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林
【摘要】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在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同時也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感悟語言,領會文章思想的重要手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把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素質教育培養的一個重點部分,加強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能力和創造能力。本文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朗讀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081-02
一、指導閱讀,授之以“漁”
小學語文的文章雖然不長,難度也不大,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會發現大部分學生對文章的整體理解只是概念上、輪廓上把握了,但是在思想內容,卻往往只是掌握、理解了部分,整體觀念還不是很強。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有必要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和理解,讓學生從部分到整體,完成文章的閱讀和理解。如教學《觀潮》第3、4自然段時,先讓學生細讀課文,想象畫面。再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3、4自然段,寫潮來時的聲音和形狀,并分別用波浪線和直線畫出作者描寫錢塘江涌潮聲音和形狀的語句。這樣,學生才會設身處地、如境入情地讀書。既理解了內容,體會了感情,有領悟和學習了作者表情達意的方法。其次是指導速讀。在當今的社會,對信息的篩選能力和篩選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則很難適應時代的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作為教師的我們應指導學生根據自身所需選擇進行速讀,當然在速讀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對內容的理解,這樣學生們就能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再次是注重課外延伸,為了使學生逐步學會讀書,豐富學生的生活,開拓他們的視野,幫助他們積累生活經驗,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同學們閱讀的有關報刊、書籍,經常開展閱讀課外活動,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閱讀。
二、引導學生想象閱讀教學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有計劃地選擇教學方案,有層次地推進學生的閱讀訓練,使學生由此而學會分析閱讀文章的方法,形成讀文章的一些基本的思維程序,從而提高閱讀能力。但是,從發展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角度上看,讓學生探索整體理解文章內容的方法,只是閱讀教學的一個基礎層面。而為了讓學生更了解作者思路的表達程序,循著作者的思路,一部分一部分地深入理解文章,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遵循著從整體到部分,最后又回歸到整體的思路,按學生的思維規律,指導學生掌握相應的方法,進行相關的閱讀探究,善于抓住課文關鍵拓展空間,在課文已有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此處做出合理的想象,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充分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如在教學《白楊》這一文時,結尾寫到:“爸爸一手摟著一個孩子,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現起一絲微笑……”爸爸在沉思什么?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我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情景,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發揮想象。于是,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同學們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發展了自我,在想象中獲得真切的體驗,感受到在現實生活中所沒有的經歷,激發學生的高尚情操。
三、重視朗讀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朗讀是一種最常用的閱讀方式,也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朗讀既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使學生獲得思想熏陶,又有助于學生情感的傳遞,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要讓學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經歷閱讀過程:
1.讓學生自己讀書。充分讓學生去思,去想,去創,老師要特別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從而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充分發展和全面發展。
2.讓學生自己提問。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既可集中質疑,也可隨機質疑。可先小組進行,再全班交流。解決問題才能更好的讀。也是學生由“讀會”走向“會讀”邁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3.讓學生自己說話。將教學過程開放化,讓學生想說就說,學生的說才會體現個性化;只有將交際形式多樣化,面向全體,人人參與,學生的說才會落實全員化。只要多說多練,學生說的水平才能不斷進步。而且通過這種個性張揚,能轉化為學生更具有個性的閱讀能力,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
四、結語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及課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學生體驗,感悟的內容,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體驗的環境,能夠積極參與對話,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探究過程的體驗,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讓學生從心底愛上語文,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書本是甜的”。能從小就體味到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從而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