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標探究教學法就是將教學目標化,明確化。整個教學是一個大目標,為實現大的教學目標,將其分成引、探、練等三個二級目標,又是三個學習階段。在每個階段中又細化出許多個小目標,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扎扎實實循序漸進的做好每個環節。
關鍵詞:目標 探究 體育教學 運用
面向21世紀的教育要求我們要培養具有創新知識的新一代,這就要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根據體育學科的特點和高職學生的年齡特征,近幾年來,我在教學中進行了“目標探究教學法”實驗,其特點是“目標引路,嘗試探新”。
現代體育教學的目標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健康而全面的發展[1]。在具體安排教學時,應該全面規劃,無論是何種類型的課,采用何鐘練習方法,以及課堂組織安排,都應注意一堂課所應有的運動量,以達到增強體質的功效。注重知識技術、技能的傳授,使學生了解科學鍛煉身體的道理,形成終身參與體育運動的意識。在每堂課的內容和任務安排上,不管怎么變化,體育教學的目標和任務都必須認真考慮,教師應把這些目的和任務非常明確地貫穿到教學的每個環節和整個過程中去。
按照目標探究教學法,教學中抓好引、探、練三個環節。
一、引——揭示聯系,明確方向
目標探究教學法強調學習目標的導向作用,教學中要給學生明確而具體的學習目標,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具針對性和方向性,能在目標的指引下主動地進行探究。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新舊知識揭示其聯系,根據學生現有身體素質、訓練水平、接受能力制定好目標,給學生指明探究的方向。
在一個班或一個運動隊中,學生或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訓練水平、接受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教師應該在“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下因材施教,以調動全班學生或全隊隊員的學習積極性。訓練內容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人與人之間略有差異,如基礎好、起點高的,可以給他“開小灶”,增加訓練內容或訓練量,某項(如柔韌性)身體素質差的可適當增加這一方面的訓練內容。在課堂訓練時,一些比較簡單、難度比較小的動作可以讓基礎較差、接受能力也較差的學生進行;一些比較復雜、難度較大的動作,則讓基礎較好、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訓練。當學生達到一定要求時,要予以肯定、贊許或表揚;當動作不合要求時,要肯定其中正確的部分并指出其不足之處或錯誤之處,給予適當的鼓勵,切勿過多地指責和苛刻的批評。讓學生出來演練動作也應如此,演練得好要予以肯定、贊許或表揚,同時又要引導學生不能自滿,對演練不成功或動作不規范者,要和靄地指出什么地方不夠規范,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鼓勵他們增強信心,加強針對性的訓練,增強他們的信心。
二、探——傳授方法,先練后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說練而有法,探而有路,使學生有規可循,從而自主地運用知識的遷移,借助已知學習未知,使學生在掌握現成知識的同時去發現新知識,在掌握現成結論的同時,又會設法去突破現成的結論。
先練后講是指接觸新內容時,教師不先教而是充分發揮目標的導向作用,讓學生充分動手、動腦、動口按一定方法去進行觀察、想象、分析、比較、概括等思維方法,主動地去探求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依賴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依賴學生的參與程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愉快的體驗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發揮體育小骨干在學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參與老師的教學,同時要兼顧體質較弱的學生,多給他們一些關心,讓他們能更多地發現自己在練習中的缺陷,并得到及時幫助和指點。
三、練——分層實施,總結提高
練習是體育課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必經之路,按目標探究教學法。它可分為鞏固和提高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主要是橫向的研究,通過分解動作按教學目標把若干相關的動作技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組合,便于學生總結規律、鞏固目標;第二個層次側重于縱向探求,它打破體育分支的界限,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把知識融為一體,讓學生有更廣闊的范圍思考,以發展學生的能力,無論哪一層次的練習,教師都要處理好練與學、難與易的關系。
體育是動作性強,技能要求較高的一門學科。在練習的設計上要考慮到這一客體的情況,按學生主體的認識規律、身體素質和接受能力,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劃分成幾個坡度,使這些“坡度”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發展思維的階梯,以逐步提高學生掌握體育知識的水平和學生體育智力活動的水平。同時,教師還要高瞻遠矚,要根據教材的內容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系,尋找突破點或采用分散的形式化難為易,使易的不易。我體會到,只要符合學生的運動水平,設計好適當的“坡度”,處理好難與易的關系,即使是較高難度的體育動作,學生也能自己學會。
高效的課堂教學,要求老師有較強的時間觀念,合理安排好各個教學環節時間的分配,掌握適當的教學節奏,能調動學生的多種器官參與學習,爭取教學的主動權。布置體育課外作業,其目的是鞏固和提高課堂的教學內容,發展學生的身體要素。作為老師在設計作業練習時要有針對性,既要覆蓋課本的教學知識,也要注意不同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只有提高了學生身體素質,才能為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中,我借鑒嘗試教學中的“先練后講,嘗試中學”的做法,又嘗試從它過分強調指導的圈子中跳出來,吸取目標教學法等優點,充分發揮學習目標在教學中的導向作用,以更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而進行上述試驗。這種教學法以目標為主線,以探索和變式練習為主要方式,以培養興趣、發展思維、以目標為導向,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練、學和活動,實踐證明,有效地實施目標探究,學生不僅能由舊入新,而且能推陳出新。
參考文獻:
[1]朱遠征.大學教材改革初探.中國學校體育.2011.6
[2]課程教材研究所.《體育與健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5
作者簡介:
馬勛立,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武漢體育學院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