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可

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創新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和規律,分析了創新生態系統與創新體系的區別與聯系。其次,對“互聯網+”環境下創新生態系統(簡稱互聯網創新生態系統)進行了界定。由此,提出了江蘇培育互聯網創新生態系統理論框架,基于理論框架,提出了可以沿著“中心體-互聯網-群落”和“互聯網-主體-群落”不同的途徑開展江蘇互聯網創新生態系統培育工作。最后,針對培育互聯網創新系統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創新生態系統;培育政策
中圖分類號:F276.4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3-0000-02
一、緒論
1.研究背景
近年來,省政府相關部門及各地市先后在人才、資金、創新平臺等方面出臺了政策,構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省內各地創新型城市(園區)、及“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建設,為創建創新型省份形成了良好的戰略布局。①到2014年底,江蘇省在全國區域創新能力排名中連續六年保持全國第一,2014年全省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9.0%,R&D活動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2.5%,全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655.3億元,全省企業共申請專利26.1萬件。全省按國家新標準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7 703家。已建國家級高新技術特產業基地133個。由此,江蘇省既有的區域創新體系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高技術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了成就,為創建創新型省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研究意義
區域創新體系在實踐中也有其局限性,如存在創新孤島、創新資源發展不平衡、資源共享不足、“政產學研用金”聯系不緊密等問題,乃是率先建成創新型省份和“大眾創新、萬眾創業”要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但是,原有的基于區域創新體系理論制訂的政策難以解決現有難題,在這樣的宏觀背景與現實需求下,對互聯網+環境下創新生態系統培育的途徑和政策研究,不僅是理論發展的需要,也是江蘇開展協同創新創建創新型省份的實踐需要,因此,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3.相關概念界定
創新生態系統是指一個區間內各種創新群落之間及與創新環境之間,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聯結傳導,形成共生競合、動態演化的開放、復雜的系統(李萬等,2014)。創新生態系統主要包含三個群落:研究、開發和應用(Estrin,2010)。研究群落以長遠的眼光發現新知識和觀念;開發群落推動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與交付;應用群落把這些技術進步擴散全球。
“互聯網+”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整合資源、互相協作的融合發展,從而形成一個新的生態鏈,即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
二、文獻綜述
1.創新生態系統與創新體系
自Lundvall(1985)率先提出的創新系統理論被學者引入我國,近十年來,創新體系建設一直是我國理論界和實踐界的關注點,一般認為,創新生態系統是由創新體系演進而來,但是,創新生態系統的開放性、共生性等特征又決定了他們之間的不同。
其一,創新生態系統概念的提出體現了研究范式的轉變:由關注系統中要素的構成向關注要素之間、系統與環境間的動態過程轉變,強調的是產學研用四螺旋的共同作用。而創新體系概念相對創新生態系統更關注內部的協調作用,體系內協同工作,關注要素的聯系機制,強調的是企業是創新主體,相對封閉。
其二,從空間上,創新生態系統可以跨區域,不局限某個區域,可以跨國,跨省市,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強調開放性;創新體系更關注系統內部要素的聯系與協調對創新能力的提升,例如區域創新體系強調內部性的資源配置與協同。
其三,從政策制訂上,創新生態系統政策制訂應該注重資源共享和利用,特別是需求側政策和環境側政策的綜合運用;而創新體系更關注供給側政策特別是技術創新政策的制訂。
2.創新政策
從供求的角度,可以把創新政策分為兩類:創新的供給促進政策和創新的需求激勵政策。前者通過對創新的供給方(企業和科研院所、高校等)的激勵來促進創新(Georghiou等,2007)。需求側創新政策目前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一般被認為是為了增加創新需求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目的在于促進創新吸收,提高對市場需求的了解和認識,加速實現創新擴散。
既有研究者從技術創新研發投入為切入點的傳統的供給側創新政策,關注點在公共投入、基礎學科、信息中介及創新園區等方面,而需求側政策主要包括面向創新的公共采購、制定規則和標準、培育領先市場,以及推動來自需求方的創新等。OECD的2010年報告總結了需求側創新政策的主要政策工具及其特點,包括政策設計的目標和政策效果,以及推行政策時需注意的可能風險等。
對于需求側創新政策與傳統的供給側之間的區別與聯系,Georghiou認為,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政策像是一把剪刀的兩翼,兩種政策措施要相互配合使用而非替代彼此,以適應創新發展不同階段的要求。
三、江蘇“互聯網+”創新生態系統培育路徑
1.互聯網+環境下江蘇創新生態系統框架
健康發展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包括:企業、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中介、金融等創新主體及其之間的研究、開發、應用群落之間的緊密聯系和有效互動;以及參與創新的自然資源、人才、知識、技術等各種創新要素在各主體之間的流動和溢出。江蘇連續6年在全國區域創新能力排名第一,全省擁有各類科研機構21816個,高新技術企業7703家,從事研發人員67.97萬,這是江蘇打造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礎;在兩化融合方面,江蘇兩化融合發展水平總指數為92.17,企業兩化融合應用效益指數126.37兩項指標連續三年名列全國第一。這些創新資源、信息化基礎設施及良好的區域創新體系,是培育和發展創新生態系統的必要前提。
因此,互聯網+環境下江蘇創新生態系統是基于信息基礎設施,以實時、共享、跨區域、便利為準則,涵蓋全省十三個地市的分布式系統(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泰州、鹽城、徐州、宿遷、淮安、連云港、淮陰),該系統與Internet相連,確保其形成的研究群落、開發群落面、應用群落能夠運用國內外資源開展協同創新。該平臺聚集企業、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介機構、金融機構及公眾研究者,開放式創新,共創價值,分享創新利益。
互聯網環境下創新生態系統其主要特點是:無邊界、協同、實時、共享資源、共創價值、分享利益。其解決的三個關鍵問題:知識共享促進創新成果快速產生、研究、開發、應用三大群落緊密相連促進成果轉化、領先用戶降低創新風險等。因此,互聯網創新生態系統不僅是互聯網+戰略的具體實施,還是全民創新、萬眾創業的重要創新基礎設施。
綜上,“互聯網+”環境下江蘇創新生態系統是將“政產學研用金介”形成的研究群落、開發群落、應用群落聚集同一信息基礎設施服務平臺,實施從研發到知識、技術成果商品化的“一站式”全方位服務,該平臺知識流、信息流、物質流的快速流動及交互,促進創新生態系統的三個群落之間實現健康的平衡。因此,基于“互聯網+”創新生態系統,能夠將創新投入、創新需求、創新基礎設施與創新管理在創新過程中有機結合,實現快速、持續創新。
2.江蘇互聯網創新生態系統培育路徑
(1)多中心體-互聯網-群落
具體而言,在實施互聯網+戰略中,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形成新業態,這種或以企業為中心形成的互聯網+,或以研究機構、園區、政府、金融、中介平臺等分別為中心形成的互聯網+,將通過信息基礎設施互聯聚集,實現互聯互通在知識流、信息流作用下形成復雜的有機聯系,由此,相關主體協同創新,可以實現共享資源,共享利益,進而形成多中心、分布式創新生態系統。即通過互聯網平臺聚集多主體形成創新群落(圖1-1)。
基于互聯網平臺,培育分布式、多中心創新生態系統,于平臺上聚集產學研政用金介形成涵蓋研究、開發、應用三大群落的創新生態系統,使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向橫向縱深發展。
(2)互聯網—單中心體—群落
以企業、或科技中介、或高校、科研機構等為核心發起,通過互聯網,與其合作者形成共生共創關系,圍繞中心體發展研究、開發、應用三大群落的單中心的創新生態系統(圖1-2)。
通過這個途徑培育創新生態系統見效快,發展迅速,例如江蘇潤源控股集團打造經編未來4.0工廠,搭建經編產業國際社區平臺,通過518平臺與園區相連,實現MES、遠程視頻、經編IE、客服技術、工藝技術等信息連接,迅速打造了創新群落。但是,這類發起于單中心體創新生態系統的發展趨勢將融入基于互聯網平臺發展的多中心創新生態系統中。
四、江蘇省培育互聯網創新生態系統的政策建議
1.圍繞“兩個轉變”開展制訂創新生態系統戰略規劃
創新生態系統與創新體系有著重要區別,轉變理念是制訂培育創新生態系統政策的前提;同時,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不僅形成新業態帶,也為科技創新帶來生機,拆除影響創新的各種隔閡,運用互聯網開展跨地區、跨部門合作創新,培育研究、開發應用三大群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創新的交易成本,提升區域創新的整體效率。因此,要圍繞“兩個轉變”,理清江蘇現有創新資源及存在問題,圍繞技術實現生態、產品開發生態、產業發展生態對發展和培育互聯網創新生態系統進行定位、布局,并營造創新生態系統的人文社會環境。
2.針對不同層次制訂互聯網創新生態系統政策
不同層次的政策制定者對應的創新生態系統結構和對象都不同,不同對象的行為訴求也存在差異,其政策制定也應區別對待,例如微觀層次的政策側重于促進中小企業成長,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創業融資、服務等政策;中觀層次的政策側重于重點行業的創業政策、創業教育和培訓、研究開發轉移、專業基礎設施等;宏觀層次則更注重全面創業政策、文化及社會規范等。
3.創新政策制訂立足在支持創新生態形成
根據創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共享性特征,制訂的政策應該關注生態系統群落中物種的多樣性。傳統的政策制訂過多關注了某項技術,或研發體系,技術與研發只是創新過程的一個環節,缺乏對生態鏈的考慮,例如,電動車的發展,過去只是關注了政策技術,而忽視了對電池的研發,使電動車的關鍵性能提高不上來;再例如,研發體系只是創新群落的一個種群,還需要應用群落。因此,政策制訂不僅關注供給側和環境側政策,還要關注需求側政策,運用有效的政策組合,才有利于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健康發展。
4.關注以用戶為中心的需求側創新政策
創新生態系統根植于市場結構和市場需求“全面推進需求側政策的實施”面對生產消費者的崛起和產學研用社區生態化創新的新模式,從過于強調供給側政策轉向依據創新鏈綜合推進需求側、供給側和環境面政策的協同運用,積極借鑒歐盟等“領先市場”行動計劃,綜合運用以用戶導向創新、領先市場培育、商業化前采購、創新券等政策工具,以強化對用戶的補貼來實現向市場釋放信號,促進創新成果在生態系統中更好地自組織發育。
注釋:
①數據來源:2015年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
參考文獻:
[1]Moore J F. Predators and pre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3, 71(3): 75-86.
[2]strin J. Closing the Innovation Gap: Reigniting the spark of Creativity in a Global Economy[M]. McGrew Hill, New York, 2009.
[3]hesbrough H W. The era of open innovation [J]. Managing Innovation and Change, 2006, 127( 3) : 34-41.
[4]eorghio, Edler.Public procurement and innovation-Resurrecting the demand side[J]. Research Policy, 2007,36:949-963.
[5]李萬,常靜,王敏杰,朱學彥,金愛民.新3.0與創新生態系統[J].學學研究,2014,12:1761-1770.
[6]梅亮,陳勁,劉洋.新生態系統:源起、知識演進和理論框架[J].科學學研究,2014,12:1771-1780.
[7]馬蕾,陳勁,閻立.新高速公路對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啟示[J].統計與決策,2011,05: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