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嵐
摘 要:新課程為小學語文素質教育帶來了改革的春風,其中提出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有效性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師一直被稱為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以新課程改革中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讓學生由“要我學”逐步轉變為“我要學”,全面實現語文課堂的素質教育。
一、開放性的語文課堂教學,給學生一片嶄新的語文天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師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生,以學生為主體來開展各種教學活動,以教材為依據又要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創造性因素,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開放性地進行語文教學,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為學生提供一個適宜他們獨立思考和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在思考、質疑、分析、探究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1.教師要開放語文課堂教學過程,加強課堂內外知識的有機結合,通過課文閱讀內容的補充,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使學生的視野更為開闊。
2.教師要注重語文課程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之間的相互融合,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以及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的提升。
3.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與日常社會生活相聯系,我們始終處于漢語學習的環境中,所以,除了要讓學生完成教材上的學習內容之外,還應該讓學生了解我們國家和民族絢麗多彩的文化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使學生通過社會生活、家庭教育的熏陶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來實現教育的目的。
二、確立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改革理念中提出教育要以人為本,并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新模式。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中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1.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權利。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究的過程中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重點知識精講、教學難點細講、學習中發現的疑點多講;學生能夠自己了解掌握的不講、通過查閱資料能會的不講、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探究學會的不講。
2.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更多合作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中一種新興的學習方式,體現了語文學習的開放性和民主性,學生通過合作學習提高了合作意識,促進了情感的交流。
3.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探究性語文學習。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語文知識來幫助理解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想象、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散性思維。
三、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均衡發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具備基礎的識字能力、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的能力。
1.注重聽說結合,教師要注重訓練學生有效傾聽的能力。在平時的學習中,教師經常與學生談論一些當下的時事新聞,開展快速問答、及時搶答等活動,使學生在聽到新聞之后能夠條理清晰、態度自然大方地進行復述,充分體現語言的交際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2.注重讀說結合,讀說能力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要根據課堂教學目標,認真研讀課文,把握教學重點,及時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并且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注重讀寫結合。教師應該注意讀和寫的緊密結合,讀是對文章的感悟和體會,寫是情感的抒發和表達;讀是一種知識的輸入過程,寫是知識輸出的過程,兩者之間有相互促進的作用。在訓練學生的讀寫能力時,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展開語文教學活動,使學生得到全面綜合發展。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梁啟超先生的這一名言激勵振奮了一代又一代國人的心。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改革理念,將素質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培養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韓雪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推進素質教育健康發展[J].小學生作文輔導:教師適用,2011(6):19.
[2]唐秀梅.探討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3(10):4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