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丹
摘要:目的 剖析十二指腸潰瘍用黃連附子湯的療效。方法 抽取2014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接收的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共計108例。按照電腦隨機盲法,分組108例患者:將之分成A、B兩組,各54例。A組予以黃連附子湯,B組予以奧美拉唑腸溶膠囊。觀察兩組用藥后有無不良反應,并對療效的總有效率進行比較。結果 A組療效的總有效率為94.44%,B組為79.62%。A組明顯高于B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不良反應發生率上看,A組為5.56%,B組為14.82%。A組明顯低于B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黃連附子湯合理用于十二指腸潰瘍中,可增強療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關鍵詞:黃連附子湯;應用效果;十二指腸潰瘍;不良反應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所選108例病例都經臨床診斷確診為十二指腸潰瘍,收治時間:2014年1月~2016年5月。觀察發現,所有病例都有如下癥狀:胃脘部隱痛;神疲乏力;舌質偏淡;畏寒肢冷;脈細;痛處喜溫喜按;大便溏薄;苔薄白膩。以電腦隨機盲法為原理,分組108例患者:A、B兩組各54例。A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為32~64歲,平均(44.96±5.73)歲;單純十二指腸潰瘍者,34例;十二指腸潰瘍伴淺表性胃炎者,7例;胃十二指腸潰瘍復合潰瘍者,11例。對照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為33~67歲,平均(45.16±5.92)歲;單純十二指腸潰瘍者,35例;十二指腸潰瘍伴淺表性胃炎者,8例;胃十二指腸潰瘍復合潰瘍者,9例。兩組疾病類型、文化水平等基線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標準[1] ①腎功能不全者,②糖尿病者,③合并其它系統嚴重疾病者,④病歷資料不全者,⑤未取得知情同意者。
1.3方法
1.3.1 A組 采用黃連附子湯[2]療法,詳細如下:①湯劑組成:川連,10~12 g;枳實,10~12 g;煅賊骨,6~10 g;附子,3~6 g;制香附,6~10 g;陳皮,6~10 g;延胡索,6~10 g;炒白芍,12~15 g。②用藥方式:諸藥配伍后,洗凈加清水(適量)煎煮,取湯汁約300 ml。早晚2次分服。1劑/d。連續用藥2 w。③加減:肝郁犯胃者,加適量龍膽草與柴胡;胃脘疼痛明顯者,加適量白芷、五靈脂、檳榔與丹參;胃氣上逆者,加馬勃、煅瓦楞子與旋復花適量;脾運不健者,加炒谷麥芽、茯苓、焦神曲、炒白術與焦山楂適量。
1.3.2 B組 采用常規西藥療法,詳細如下:給予奧美拉唑腸溶膠囊[3],20 mg/次,2次/d。連續服用2 w。其中,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由“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提供,批號“H20064652”。
1.4臨床觀察指標 兩組用藥后,觀察有無不良反應出現,比如:牙痛;腹瀉;口腔潰瘍;惡心;便秘。
1.5治療效果的判定標準[4] 本次研究的療效等級分3級,分別是:顯效;有效;無效。①顯效,胃脘疼痛與噯氣等癥狀全部消失;胃鏡檢查提示潰瘍愈合進入瘢痕期。②有效,胃脘疼痛與噯氣等癥狀明顯改善;胃鏡檢查提示潰瘍周圍仍存在炎癥反應。③無效,胃脘疼痛等癥狀無變化;胃鏡檢查提示潰瘍面依舊未愈合。總有效率計算方法:顯效率+有效率。
1.6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調查的所得數據均利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綜合分析,比較以t作為檢驗標準;計數資料的比較經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不良反應的分析 A組不良反應發生者共3例,所占百分比為5.56%;B組不良反應發生者共8例,所占百分比為14.82%。A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B組,兩者之比為:5.56% vs.14.82%。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效果的分析 A組顯效者,37例;有效者,14例;總有效率為94.44%。對照組顯效者,28例;有效者,15例;總有效率為79.62%。A組療效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B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綜上所述,十二指腸潰瘍乃消化系統類疾病,因易反復,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較大的影響。有資料顯示[5],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生和多種因素密切相關,主要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遺傳因素;十二指腸黏膜防御機制衰退;胃酸分泌過多。對此,我們可選取抑酸護膜類藥物,對該疾病患者進行治療。而針對同時伴有腹脹以及惡心嘔吐等癥狀者,則可給予促胃動力等方面的治療。現代研究發現,常規西藥治療十二指腸潰瘍,效果不明顯,且藥物的毒副作用也較大,容易使患者在服藥后出現便秘以及腹瀉等不良反應。
祖國醫學中,十二指腸潰瘍被歸入"胃脘痛"范疇,病因主要有3個,即:氣機失調;肝氣不舒;脾胃不和。對此,我們可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原理,對該疾病患者進行全面、有效的治療,比如:治療時,可從下述幾方面入手,即:健脾化濕;調暢氣機;和胃止痛;疏肝和胃。黃連附子湯[6]調和多種中草藥,包括:川連;枳實;煅賊骨;附子;制香附;陳皮;延胡索;炒白芍。實踐表明,和常規西藥療法相比,黃連附子湯在十二指腸潰瘍中更具有臨床應用的優勢,比如:藥物毒副作用輕;可促進潰瘍愈合;能幫助患者改善預后。
本研究結果表明,A組療效的總有效率為94.44%,B組為79.63%。A組明顯高于B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不良反應發生率,A組為5.56%,B組為14.81%。A組明顯低于B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黃連附子湯用于十二指腸潰瘍中,既能提高藥物應用的安全性,又能增強療效,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陸月琴.應用黃連附子湯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4,(15):22-23.
[2]張同運.黃連附子湯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臨床效果分析[J].醫學信息,2014,(20):253-253.
[3]周迎署,鄧水琴.奧美拉唑與雷尼替丁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療效比較[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1,09(2):77-77.
[4]林朝龍.黃連附子湯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療效分析[J].中國處方藥,2014,(5):117-117.
[5]張云帆.黃連附子湯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療效[J].中醫臨床研究,2015,(21):76-77.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