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偉
摘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高等教育面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是提高工程技術人才競爭力的戰略決策。針對安徽建筑大學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前給水排水管網系統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并結合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要求,提出了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教學新的舉措,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Abstract: Excellent engineers education training program is main battlefield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fac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rategic decisions of 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Based on in-depth thinking about problems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pipe network system,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excellent engineers education training program, the new teaching measures about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pipe network system was put forward,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教學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network system;course teaching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1-0222-02
0 引言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國家教育部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學科專業名單的通知》(教高廳函〔2012〕7號),安徽建筑大學給水排水工程專業被列入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給排水管網系統》是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重要主干課程之一,課程內容包括給水排水管網系統的功能、布置原理、水量計算、水力計算理論和方法、工程優化設計理論和方法及管道系統的運行管理理論。
1 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
《給排水管網系統》教學方式主要包括理論授課、課程設計,考核方式采用閉卷形式,采用平時成績和期末卷面成績加權平均的方式進行成績評定。
1.1 課時偏少的問題
當前高校的培養目標是“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因此很多高校的專業課學時數都被壓縮了。在2003年,高等學校給水排水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提出了一種新的給水排水工程專業本科培養方案,合并了排水管網和給水管網兩門課程,使其成為了一門課程。過去兩門課時總學時是64學時,合并成一門課程后總學時變成了48學時。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總學時縮短了,然而本門課程內容涉及面廣、內容較多,難以在縮短后的學時內將所有教學內容都一一呈現在學生面前,且為了趕教學進度,減少了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2 多媒體教學存在節湊快、信息量大、教學效果差的問題
多媒體教學具有信息量大、節省板書時間等優勢,但同時多媒體教學也有其弊端,比如節奏過快,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沒有突出重難點,學生容易感到思緒和視覺疲勞;多媒體教學方法信息量太大,學生無法跟上教師思路等。雖然板書不具有信息量大、節省板書時間的優勢,但是為學生留了足夠的思考時間,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培養和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
1.3 缺乏對工程實踐訓練的認識
學生沒有機會將自身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實踐,也沒有真正了解所學知識在工程應用領域的運用,如此不僅無法提高自身的工程實踐能力,還制約了自身創新能力的提升。
2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要求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有三個特點:
①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
②學校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
③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高等教育面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是提高工程技術人才競爭力的戰略決策。實施這一計劃,必須科學把握其內涵和要求,準確定位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規格,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校企合作為載體,以優化培養方案與改革教學方法為手段,大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努力為社會尤其是企業培養大批能力型、創新型、復合型、高素質的工程技術專業人才。
3 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教學探討
3.1 教學方法改革
教學方法是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標準得以實現的方式。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式對學生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素質養成將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以往的接受式教學方法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的個性需求,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和溝通,學生難以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而往往成為知識被動的接受者和機械的應用者,造成實踐能力不足、創新精神缺乏、團隊意識淡化等。為了更好地實現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標準的要求,大力推行該課程研究性學習方法,即基于問題的探究式學習、基于案例的討論式學習和基于項目的參與式學習,以實現學生知識的獲取、應用和創新,工程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社會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以及綜合素質的養成和提升。
3.2 行業企業合作
與行業企業的密切合作是培養高質量卓越工程師的關鍵。企業在卓越工程師培養上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其具備高校所沒有的條件:能夠準確把握經濟社會對工程人才的需求,擁有最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制造技術,擁有一批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能夠提供真實的工程實踐和創新環境。
針對行業企業(包括市政設計院、自來水公司、施工單位)的合作體現在如下方面:在“卓越計劃”通用標準的指導下,在行業組織制定的行業標準的基礎上,制定《給水排水管道系統》的大綱、教學日歷等教學文件;接受給排水行業組織或協會對給排水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的監督和檢查。
3.3 合理選取教材,加強教學內容改革
作為卓越給排水工程師必修的課程,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在課時是48學時。教師要在規定的學時內,將理論內容講得更深更透,這就需要將課程內容更好地整合和提煉。目前該校選用的教材是給水排水專業指導委員會推薦的《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該教材將給水管網和排水管網整合成一個統一的內容體系,并引入了國內外最新的管網理論和科技成果,對給水管網設計的水力計算和優化理論與計算方法等內容做了較大的變動和改進,使用該教材,可使學生認識和掌握本領域的最新技術及發展方向,激發學生學習潛能,更好地保障“卓越計劃”的順利進行。但該教材也存在實踐應用內容偏少、例題偏少的問題,針對此情況采取了新舊教材結合使用的方法,將給水排水專業在2003年之前用的教材——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的《給水工程》和《排水工程》(上)作為輔導用書,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將新舊教材結合使用,進一步完善了教學內容,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4 推進教學改革與實踐創新
針對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不足,積極推進教學改革與實踐創新。一是通過將新方法、新模式引入教學,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傳統給水排水管道系統課程教學模式與現代教育方式方法的融合;二是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對給水排水管道系統知識的不同需求,在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中推行分層次和分類別的教學模式,以達到教與學的統一,推進教與學的共同完善;三是針對目前課程設計與課堂教學相互脫節的實際問題,推行課程設計提前布置,貫穿于課堂教學的模式,并請校外工程人員加以輔導,并參觀相應的給排水管道設施,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在實驗中進行驗證,實現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交融和互補,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四是鼓勵學生創新,積極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課程中的問題,輔導學生利用計算機語言編程解決給排水管網水力計算、優化等科學問題。
4 可行性分析
從2014年開始,課程聘請了包括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美華盛國際建筑設計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等單位高級工程師作為輔導教師,參與輔導課程設計及課程講座。為滿足課程教學的需要,課程設計過程中每屆均帶同學去相關單位實習、參觀、請專業人員講解,先后去過的企業包括安徽國禎環保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池州市供排水有限責任公司、滁州市自來水公司、中美華盛國際建筑設計工程咨詢有限公司、上海經緯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學校根據卓越工程師計劃要求,安排落實了教學經費,保證了以上活動的順利實施。
5 結論
近幾年來該校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教學采取了以上舉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體反應在課程設計質量穩步提高,學生考試成績有明顯改善,在畢業設計中能很好地運用所學的給水排水管網系統知識。
參考文獻:
[1]張建鋒,黃廷林.基于“卓越工程師”目標下的給水排水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5).
[2]王文東,朱陸莉,鄧林煜.對比教學法在《給水排水管網系統》教學中的應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
[3]Haixing Liu,Jing Lu, Ming Zhao, Yixing Yuan. Multi-objective Optimisation Design of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Comparison of Two Evolutionary Algorithms[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