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迎梅
摘要:留白教學,是訓練學生創造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又稱內容不完全教學法,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把全部教學內容和盤托出,而是有意識地在內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讓學生去推測和預計可能的結論,展開思維去推測填補。實施該教學法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教學過程的創造性,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
關鍵詞:高效課堂;留白教學;創新能力
高效課堂模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把學生看作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對抗質疑,主動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為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為適應學生自主自覺學習能力的培養,高效課堂要求教師在導學案的基礎上善于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留白教學”正是這樣一種與高效課堂模式相契合的教學策略。而科學地運用留白教學,是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不可缺少的條件,從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空間出發去設置空白,能給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嘗試與同學合作交流和自我創新發展的機會,推動課堂教學逐步高效化。
一、在教學內容上留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課堂是教師教學的主陣地。每一節課前,老師都精心設計、巧妙構思,預期把所有的內容都裝進學生的腦袋,爭取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然而,時至今日,課堂的高效性不再主張教師的“教”,更主張學生的“學”。《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怎樣讓數學課堂真正“有效”,僅從教學內容這一板塊來講,需從“教者”層面的有效轉向“學者”層面的有效。作為授課者,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方法,適當地對教學內容留白,讓學生對新知識保持一定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主動探究知識。
傳統的教學是老師把知識點講得很清楚、很詳細,但是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這是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老師說的太詳盡了,學生就沒有了主動思考的意識。長此下去,學生會形成依賴的心理。現代教育理論和實踐都證明,老師這樣的教法,實際上摧毀了學生的求知欲,學生探究的興趣就會喪失。相反,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設計一些內容懸念或有意地留下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空白,讓學生自主去探究,反而會迫使學生去多問幾個“為什么”,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
二、在教學時間上留白。保證學生的思考時間
近段時間,學校倡導小班額教學,零距離感受到新課程理念帶來的一些新變化: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式教學初見端倪,課堂較以前有了生機與活力。然而教師固有的教學理念依然使教師主導了課堂。一節課教師很“忙”,忙著不停地向學生發問,卻等不及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就提示解題思路和方法,迫不及待地揭曉答案。這不僅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時間,使學生失去了鍛煉思維的機會,而且與“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相背離,應該引起教師的注意。 蘇霍姆林斯基說:“請你毫不猶豫地在每一節課上盡量留出時間讓學生掌握教材吧!這些時間會讓你得到百倍的補償。”那么,在具體的課堂上,應該如何在教學時間上留白呢?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一節40分鐘的課中,學生的注意力隨教師講課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開始時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中間保持穩定,隨后開始分散。因此,在教學時間上留白,還要注意教學時間的控制。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不僅要善于設計問題,而且要留出空白,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學生有了充分的時間準備,才有可能針對問題積極思考,學生的思維才能夠在課堂上得到發展。此外,教師講述一段后,應有意識地停頓,給學生消化、吸收和小結的時間。這樣做,既激活了學生思維,又有利于幫助學生提高課堂注意力,使學生在有效的時間內收獲多多,使數學課堂離“高效課堂”更近一步。
三、在教學空間上留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思考“如何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每一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傳統的教學,教師是灌輸者,學生是灌輸的容器,教師負責把文本內容原封不動地輸送到學生腦中。而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傳統的教學理念正在被摒棄,新的教學理念正一步步登上教學舞臺,如探究性學習、創新型學習等。在真實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把握教學的時間,而且要開放教學的空間。不能用僅有的書本知識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抑制學生的個性發展,而要在教學空間上留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心理學家皮亞杰主張: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創新、有所發展和發現的人,而不是簡單地重復前人做過的事情。由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維方式,面對同一個問題會產生不同的解題思路,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在空間上留白,對有些問題不必給出一個具體的框架或答案,而是留更廣闊的空間給學生,讓學生有思考的余地,有創新的天地,充分發散自己的思維,找到不同的解題思路,使自己的創新能力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