒體的選擇和使用要收到實效,力求避免形式主義。要遵循學生思維規律,把著眼點放在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來。多媒體材料內容要符合新課標要求,力求準確到位,課件制作講求精益求精,以達到最佳視聽效果為標準,展示過程中教師既要熟悉多媒體操作,又要準確把握教材;既要細心觀察,逐步引導學生,還要通過多媒體控制教學活動,并能靈活處理教學中的突發事件,以使多媒體優勢在思想品德課中得到充分發揮。
(三)師生互動原則。現代思想品德課教學是一種智慧與情感交融的互動過程,運用多媒體教學,要防止因使用多媒體手段而削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現象。教師要充分發揮其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以飽滿的情感、積極的思維、巧妙的組織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并通過啟發、誘導,使之思維敏捷、踴躍參與,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讓其主動探索,主動實踐,積極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