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菊
摘 要:初中政治教學對象主要是未成年人,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形成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一生的道德素養,尤其是處于身心迅速發展和參與社會公共生活重要階段的初中學生,迫切需要學校及家庭和社會正確的引導和幫助。當前,農村全面發展,但教育卻難實現同步發展,尤其是初中政治。目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教學新方法流于形式化,創新不夠,相對單一;實踐課程開設太少,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不結合;學校環境相對封閉,教師與家庭社會不千分重視。本文對現狀問題進行分析,并針對性提出解決方案,為實現農村政治課教學方式的改革與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初中政治;教學方式
一、農村初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新課改的實行,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村教育帶來了全新的發展面貌,教育也有了新變化,促使了政治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全新的教學方式也在不斷的嘗試,展現積極的發展態勢,比如新教材中教學內容更加豐富,不僅包括文明禮儀知識,自我認識的知識還有法律知識,國情知識及哲學知識。同時還有配備豐富的實例故事,讓學生更好學習和掌握知識。教學形式也多樣化,有些學校開設多媒體課程,同時還召開思想政治教育類講座,以此來加強學生的道德建設。雖然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有所改進,但面臨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
教學目標單一。教學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政治并不是主學科,在改革中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有些改革在具體的實踐中教學方式走入了形式化,只是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存在,并沒有真正地為學生服務。學校和教師的教學目標很單一,即灌輸結構性知識,提高升學率,讓學生在中考中發揮出好的水平。
教育主客體沒有變化。教學中老師完全占據主導地位,還是教師講學生聽為主。教師很少主動與學化交流,如何教學如何是學化喜歡的教學方式這些都沒有溝通,學生在教學中只是扮演聽課寫作業的角色。在教巧過程中,他們過于重視整齊統一的教巧標準和規范,忽視學化的差異性和個性教巧,忽略了教巧對象的層次性和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從而將雙向的師化交流變成"無反省的政治灌輸"。
缺乏實踐性活動。中學生政治相關的實踐活動相對缺乏,學校和相關組織并沒有建立完善的社會實踐活動機制,學生很少有機會和時間參與公益性社會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用脫節。學生完全被安排在校內活動。
家庭學校社會缺少配合。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不僅是包括學校的教師,還包括家庭中的長輩和社會關系。孩子一但出現什么問題不能只歸咎于學校。還有很多家長認為課程不重要,沒必要花那么多也思,中考考得好就行。這種現狀導致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鏈條。
二、農村初中政治教學方式的改革與研究
初中政治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也是中學德育的主要渠道,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農村條件有限,學校教學是重點。因此有效推進農村初中政治教學方式的改革與研究更顯得至關重要。
課堂教學是實施學校教育的基本條件,因此要進行思想晶德課教學方式的改革首先要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改革。相比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新深改以及農村地區教學現狀要求轉變教學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做到統一安排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筆者認為以下幾種方法比較適合農村地區初中政治課教學。
1.教學中注入情感認知。情感教學認為:"所謂情感教學,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結合初中政治課程性質可嘗試界定初中政治課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初中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憑借自身的專業素養和人格魅力,遵循教學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傳授給學生一些自我情感調控的基本知識和方法,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科學志向和高尚的社會理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形成健全的人格。
2.教學中增加情境體驗。情境體驗教學也概括為教師在教學一般規律的指導下,積極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和教學情境,使學生在適宜的學習環境和情境中親歷獲取知識的過程。情景體驗式教學主要是授課教師預設一個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這一教學中要特別注意的體驗環節,即學生通過親身經歷或己有經驗來認識周圍事物,并認識、理解、感悟、驗證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方式或學習方式。
3.教學中融入案例。傳統的教學方式由于其局限性容易割裂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學難致用。新教學方式改革可在初中政治課本中給一些理論知識附加生動的案例和圖片,并結合生活中這樣那樣的實例進行知識講解,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學會如何用合理合法的方式保護自己和保護身邊人。
三、農村初中政治教學方式改革的意義
開創政治教學課程新局面。改革農村初中政治教學方式有助于改善思想品德作為二線課程不受重視的局面,有助于提升課程發展的空間。全新的教學方式優化整合的教學資源,有助于教師、家長以及學生對政治課有全新的認識,在應試教育的陰影下,可以更好地發揮課程的重要作用。
幫助學生認識、發展自我。中學生政治課作為農村初中的重要學科,既直接影響著農村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又是農村學校落實素質教育要求的關鍵。改進和創新政治課的教學對學生的發展成長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作為政治課程,其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在發展期的初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引導他們成長成才,而教學方式的改革和創新有力地推動了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的實施與實現;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發展自我。
全面提升教學質量。改革農村初中政治課的教學方式,就當前而言是實現教學目標最合理的方式,因為地域因素以及傳統思維模式習慣的制約,解除中考的壓力在農村初中并不現實,而像大城市那樣引進師資力量、拓展教學資源更是難實現。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更好的引導初中生成長,改革教學方式時最可行的方式,而形成家校社會三者有機統一的教學模式是最行之有效地辦法。
參考文獻:
[1]李曉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2]陳懷俊.農村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J].新西部(教學改革),2011(21).
[3]吳傳波.當前農村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2(3).
[4]朱曉燕.初中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D].江蘇:蘇州大學碩±學位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