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華
【摘要】《道德與法治》已經(jīng)逐步推進,作為一年級的學生,在接觸這門全新的課程的過程中,既有欣喜,又有期待。把握住一年級學生的特點,選擇契合的時機,用適宜的“微”活動拓展教材內(nèi)容,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領(lǐng)學生的道德生活,使教材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進行有效整合,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培養(yǎng)法治意識。
【關(guān)鍵詞】一年級《道德與法治》課 學生生活 “微”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065-02
《道德與法治》以其全新的面貌呈現(xiàn)在師生面前,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無論教材做了怎樣的修訂,課程應當是知與行相統(tǒng)一的過程,注重體現(xiàn)兒童生活和道德體驗,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合作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實現(xiàn)社會性發(fā)展。《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品德教學必須與兒童的生活世界相聯(lián)系才能真正促進兒童的成長。”
教材為我們教學提供了一些范例,一些話題。那么,依據(jù)一年級兒童的特點,就要把單元目標進行分解,依據(jù)課時目標設計一些“微活動”,助力學生的道德成長。
一、“簡單”and“繁復”
對孩子而言,他們的生活才是最有意義的、真正的生活,那么,教學的起點是什么呢?就是兒童的生活。品德教學只有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關(guān)注生活,從而指導孩子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教學活動。低年級兒童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對于直觀形象、感染力強的事物表現(xiàn)出來的興趣比較高。在教學中的活動設計都需要在了解兒童的實際生活和發(fā)展狀況的前提下進行。
1.“簡單”型活動:拓展教學內(nèi)容
品德教材指向兒童的生活,那么兒童的生活由于各自的家庭生活不同,接觸到的人和文化有著千差萬別。教師要了解低年級兒童的實際狀況:兒童的一般特點、需要以及其他的共性問題;兒童的個性特點,如興趣、性格、能力、習慣等;還要了解其家庭情況。還要了解兒童的實際生活:兒童生活中的熱點、興趣點,希望探究的問題、現(xiàn)象或活動等。
例如,《說說我自己》(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讀出生證明,說成長故事環(huán)節(jié)。通過簡單的活動感受家庭的幸福,出生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規(guī)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醫(yī)學文書,是證明新生兒出生時間、出生地點、性別、血型、出生時健康狀況、與父母血緣關(guān)系的法定醫(yī)學證明,也是新生兒獲得國籍和申報戶口的法定醫(yī)學依據(jù)。教學中,讓學生讀一讀出生證上的信息,通過讀懂出生證,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讓他們認識到自己一出生就有法律在保護著我們健康成長。然后,通過簡單的活動——出示嬰兒照,請同學們猜猜他(她)是誰?接下來讓照片中的主角上臺,大家說說和出生時相比有哪些變化?最后請照片中的小朋友說說自己的變化,自己的成長故事。在這樣簡單的猜一猜、比一比、說一說的活動中,引導學生認識到生命的來之不易,自己的成長更離不開父母的養(yǎng)育和關(guān)懷,培養(yǎng)學生熱愛父母、悅納自己、珍愛生命的情感。
2.“復雜”型活動:豐富教學內(nèi)涵
小學低年級的品德課程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通過逐步拓展的生活領(lǐng)域,引領(lǐng)兒童緊跟時代步伐,關(guān)注當代生活中的熱點,從而豐富兒童的個性化的生活體驗。教學內(nèi)容從教科書拓展到兒童生活的各個方面,引領(lǐng)學生拓展到更加廣闊的生活空間。
例如,《紅路燈在站崗》(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旨在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培養(yǎng)自覺遵守交通規(guī)則和自我保護的意識,激發(fā)珍愛生命的情感。在教學時通過謎語猜出這位不說話的朋友是紅綠燈,接著組圖展示不同路段的紅綠燈,教師引導學生說說這位不說話的“小交警”有什么作用,通過游戲“紅綠燈在站崗”鞏固對紅綠燈的認識。學生在認識紅綠燈,說說作用,玩玩游戲的過程中,明白了在馬路上我們必須聽從這個不說話的“小交警”的指揮。活動到這兒已經(jīng)達到了課堂預設的目標,如果我們的教學再深入一些,引導學生去說一說你看到過的國外的紅綠燈,通過圖片的展示,學生自己的描述,拓闊了學生的視野,也豐富了教材的內(nèi)涵,把學生的視線引向更加廣闊的時空。
這一板塊活動的設計貌似“復雜”,但是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卻是缺一不可,了解交通規(guī)則是為了更好地遵守交通規(guī)則。教師用兒童喜歡的形式——謎語、游戲、圖片展示,引導學生把規(guī)則記在心間,同時更好地落實在行動上,做到知行統(tǒng)一。
二、 “生活”and“分辨”
1. “生活”型活動:觸動兒童心靈
羅曼·羅蘭說過:“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要想讓活動達到預設的效果,必須要走進學生的生活,心中裝著兒童,時時關(guān)照兒童的生活。低年級兒童的情感真摯,容易激發(fā),容易受到感染。他們的情感的心弦一旦被撥動,就會包含鮮明的愛憎感。
如,單元體驗活動《大聲說出我的愛》(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旨在通過欣賞和學唱兒歌《小烏鴉愛媽媽》,讓學生懂得知恩圖報,不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通過“過家家“活動,再現(xiàn)家庭生活中的某些場景,引導學生學會主動、大膽地表達對家人的關(guān)愛。家庭是兒童德性生長的起點,然后從家庭走到學校,走向大自然,走上社會,由近及遠,由小到大。如果簡單地使用教材中的“唱兒歌”和角色扮演的方法,難以讓學生感受到家長的辛勞,更難以撥動學生情感的心弦。為此,教師提前與家長溝通,把家長提供的生活照片制作成了一段微視頻,喚起了孩子們生活的記憶,打開了孩子們情感的閘門。孩子們體會到了父母哺育自己的辛苦,這時,教師話鋒一轉(zhuǎn),難道爸爸媽媽僅僅只要照顧我們嗎?孩子們都說不是,那爸爸媽媽還要為我們的家長做些什么呢?是的,爸爸媽媽還要上班。于是,我又把家長工作的照片做了整理和展示,有半夜開出租車的,有在車間上班的,有在房頂裝太陽能的……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這樣的情感渲染下,讓學生說說“你想對爸爸媽媽說什么?”孩子們表情達意水到渠成,真摯感人,大聲說出了對爸爸媽媽的愛。
2.“分辨”型活動:踐行道德行為
簡單的“辨析”活動,學生一點就會,關(guān)鍵是怎樣踐行,把道德規(guī)范轉(zhuǎn)變?yōu)榈赖滦袨椤榇耍覀円选氨嫖觥毙突顒右氲秸n堂教學活動之中,品德教學只有引導學生關(guān)注并且“實踐”生活,才能成為有意義的活動。
一次觀摩課,《游樂園里真開心》(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有幸看到了這樣的課例,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游樂園一個游樂項目——小火車,教師設計了三次乘坐小火車的活動,第一次是沒有任何要求,讓孩子們自由地乘坐小火車,教師利用ipad拍攝下了整個乘坐的過程,并同步傳輸?shù)酱笃聊簧稀W寣W生去觀察,這樣的游玩快樂嗎?孩子們七嘴八舌,有的說快樂,有的說不快樂。教師就隨機采訪不快樂的,并引導學生說一說為什么不快樂?教師加以小結(jié),原來要想大家都體驗到游玩的快樂,需要遵守公共場所的規(guī)則。教師把話語權(quán)交給孩子們,讓孩子們說一說怎樣做才能保證大家都快樂?引導學生參與規(guī)則的制定。規(guī)則制定好了,進行第二次乘坐小火車,教師仍然使用了ipad,把乘坐的視頻上傳到大屏幕上,隨機采訪第一次乘坐不快樂的學生,現(xiàn)在快樂嗎?你覺得是什么讓你快樂了呢?引導學生感悟規(guī)則的重要性。接下來,教師又引導學生交流了游樂場其他游樂設施,滑滑梯、碰碰車、蹺蹺板在玩的過程中應當遵守的規(guī)則,通過這樣的互動交流,增強了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更難能可貴的是,在課的最后,教師又設計了第三次乘坐小火車,“小伙伴們,游樂園里真開心,讓我們?nèi)ラ_開心心地玩吧!”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一個個歡呼雀躍,奔向小火車,沒有了第一次的擁擠和爭吵,孩子們已經(jīng)逐步將規(guī)則內(nèi)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小火車坐的秩序井然。
綜觀三次乘坐小火車,教師用學生親身參與的活動,引入到對于規(guī)則的認識,讓學生知道規(guī)則就在我們的身邊。通過iPad同步傳輸?shù)囊曨l,不是辨析“別人”的行為,而是辨析“自己”的行為,讓學生走下道德的神壇,直面自己的行為實踐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當然,這樣的活動凝聚的是教者的匠心,更是對教材內(nèi)容獨到的把握。
在分辨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引入一些反面教材,經(jīng)常在一些課堂活動中看到一些血淋淋的畫面,這樣一些反面教材確實有視覺的沖擊力,但是一年級兒童身心發(fā)展還不健全,勢必會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辨析的過程中還是多一些正面引導,多一些正能量的感染更好一些。
微活動直指兒童生活,把一個個生活中真實的生活場景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知識的建構(gòu),獲得豐富的知識和經(jīng)驗,創(chuàng)造性和實踐能力獲得發(fā)展,讓“微活動”這一源頭活水更好的澆灌一年級的小花苗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