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多兵
摘 要:新課改要求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主,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的地位,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秉承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想法,通過人性化的教學設計,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選擇適宜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這不僅能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也能夠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進而靈活運用各種方式進行思考和探究。因此,要立足于人性化教學設計的優勢,提出了實施人性化教學的途徑,為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人性化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人性化;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2-012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2.078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這一教育理念不僅迎合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能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提高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高中歷史教學中,采用人性化的教學設計能為師生的平等交流搭建平臺,也能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因而,教師應該在歷史教學中強化人性化的教學設計,采用有效的途徑推行人性化的教學。
一、擴展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傳授歷史知識,還應該讓學生在深入了解歷史背景和史實的前提下,能夠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能夠以歷史問題作為借鑒,以加深對時事的理解。同時,在歷史課本中,由于篇幅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對一些歷史事件的描述過于片面,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理解,甚至會給學生帶來很多疑問和誤解。此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人性化的教學設計,以課本內容為基礎,進行知識的擴展,為學生補充事件的歷史背景和所涉及的史實。人性化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清晰地掌握歷史事件的脈絡,并根據其背景和史實對授課內容進行全面和客觀的分析,以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例如,在為學生講解《戊戌政變》一課時,課本的重點圍繞維新派和封建傳統勢力之間的斗爭來闡述戊戌變法,重點是落在其失敗的原因上,忽視了變法的實際缺陷。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教師不對教學進行設計,只按照課本進行授課,就會讓學生片面地認為變法失敗的主要是源于封建勢力的大肆擾亂和阻撓,最終對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產生誤解。所以,教師應該考慮到學生的這種認識偏差,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擴展一些相關的史實,讓學生對戊戌變法的背景、經過以及結果有更加全面的認識,促使學生對該歷史事件做出客觀的分析,以加深對這一內容的理解。
二、圖文結合,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在高中歷史課本中,教師要善于利用課本中的插圖或是各種和授課內容相關的圖畫、圖片甚至是漫畫等設計教學,不但能豐富教學方式,這也是人性化教學方式的體現。在高中歷史課堂上,由于升學的壓力,教師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通常采取單一的教學方式,容易令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而利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不但能讓學生從直觀上接觸到授課的內容,也能增強學生課堂學習的體驗。因此,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圖文結合的優勢,并運用現有的教學資源,或者根據學生的實際,搜集相關的圖片素材來輔助教學。
例如,在講解同盟會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課本中的插圖,為學生進行講解,使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課本中的插圖上,并圍繞其中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字樣展開教學,讓學生明確這簡單的幾句話正是同盟會的宗旨。利用這幅簡單的插畫,不但能讓學生從全方位理解同盟會的綱領,也能讓學生知曉政黨成立的三大要素。由此可見,圖文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強化學生的記憶。
三、模擬歷史場景,增強學生的體驗
人性化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重要體現,教師應該采用適宜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為學生“參與”歷史提供機會和平臺。歷史教學是重現歷史的過程,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視頻資料或是模擬歷史場景,重新演繹歷史事件,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或者進行角色扮演等體味歷史人物的情感,感受他們的思緒。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與歷史近距離地接觸,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涉及多個人物的歷史事件中,教師可以設計歷史劇,以場景重現和角色扮演的形式開展教學。通過模擬歷史場景,讓學生切身感知到當時的歷史情境,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感受歷史人物的情感,進而掌握歷史知識。這不但能夠豐富教學方式,也能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并且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模擬歷史場景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解讀歷史,讓學生能夠更真實地呈現歷史,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質疑,并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以加深對歷史的感悟。
總之,高中歷史中的人性化教學設計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想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雖然在實際的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這一教學模式有益于學生的發展,應該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迎.高中歷史課程的功能分析及多元教學模式探析[J].新課程(下),2013(11):109.
[2] 呂國東.高中歷史課程整合教學探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