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新媒體技術日臻成熟的今天,大學生接受外部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這給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供了新的方式,也給高校教師在講授思治理論時帶來了壓力。本文從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入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具體的對策。
關鍵詞 新媒體 思想政治理論課 高校
基金項目:本文為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2015年度立項課題“新媒體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5GB33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毛亞梅,武昌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武漢理工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110
如今我國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已經越來越廣泛,比如互聯網技術、手機通訊技術等已經深入高校。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中,高校學生獲得外部信息的渠道變得更寬,這給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課提供了新途徑。但隨著高校學生獲得信息的速度越快、信息量越大,又從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高校思政課老師的權威性和話語權,這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挑戰。
一、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
根據CNNIC提供的數據顯示,在2015年中,我國共有高校學生一千七百萬人,其中有95%以上均為網民,絕大多數學生通過互聯網更快速、方便地獲得外部信息。顯而易見的是,如今新媒體憑借其獨特優勢已經得到廣大大學生們的青睞,它是很多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已經對如今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影響。
在新媒體技術日臻成熟的今天,大學生能夠利用網絡等途徑進行更方便的學習,學習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傳統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對知識的需求,難以實現教學的雙向互動。但新媒體則不同,首先,通過運用互聯網技術,能夠讓所有人都能輕而易舉地獲得學習資料;其次,一系列新穎的網絡課程能夠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大學生能夠更積極主動地去進行學習。
新媒體充分肯定了當代大學生的創造性,以國外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論為例,該理論認為占支配地位的意見會在傳播過程中不斷強化其地位,但反對之聲就會逐漸減少。得到肯定和支持的意見或觀點必然是大眾化觀點,又被稱為主流觀點,但少數人提出的具有創新性的觀點通常在短時間內難以得到普遍認可,這種現象必然會打擊到創新者的能力意識培養。但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他們正值青春年少,擁有無數的創新力和想象力,在新媒體出現后,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力得到了認可,這對他們的培養是非常有利的。他們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平臺將自己的創新觀點公諸于眾,引起更多同類人的關注和支持,進而獲得身心上的鼓勵和肯定。
新媒體還具有互動性強、大眾化以及平民化的特點,這些特點能夠有助于大學生正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
新媒體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互聯網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部分,他們可以通過網絡學習來獲得更多自己想要的知識,而且這種學習模式也有更多的形式和渠道,它讓枯燥無味的學生生活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但值得一提的是,新媒體也會讓大學生養成不好的習慣。一方面而言,大學生運用新媒體學習缺乏學習系統性,由于離開了老師的當面教導,僅僅靠從網上獲得的一些瑣碎的信息,很難真正意義上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另一方面,互聯網是一個大染缸,其中的信息真假摻雜,大學生在接觸了虛假信息后很可能對之前學習的知識產生困惑,不利于其后期知識儲備的形成。另外,互聯網學習方式缺乏足夠的文化熏陶,這顯然對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帶來了不利。
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也十分深遠,盡管大學生已經作為一名成年人,形成了一定的自我判斷力,但對于剛剛步入社會的他們來說,他們仍難以正確認識和處理所有信息。很多時候,新媒體傳播的信息會對大學生帶來負面影響,比如暴力文化、色情文化、拜金主義等等,這些思想可能扭曲大學生的人格,不利于其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其后果是十分嚴重的。
二、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機遇
新媒體的發展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營造了良好環境。
(一)提供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在新媒體技術日益完善的今天,思政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實現遠程教育。在過去,教師只能在課堂上開展思政教育,但如今,其卻可以將課程搬到網絡上,通過微課、慕課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教師下課后可以登錄QQ、微信與學生交流,及時了解其對課程的需求和接受知識的情況,或是運用微博和公眾號發布最新的理論、知識,通過查看評論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教師通過運用新媒體技術還能夠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和空間壁壘,一改傳統教育模式下教育陣地小、形式單一等問題,而且對于熱衷網上沖浪的大學生來說,這種教育方式更能被他們輕松地接受。
(二)讓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更加具有感染力
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圖文并茂地講解教學內容,使教學氣氛得以活躍,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學生更愿意主動思考和發言,并有所感悟,這在無形中增強了課堂感染力,使得教師能夠以有限的時間和資源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三)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優化
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撐下,教師可以從海量的教學資源中提煉和抽取出對思政教學最有益的信息,然后通過匯總和歸納,形成精品教學課件、教學案例、閱讀資料,以確保學生所接觸到的思政知識是最新的、最完整的,同時也實現了思政教學資源的優化。
三、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面對的挑戰
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新媒體技術的出現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新媒體技術與生俱來的獨特性和隱蔽性使得大學生思政教育面臨著許多不確定性。
(一)新媒體技術的出現讓高校思政教師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在過去,教師是“課堂之主”,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則在臺下聆聽老師的講授,教師說的話就是權威,學生很少自主地進行學習和思考。但是,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學生也有機會接觸到海量的信息,甚至他們能根據自己對信息的偏好接觸到與教師接觸的完全不一樣的信息,這些信息中不乏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信息。網絡的泛濫和發展使得教師必須立即改變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學會將課堂知識延伸到網絡上,通過提煉和抽取網絡中的精華信息,形成先進、完整的知識庫。
(二)新媒體背景下信息的無序性要求教師控制好輿情,引導大學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網絡上充斥著各種不良信息,這與新媒體技術隱蔽性、虛擬性的特征有關,一旦無法準確辨別信息好壞,就會被誤導,甚至對行為造成影響。大學生正處于三觀逐漸形成的階段,他們渴望證明自己,喜歡質疑權威信息,這種行為促使他們被一些不良信息“牽著鼻子走”,從而使自己的價值觀受到不良影響。個別大學生還借助新媒體的力量“炒作”自己,完全將價值觀和底線拋諸腦后。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引導,幫助他們如何識別多媒體技術下的不良信息,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這樣才能有效避免他們的思想被不良信息所侵蝕。
(三)課堂教學效果弱化
如前文所述,大學生思想狀況必然會受到新媒體環境的客觀影響,這已經成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新媒體多維度的價值視角以及價值觀顯然比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知識更能吸引大學生。如此一來,大學生就面臨著一種究竟是選電子產品還是課堂學習的抉擇,或是究竟是更信任教師或是信任媒體中的信息。毫無疑問,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學生的目光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電子產品上,課堂教學效果遭到了弱化。
四、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要求
提高各高校思政教師的綜合素質。高校思政教師應該盡快適應社會的發展,主動了解新媒體,并學會操作,這樣才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有序過度。思想政治教育從業者要轉變觀念,認清新媒體技術發展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益處,不能一味地排斥新媒體技術,而是要學會活用新媒體技術來增加課堂教學效果,這樣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進性,并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不斷摸索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從業者要學會活用新媒體技術開展教育活動,具體來說,就是在不影響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前提下,通過引入新媒體技術,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式和途徑,實現新媒體基礎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如志愿服務、社會實踐、主題活動等)的完美結合,這樣才能確保高校思政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鄭元景.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1).
[2]余源培.新媒體與意識形態建設.河北學刊.2013(1).
[3]區健鴻.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探析.現代企業教育.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