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娟
摘要:目的 探究預見性護理應用于血液科患者感染危險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80例血液疾病有感染危險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分別給予預見性護理和常規護理,比較兩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院內感染總發生率(15.00%)低于對照組(35.00%),總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 對血液科易感染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可有效減少院內感染發生,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血液科;感染危險;預見性護理;生活質量
血液科接收的患者多為多發性骨髓瘤、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癥等,以機體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為主要表現特征,因需要應用免疫抑制劑或化療藥物,治療期間患者機體抵抗力降低,極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襲,院內感染發生率較高,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這也成為醫院控制院內感染和護理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1]。本研究選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2月血液科收治的80例血液系統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實施預見性護理,收到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2月血液科收治的血液系統疾病有感染危險的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白細胞水平均在4×109/L以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齡20~72歲,平均年齡(41.6±8.2)歲,其中急慢性白血病19例,多發性骨髓病10例,淋巴瘤5例,其他6例;對照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41.5±8.32)歲,其中急慢性白血病18例,多發性骨髓病11例,淋巴瘤6例,其他5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疾病類型和嚴重程度)對照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血液科常規護理,包括健康教育、病情觀察、環境管理及相關護理指導;觀察組實施預見性護理,具體內容為:①評估危險因素。感染危險因素包括疾病本身、創傷性操作、化療藥物副反應、健康知識缺乏、病房條件等,血液疾病患者本身免疫功能受到影響,加之治療的需要,抵抗力較為薄弱,此外,無菌技術操作不當、患者自我保健意識較差、消毒等管理不到位等,均會增加院內感染的發生機率。②制定護理對策。針對血液疾病的特點,有必要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預見性護理,詳細了解患者基本資料,對其身體耐受性、自理能力以及對疾病認知情況進行評估,制定預見性健康教育計劃,對其進行針對性指導;嚴密監測患者感染征象,觀察白細胞水平變化情況,做到早發現、早預防;加強飲食和生活護理,指導患者增加營養,保持營養均衡,增強自身抵抗力,平時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使其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加強病房環境管理,嚴格執行消毒隔離、無菌操作制度,必要時對患者進行保護性隔離,以免出現交叉感染;做好衛生宣教、口腔、皮膚、肛周等護理工作,明確護理要點,合理應用抗感染藥物,對患者進行全程監護,加強風險控制,及時發現并處理并發癥。
1.3評價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期間感染發生情況,包括口腔黏膜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肛周感染和敗血癥;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包括角色功能、身體功能、情緒功能和社會功能4項內容,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理想[2]。比較兩組患者院內感染總發生率和總生活質量。
1.4統計學處理 將獲得數據錄入SPSS16.5軟件包中,對其進行統計分析,院內感染和生活質量分屬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前者以率(%)表示,行t檢驗,后者以標準差(x±s)表示,行 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
2結果
2.1計數分析 觀察組院內感染總發生率為15.0%(6/40),對照組院內感染總發生率為35.0%(14/40),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計量分析 觀察組患者平均總生活質量評分為(6.9±1.8)分,對照組患者平均總生活質量評分為(4.5±1.2)分,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討論
血液科患者病情較為復雜,治療期間易發生各種并發癥,給患者治療帶來了很大負面影響,也給護理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戰。隨著醫學的進步和護理理念的轉變,將預防與治療結合在一起的預防性護理模式在臨床上得到推廣,其在預防院內感染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3]。血液科感染的高發生率與預防性護理的應用優勢正好吻合,將該護理模式應用到血液科,對有感染危險的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干預,觀察治療期間潛在的一些危險因素并提前評估,在此基礎上制定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全面落實心理、口腔、皮膚、飲食等方面護理內容,關注護理各環節,充分考慮到每一位患者的需求,能夠達到降低感染發生率的目的[4]。血液科感染相關因素較為復雜,有關這方面護理干預的研究報道也較多,如宋影[5]對70例有感染因素的血液病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其中對合并感染因素的患者加強護理干預,口腔黏膜、呼吸道、肛周感染以及敗血癥的發生率均得到明顯降低,達到了預期效果。本組研究中,給予預見性護理的觀察組40例患者,院內感染總發生率僅為15.00%,而給予常規護理的對照組40例患者,院內感染總發生率高達35.00%,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提示對血液科易感染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能夠起到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的效果;進一步分析顯示,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照結果為(6.9±1.8)分vs(4.5±1.2)分,表明預見性護理能夠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更好地改善其預后。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可為患者提供周到、全面的護理服務,對院內感染可起到很好的預見和防護作用,有助于降低血液科感染發生率,提高有感染危險患者的生活質量,其臨床應用價值值得肯定。
參考文獻:
[1]曹素云,鄭宏.整體護理在有感染因素的血液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3,36(5):130-131.
[2]范愛飛,李金華,鐘春嫦,等.化療患者PICC相關感染高危因素的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1,10(3):346-347.
[3]蔡怡,霍軍然,高娜,等.血液病患者的風險評估與安全管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33(7):8235-8236.
[4]陳影.綜合護理對血液病有院內感染風險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5,12(4):565-567.
[5]李蘭花,李秋環,冀學斌.預見性護理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大劑量化療后并發侵襲性肺部真菌病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5,18(9):805-807.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