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芳
摘要:課堂訓練中要高度重視情感朗讀,使學生在情感朗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朗讀中感知、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其實,情感朗讀是訓練的話題,是訓練的過程引發“訓練”的基點和觸發點,是訓練成果的源泉。
關鍵詞:語文課堂;訓練;情感朗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可見,朗讀在閱讀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課堂教學中,“訓練”是一個環節,是一種理念,更應該是新課程語文課堂的本質特征。那么,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實現有效訓練,讓新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更加美麗呢?筆者認為必須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一、訓練話題:情感朗讀
朗讀是一種有聲有色的語言藝術,是把訴諸視覺的文字語言轉化為訴諸聽覺的有聲有色的活動。它對于理解課文內容,鞏固記憶,訓練口語表達,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欣賞文學作品,豐富想象,陶冶情操,都具有特殊的功能。從更高層次來說,朗讀也是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生動活潑的顯現。眾所周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篇課文的教學目的,都有“有情感地朗讀課文”這一要求。
情感是文章的主旨。“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人情。”無論是寫還是讀,都離不開一個“情”字,情感要貫穿朗讀教學的始終。一篇文章通過語言的描述所塑造的動人情節或優美景色,往往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感。“言為心聲”,教師要充分利用文章優美的語句,精彩的片段,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讀,讓語言所抒發的情感溢出紙面,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每一篇都是充滿童趣,情感充沛真摯的好文章。“有感情地朗讀”是這些課文需要達成的重要教學目標,也是學生親近文本,感受文本課文情感,獲得語感體驗的重要手段。所以在課堂訓練中要高度重視情感朗讀,使學生在情感朗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朗讀中感知、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訓練過程:緊扣情感朗讀
新課標給我們明確的朗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正確、流利”的朗讀指導也易檢測。而“有感情”的朗讀指導,難度就比較大了。古人讀書,強調“口誦心惟”。“誦”絕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是讓學生認識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
面對每一篇課文,不是單純地強調朗讀,可以在理解文本的同時穿插朗讀教學,通過盡情地讀,讓學生進入情景,體驗角色,在誦讀中逐步完成了對文本的理解、欣賞與批判。培養學生的情感,達到情感朗讀的目的。但為了培養學生真正具有情感朗讀的能力,還須加強方法的指導。
(一)范讀法,師生訓練情真意切
范讀是形象化的教學手段,它是學生獲得語感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課文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研究朗讀,范讀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教師在范讀時,學生一定要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輕重緩急,讓學生進入意境。像《七律·長征》這類感情色彩很濃厚的課文,更應該通過朗讀來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朗讀得平平淡淡,甚至結結巴巴,那就無法體會到偉人的情感和情懷。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首先自己必須聲情并茂地朗讀,只有這樣才能感染學生,從而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
教師范讀應在語言、姿態、情感、意境等各個方面給學生做出示范。比如,在教學《林海》這篇課文的時候,作者沒到大興安嶺之前,以為它是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當他有機會看到并且進入森林里邊去,腳落在千年萬年積累的幾尺厚的松針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最后才證實這個悅耳的名字是那樣的親切與舒服。如果不加范讀就讓學生讀,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所以要抓住重點字,作者的親身經歷,這種語境,教師一定要認真地加以范讀、分析,學生才能學著朗讀,并且在節奏、停頓、重音、速度上做相應的處理,學生朗讀起來才能進入狀態。
教師要有意識地依據教材,抓住重點有感情地范讀,有目的地指導朗讀,不但能使學生從正確的朗讀(含聲調、節奏等方面)去理解課文,感受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喚起學生的讀書熱情,調節課堂氣氛。因此,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范讀,并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是情感朗讀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情境激發法,生本訓練其樂融融
1.引入故事激趣
小學生愛聽故事,愛講故事,他們容易從故事中學到知識,受到啟迪。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電視節目主持人、播音員及身邊的朗讀比賽獲獎的事例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他們熱愛朗讀。例如,《巨人的花園》這篇文章,是一篇情感濃郁的課文,可先指導學生看懂課文,或把大致故事講給大家聽,再讓學生進行朗讀,這樣既能滲透情感,又能激發學生的朗讀欲望。
2.創設優美情境
如在教學《觀潮》一課的朗讀訓練時,就可以利用錄像來設計導讀。借助媒體讓學生親眼目睹從未見過的“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壯觀景象,當學生聽到潮來時一浪緊接一浪地發出了雷鳴般的巨響,沖擊巖石發出松濤一樣的吼聲,就聯想起“疊疊浪涌上岸灘,陣陣風吹過松林”。看到這樣雄偉的氣勢和壯麗景象,學生由衷地發出了贊嘆:“哇,好美啊!”從而使課文中的景物在學生心中“活”起來,讓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這種情境下,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激情,起到了情感朗讀的真實目的。
(三)言語激勵法,師生訓練興趣盎然
言語激勵法是在學生學習訓練中進行激勵、鼓舞的談話,激發學生的情感,鼓起學生的勇氣和力量,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
言語激勵法是我們在朗讀訓練中經常使用的一種言語評價。比如,當一位學生朗讀得不怎么好時,老師不要急于完成教學任務就請另一位學生朗讀,而應適時地加以鼓勵,像一句“別急,再試試,你一定能讀好的。”就可能消除學生在師生面前的緊張情緒,增強自信心,認為自己真的能讀好,從而輕松地朗讀起來了。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贊揚,一句“你的朗讀越來越出色了。”“老師快要被你陶醉了!”……可使學生受益終生。如在教學《五彩池》中描寫五彩池形狀一段“有像葫蘆的,有像鐮刀的,有像盤子的,有像蓮花的……”時,有同學提出,“我以為應該讀得越來越快,因為五彩池太多了,作者都看不過來了,所以要快點讀。”大家也以為很有道理,對這位同學的答案給予充分的肯定,并讓他也試著讀一遍。沒想到老師的贊揚又引來了別的同學的不同看法:“這四個‘有像……的應讀得越來越慢,因為五彩池真神奇,作者邊看邊陶醉了,忘記了周圍的一切。”可見,教師的鼓勵贊許不僅能激發他們朗讀的興趣,更能點燃他們對情感朗讀的創造火花。
在朗讀教學中,除了教師評價學生外,可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朗讀進行自我評價。比如,當一名學生的朗讀較之以前有進步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你今天為什么讀得這么好呢?”這樣既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又通過教師的激勵使其樹立了自信。這樣,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會提高。所以,教師可提醒學生:經常進行自我評價,可以鞏固優點,克服缺點,進步會更快。學生認識到自我評價的好處,便會主動實踐。“老師,我剛才對人物的語言體會得不夠深刻,沒有讀出人物的性格,我能再讀一遍嗎?這樣既培養了朗讀興趣,又促進了情感朗讀。
(四)變式法,生本訓練妙語聲聲
在課堂訓練中,教師可變換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在變式訓練中體會朗讀的快樂。如執教《田忌賽馬》一課,在學生自讀自悟孫臏、田忌、齊威王三個人物的對話后,請幾位學生分角色朗讀人物的對話,讀后引導其他學生對他們的朗讀加以評價。有的學生指出,讀孫臏、齊威王的同學語氣平淡,沒有表現出人物的特點。教師因勢利導進一步啟發學生再讀,再思考孫臏、齊威王各是怎樣的人。學生總結出,孫臏足智多謀,善于動腦,要讀出他的胸有成竹:齊威王得意洋洋,藐視別人,要讀出他的傲慢無禮。接著老師再請學生分角色讀,這次真的把課文的情感表達出來了。
分角色朗讀也是變式朗讀的一種,雖然是讀書,但比起一個人朗讀畢竟有所不同。它要求學生像演員一樣,全身心地投入,很快進人隋境中,根據角色的性格特點,像《田忌賽馬》,就是要求學生根據孫臏、齊威王的性格特點,恰當地運用語調、停頓、重音及速度等朗讀技巧,使學生產生了豐富的情感。
又如,教學《將相和》一文時,可找出廉頗說的話來讀一讀。要引導學生抓住“很不服氣”這個詞來理解整段話,突出他有“計較個人地位”的思想。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要讀得急重些。藺相如又是怎樣對待廉頗的呢?要引導學生認真朗讀藺相如說的那段話:“秦王我都不怕,還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就是因為我們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攻打我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的利益啊!”教師要特別指導學生讀好第一句,讓學生自由讀、小組讀、同桌互讀等多種形式,用兩種不同的語氣來讀,第一種用普通反問句時的高聲調、重語氣來讀,第二種用沉緩的語氣來讀,讓學生對比,哪一種語氣更能反映出藺相如對敵狠,對自己人的高尚品質。通過這樣的朗讀訓練,把學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朗讀,從而真正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五)自由生動的表演法,生生訓練創意濃濃
1.配樂朗讀
教師事先準備好與朗讀作品情調、節奏相符合的音樂,營造音響氛圍,指導學生結合配樂進行朗讀,以聲響誘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讀起來也會入情入境。如教學朱自清的《匆匆》,通過反復朗讀,再讓一段輕柔舒緩的弦樂使學生進入一種輕松、恬靜的意境,這樣學生朗讀起來也就更繪聲繪色了。
2.表演朗讀
在課堂上要留出學生表演朗讀的時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自由組合,將課文改編成童話劇、表演劇、寓言故事等,邊表演邊朗讀,可配上道具,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與文中的形象融合為一體,讓感情自然流露。如《七顆鉆石》這篇文章,可通過表演童話劇,邊表演邊說話,把故事完整地展現出來,同時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達到了情感朗讀的目的。
三、訓練成果:源自情感朗讀
(一)情感朗讀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語文課堂應是充滿活力的,課堂上運用情感朗讀,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我們課堂充滿歡笑,煥發青春。如《第一場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絢麗多姿。在指導朗讀時,我著重指導學生讀好其中的兒化音,然后反復朗讀,對比讀,讓學生從中體會到雪后的自然美,讀出作者當時對雪的美景的喜愛之情。還指名學生上臺來表演讀。這樣有意識地依據教材,抓住重點有感情地朗讀,不但能使學生從正確的朗讀中去理解課文,感受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喚起學生的讀書熱情,有效地調節了課堂氣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情感朗讀培養了學生走進文本的能力
記得一位劇作家說過:讀書能力分為三種:一種是讀而不懂;一種是既讀也懂;一種是還讀書上沒有的東西。能讀懂書上沒有的東西,實際上就是會想,能理解。課堂經常訓練朗讀,既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也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即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逐步加深了。葉圣陶先生說:“教學語文課本和文學課本幾個重要項目里頭有一個項目,就是好好地讀,讀得好,就可以深切地傳出課文的思想感情,同時就是領會了它的思想感情。”“讀得好”實際就是讀與理解結合得好,吟詠與推敲結合得好。
對于一篇文章,特別是文學作品,要理解它的思想內容,首先就是朗讀。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使文章的內容在人的頭腦中形成印象,產生立體感。在語文訓練中,要想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讀教學。特別是小學高段語文教學,要求教師有感情地朗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對于一篇文章,有感情地朗讀,遍數多了,文章的意思在朗讀中就清楚明白了。這里所說的朗讀,不是指懶于動腦筋地走馬觀花似的朗讀,而是指勤于眼、口、腦共同作用于文章的有感情地朗讀。這樣長期訓練下去,學生走進文本的能力就得到了培養。
(三)情感朗讀提高了學生說、寫能力
學生朗讀的文章多了,語言就豐富了,口頭表達能力就自然提高了。“說”的能力提高了,就為“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有感情地朗讀是提高學生“說”和“寫”能力的根本前提。古往今來,凡有成就的作家、詩人,都在“讀”上下過苦功,讀至于“舌瘡”。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蘇軾記載歐陽修談寫作經驗的話說:“它無術,唯勤讀書而多為之。”這都說明了朗讀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讀準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就是說要讀通句子。如在教學《長城》這一課時,修筑長城盡管困難重重,但還是修筑成功了,那是一種怎樣的勞動,進行情感朗讀訓練,抓住重點詞,讀出情感,通過小組讀、指名讀、師范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從讀中體會情感,展開想象,透過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把它寫下來。在教學中,針對不同的課文,設計不同的寫作片段,既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發展了語言,也提高了“說”和“寫”的能力。
“訓練”,是語文課堂貫穿始終的一個命題;
“情感朗誦”,是語文課堂的引發“訓練”的基點;
“學生”,是所有訓練形式中的主體和訓練目標的指向;
“教師”,是融貫“學生”與“情感朗誦”的一條紅地毯。
真若如此,則不但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而課堂也必定會在創意訓練中“能探風雅無窮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