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新廷
摘要:培養學生的數感有助于學生從枯燥的數學問題中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把學習數學與個人的學習、生活密切聯系起來,讓學生深切體會數學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學好數學可以給大家提供更多方便,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數感;活動;體驗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在數學課程中,應當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數感主要是指關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數感有助于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意義,理解或表述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數感是一種關于數字和量的直覺。這種直覺表現為主動、自覺地理解數和運用數,主動尋求事物發展的數量規律。這種直覺在人腦中不斷擴展可以派生一種對數學問題的敏感。所以,培養學生的數感有助于學生從枯燥的數學問題中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把學習數學與個人的學習、生活密切聯系起來,讓學生深切體會數學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學好數學可以給我們提供更多方便,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痹谄綍r教學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進行實際操作,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對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能力。
一、創設問題情境。在體驗中感悟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參與解決實際問題、設計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把學生的數學學習與實踐生活結合起來,把自己作為實踐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主體,從對問題的設計、改進和完善中感悟數量關系,構建新的認知結構,是“再創造”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意識。
比如,教學“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時,在學生已經掌握了試商和調商的方法后,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小明和小芳各有185元,到商場為小組的同學買T恤衫,售貨員告訴他們商場的活動是T恤衫29元/件,49元/2件,看看誰買得件數多,誰得方法更好。學生的興趣被激發起來,迅速在問題中尋找數量關系,總價、單價知道了,要求的是數量,小明的方法是185÷29=6(件)余11元,小芳的方法是185÷49=3余38元,僅從除法的計算來看,余數比除數小,這時和另一個條件比較,就發現38元還可以買一件。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獨立解答,再互動交流,使學生體驗不同的解答過程,并鼓勵學生針對同學的解答提出問題,在辯論中提高學生對數與數量關系的感悟能力。
二、動手實際操作。在實踐中感悟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指出:“兒童天生就喜歡活動,操作活動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興趣?!币虼?,在課堂中教師要盡量為學生提供操作活動的機會,如圈一圈、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量一量、分一分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理解感悟。
如,教學“平行與垂直”時,讓學生在一張紙上任意畫兩條直線,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類、討論、比較等多種活動,體會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建立平行的表象,引導學生自主建構平行的概念。對于垂直的認識,引導學生通過測量發現兩條直線相交又有兩種不同的情況,即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的,從而建立垂直的表象,抽象出垂直的概念。
三、豐富練習形式。在活動中感悟
通過豐富多樣的綜合練習,使學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計算方法。練習形式的多樣性和綜合性能有效避免機械重復、枯燥乏味練習帶來的負面影響,進一步提高了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資源,結合學生實際,創編多樣的趣味性、實踐性、參與性強的練習,給學生提供更加愉悅的練習氛圍,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并保持長久的注意力。如,組織“我是小冠軍”“爭紅旗”“摘蘋果”“我說你算對口令”等形式,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
同時,注意收集學生的錯誤問題,因為學生的經驗是一種非常有用的資源,無論正確與錯誤,都是最好的探究起點。注意收集學生的錯題,并針對性地練習,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需要在較長時間的充分感知、體驗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來,把培養數感的任務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對數的充分感知、感應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良好數感,提升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