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昇
摘要:2008年,從美國開始開始的那場次貸風波所引起的世界范圍的金融動蕩,并沒有很快的降低對經濟的影響,反而因多米諾骨牌效應,蔓延地區越來越廣。通過分析此次危機中的政府和企業所采取的各種行為,進而探索我們今天能做的。
關鍵詞:金融危機;思考;建議
中圖分類號:F113.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3-000-01
一、相關概念
什么是次貸?就是由次級住房抵押貸款的證券化后形成的債券,以此為抵押的貸款就是次貸。所謂次級住房抵押貸款是相對于優質房貸而言的,它是指對信用記錄不好,還款能力較弱的低收入貸款者發放的住房抵押貸款。
二、連鎖反應分析
我們都還記得,在房地產市場繁榮時期,房價的升高,不僅是一般住房抵押貸款借款者好貸款,而是所有人想貸款都容易辦理。對于借款合約中規定的兩年后的高利率也沒有引起人們的在意。那些在看見別人賣房賺錢了最后才加入購房熱潮中的低收入家庭,他們最后接過了市場里已經熬糊了的粥,怎么可能賺到錢?只能是背上了超額債務。
在整個金融界,全球范圍內,特別是西方國家在房地產上的市場相對來說是比較繁榮的,而且其金融機構也會產生非常強烈的房擴大住房抵押貸款供給沖動。當銀行家們捕捉優質化貸款需求之后,就會積極尋找之前根本沒有資格申請抵押款的購房者。此外,能夠發放貸款的相關結構,為達到擴張市場以及實現盈利目標,進行無限化降低相應的放貸標準,對于信用等級不可以達到標準的借款人員發放住房貸款,業務開展中出現極大的非理性, 完全的把信用風險置若罔聞。
可市場畢竟是市場,它呈現出了冰冷的事實:許許多多的貸款人換不上款了!并且,很快的這種違約行為越來越多,這才引起金融市場恐慌。 緊接著是2007年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的違約率創出新高,特別是2006年和2007年發放的抵押貸款中超過50%還不了款,市場其他違約率上升,資金流轉出現短缺,導致了月供成本增高,給金融市場上其他貸款人施加了同等的壓力。所有這些情況引起了美國乃至周邊更大范圍金融市場界的恐慌。
三、審視了次貸危機中的連鎖反應,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的建議
(一)不管在什么時候,政府金融監管部門會不斷強化金融衍生品監督管理
通常情況下,若美國的金融市場中新產品被推出,則會參照備案制來操作,也就是說新金融產品報批時,證券交易委員會將對其仔細審查。然而,若是第二家企業也開展了類似業務或也推出了相似產品,也就是說在功能以及作用上是非常相近的產品,則證券交易委員會僅僅做備案,并不實施仔細化審批。因此,如果次級貸款證券化在操作程序上是類似的,則就能夠相對輕松地進入到市場當中,審查不嚴格,進而導致次貸市場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得到快速膨脹。由此可以得出,針對金融衍生品審查監管,一方面要在實際審批過程中進行認真審查,另一方面還應該始終跟蹤關注相關的發展過程,給予其非常嚴格的約束,不管是銀行金融,還是已經證券化之后的金融,在金融子系統以及非金融監管工作層面都應該強化統一化管理標準,從根本上實現銀行金融機構對于產品風險的科學化評估,加強對于創新型業務的合理化審查。
(二)政府要重點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
從這次次貸危機的貸款者來看,貸款機構不僅僅是商業銀行,而是眾多各類金融企業。放貸者本來知道次級債風險很高,但是對利益的追逐讓他們忽略了風險。在2005年,不少的政府覺察到了次級貸款還不了款的違約案例越來越多,有幾個美國的州政府并據此發布了新的規定,提醒和要求金融界注意客戶償債風險。
再回顧我們國家的情況,2005年我國股市改革以來,滬深兩地股市就開始一路上揚,房市也跟著一路攀升,普通居民儲蓄的大量存款從銀行流向股市和房市。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申請房貸的隊伍中來。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弄虛作假情況,比如利用假車貸的方式以及信用卡套現的方式等,把資金直接轉身投入到了股市當中,從而導致股市泡沫不斷上漲。實質上,在房市以及股市日益走高的趨勢下,金融風險得到不斷囤積,從而使資產泡沫化也日益膨脹。
(三)金融市場、證券業要加強對信息公開披露的監管
現在,我們認真審視十年前的那場危機我們可以得出,關鍵性因素在于信息的不透明以及不對稱。全新的金融工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投資人員與投資產品間的重大隔閡,造成投資人員只是依靠朋友口頭評價開展投資活動。所以,應強化對金融信息公開管理。對于一個新的投資渠道,務必要求有關金融機構將其具體情況介紹清楚,面向社會公開。
(四)加強對廣大投資者的風險意識教育
在我們國家股市里,占絕大多數的投資人是普通老百姓,他們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識和投資風險意識。事實上,過去次貸危機當中,因投資人員對于金融知識的了解程度不夠,輕易相信他人,從而使自己蒙受了較大損失。因此,投資人員的培訓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對投資人員進行培訓教育的過程中,應使投資者認識到投資有風險,引導其實施理性化投資并引導投資人員依法維護自身的權力。
參考文獻:
[1]祝繼高,王春飛.金融危機對公司現金股利政策的影響研究——基于股權結構的視角[J].會計研究,2013(2):38-44+94.
[2]胡澤,夏新平,余明桂.金融發展、流動性與商業信用:基于全球金融危機的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3(3):4-15+68.
[3]曾愛民,張純,魏志華.金融危機沖擊、財務柔性儲備與企業投資行為——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13,04:10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