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昌龍 肖承娟
摘要: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迅猛,與教育的結合也更為緊密。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從老師到學生、從新內容學習到鞏固練習與復習的多方面考量,著力提高課堂效率,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技術;課堂效率
在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暴露了一些本質問題,但這是教育必然需要經歷的成長過程。本文首先從老師與學生的角度出發,再從數學教育的三個過程出發,闡述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的方法。
一、從師生角度來說
(一)巧妙參考、設計,節省課堂教授時間
網絡信息技術與教育的結合發展已有多年,首先從網絡資源來說,網絡上具有大量的在線課程,也有許多專門為教師設計的資源網站,其中提供了針對性的優秀視頻動畫和課堂內容設計思路,對于部分小動畫教師可以“拿來就用”,增添課堂氣氛,而對于一些教學環節或者針對教學內容的設計思路,教師也可以多加借鑒,活化自己的教學思維。其次從課堂教學時間來說,運用備課時已經設計好的信息資料,可以幫助教師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板書時間,對于抽象的內容也減少了教師一遍遍口干舌燥的重復講解過程,有效節省了課堂教授時間。
(二)化抽象為形象,提高學生理解力
雖然說小學生已經度過了幼兒形象思維高速發展的階段,但不得不承認,小學生在抽象思維上仍然具有實際性的困難,仍處于抽象思維的形成、發展階段。比如,在學習操場周圍或者是在道路兩邊的栽樹問題,抑或者繞著跑道的相遇問題等,這些問題雖然來源于生活,但對小學生來說仍屬于抽象性的問題,當學生具體思考時會覺得思維不太清晰。這時,老師調動信息技術,用不同顏色的跑步路線展示速度不同的兩個人在跑道上的相遇情況,抑或者用圈點法圈出栽樹的位置,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增強體驗,提高對數學問題的理解。
(三)加強師生互動,提高知識的有效轉化
傳統的小學教學課堂最容易出現老師“一言堂”的情況,師生的互動很少,互動效果也很一般,更多的是在提問環節才會有師生互動,而此時的所謂互動,又往往容易讓學生陷入一種高壓下,學生一緊張反而更答不出問題來,注意力也從學習內容上轉移到了應對提問的高壓上。應用信息技術以加強師生的互動。比如,在學習“秒”這一時間單位時,教師取消以往讓學生觀察自帶小鐘表的方法,而是在大屏幕上播放我國飛船發射的倒計時或者是奧運開幕倒計時的場面。學生不自覺地跟著教師、屏幕一起倒數起來,聽著秒針移動的聲音感受一秒的時間,在互動中提高了對所學內容的注意力和知識轉化度。
二、從教學三個過程來說
(一)生動化設計,提高新知識的吸收度
以往在教授學生統計學的內容時,往往由于實景及信息收集的困難和費時,老師往往只能提供一些簡單、隨機、直觀的數字。有時為了讓學生真切地體驗數學和生活的關系,還要組織學生蹲守在某一路段,學生分組做記錄,統計這半個小時內該路段通過的各類型車輛的數目。一節課下來,老師為學生引路、分組、提醒就占據了一部分時間,一節課也只能做一個統計,課堂效率過低。利用信息技術可以解決這一難題,課堂上通過播放某一路段的交通錄像,讓學生坐在教室里就能觀察到真實的路段情況。這樣生活化的設計,讓學生在生活場景中提高了對新知識的認識與吸收。期間,學生自動組成小組合作統計各類型車輛的通過數量,很快就得出了統計結果,也留出更多的時間去鞏固練習。
(二)當堂完成內容鞏固練習,實時測評與糾錯
在學習新知識以后,還要當堂進行鞏固練習,否則小學生極易忘記剛剛學過的知識。此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將提前準備好的電子版試題發送到每位學生的小電腦上,讓小學生實時在線答題,改變以往老師出題只能請一兩位學生答題的狀態,而是讓學生都參與到當堂的鞏固練習中。而且,學生一旦完成即可以點擊提交,系統也會根據老師提供的答案對學生試卷進行即時判斷,迅速指出學生出錯的地方。這樣最早答完題目的學生就不必再等待所有學生答題完畢才能根據老師公布的答案矯正自己的錯誤,實現對學習時間的高效利用。
(三)借助信息數據,針對性完成復習與提高
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鞏固練習和平時的多次考查練習,電腦自動記錄了學生的答題情況,這些信息匯總到老師的電腦上,相當于給老師提供了一份數據報告。老師可以先從整體情況來看,挑選出學生出錯率最高的類型題目,并分析原因,當堂對這些題目進行二次講解,爭取學生的問題能得到及時解決。在復習階段,則根據這些數據設計出系列型的練習題,并根據學生的整體情況,將錯題類型進行整理、羅列,整理出一份綜合性的改正復習試題,針對性地完成復習與提高,利用信息數據完成對數學課堂效率的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