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潔
【摘要】科學精神主張求真求實和創新進取的思維;人文精神充分肯定人的意義和價值,體現“真善美”的追求。在現代化教育改革進程中,如何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辯證統一地融入并普及到“通識博雅”的基礎素質教育中,顯得極為重要。
【關鍵詞】科學精神 人文精神 基礎教育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073-02
一、科學與人文精神的基本概念與關系陳述
科學作為一種認識活動,在人類漫長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在一系列實踐活動和科學知識的基礎上衍生出了科學理論和精神,并從中體現了人類為追求真理和知識而不懈努力的崇高理想和自由,促進人類社會向良性的方向邁進。因而,科學精神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尊重事實和客觀規律,嚴謹求實的精神;另一方面是自由探索、不斷批判創新,勇于追求并堅持真理的精神??茖W精神要求人們既求真務實、實事求是,又大膽探索、理性批判。
人文精神屬于精神文化范疇,是人類在探析客觀對象和發現自己的活動中形成的觀念、方法與知識體系,它基于整個人類文化,并代表其最根本的精神和內在靈魂。它體現了對人類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一種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主體的思想,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實現人與社會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人文精神不僅對于整個人類文化和社會歷史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它對于每個平凡的個體的成長同樣意義非凡。
科學與人文精神辯證統一,貫穿在人們對科學世界與人文世界的探索之中。這兩種精神內核主導了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兩種基本方法,二者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科學與人文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化進程中需要著力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弘揚科學與人文精神在基礎素質教育階段的策略性探討
教育的本質在于“育人”,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發展的必然路徑,也是弘揚科學和人文精神的沃土。
(一)樹立正確的現代教育理念,實事求是地優化應試教育改革,大力普及“通識博雅”的素質教育。國家教育機構需要堅定教育創新發展思路,繼續有層次、有步驟地落實基礎教育改革,改變國內部分地區應試教育過重,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教育不公平等現實問題。這就要求不同崗位的基礎教育從業者充分認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科學與人文精神對學生思維和能力鍛煉的重要性;同時,這一改革離不開包括學生家長群體、教育相關行業以及社會各行各業的全社會共同支持:更新理念,共同支撐,為基礎教育階段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打下素質教育的良好基礎。
(二)加強基礎教育從業教師隊伍建設,形成互動有無的學習培訓和反饋機制。在弘揚科學和人文精神的過程中,關鍵靠得是“人”,主要指奮斗在教育事業前線的教職工們。在現代化教育改革發展進程中,不僅要提升教師團隊的思想覺悟,也要提高與之相適應的現代化教學能力和水平,包括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與此配套,建議基層教育單位采取線上學習、線下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定點定時地針對教師團隊進行學習培訓工作,并輔之以相應的鼓勵和表彰。同時,還要建立“由下至上”的反饋機制:第一時間解決教師在實踐中產生的各類問題和疑惑,推動一線教學改革。
(三)進一步優化課程設置,堅持教學課程改革和創新。課程設置是教師通向學生的媒介,課程的優劣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乃至教育成果。如何通過基礎教育課程的設置和改革,推廣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對在通識博雅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們形成正確的邏輯判斷和思維能力至關重要。一方面,通過改良課程內容和呈現方式,普及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使學生們善于靈活運用人文和科學思維方法去看待或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另一方面,優化教育方式和手段,采用諸如多媒體、主題式學習、一對一討論、情景式教學和實踐參與式教學等方式方法,使教學內容更容易被學生們接受。
(四)系統優化教學質量評估和考核辦法,改革學生成長成才的選拔和評價機制。前者主要是針對課程設置和教師隊伍的一系列考核和評價體系,通過自我評估和他人評估的兩種評價體系,幫助教學團隊建立正確的課程與效果認識,以不斷調整和適應教育發展現狀和學生需求;后者是教育教學改革至關重要的內容和動力,只有通過改革學生學習考核和人才選拔機制,在素質教育考查環節加注科學和人文精神指標,才能有助于提高對人文和科學素養的重視程度,給學生們的成長成才以正確的指引。
參考文獻:
[1]竺可楨.科學之方法與精神[J]. 思想與時代,1941(1)
[2]徐志遠.《論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關系》[J].廣東社會科學, 2001(12)
[3]孟建偉.《科學與人文主義—論西方人文主義的三種形式》[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