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莉
【摘 要】 目的:探討預見性護理干預對降低腹部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0月行腹部手術患者89例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護理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45例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44例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發生率。結果:觀察組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將預見性護理干預應用于腹部術后患者,能夠有效降低粘連性腸梗阻發生率,是一種效果好、實用性強的護理方式。
【關鍵詞】 腹部手術 粘連性腸梗阻 預見性護理
粘連性腸梗阻是一種腹腔內粘連帶或腸粘連壓迫所致的腸梗阻疾病,多發于腹部手術后,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腹脹、嘔吐、停止排氣排便等,該病若未得到及時治療,可造成腸壞死、腸絞窄、感染性休克及滴血容量性休克等癥狀,且需要進行二次手術治療,這可能導致粘連程度及范圍變大,形成惡性循環,給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影響[1]。為減少并預防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發生,本研究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預見性護理干預,取得顯著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腹部手術患者89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齡26-67歲,平均年齡(47.68±5.39)歲;手術類型:肝膽手術11例,闌尾手術19例,腸道手術7例,婦產科手術8例。觀察組44例,男23例,女21例,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46.97±5.14)歲;手術類型:肝膽手術10例,闌尾手術18例,腸道手術9例,婦產科手術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手術類型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干預,內容包括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并給予腸外營養支持、持續胃腸減壓及維持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觀察組在進行常規護理干預同時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主要措施如下:①腸人工運動:于患者術后6h進行人工運動,患者取半臥位,微閉雙目后做深呼吸運動,鼻吸氣7s后縮唇緩慢呼出,每4h進行1次,2遍/次。肢體運動:指導患者進行上肢展、屈、拉、握等運動,2-3d進行1次,10-20遍/次;患者平躺床上做下肢伸、屈、蹬訓練,2-3次/d,5遍/次,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設定運動間隔,對于進行闌尾等小手術患者,術后1d可下床活動,而肝膽手術等大型手術應在2-4d后下床活動。②熱敷及石蠟油治療:于患者術后24h給予腸熱敷護理,利用紅外線理療器對其腹部進行照射,熱敷時間為30min,2次/d,并服用石蠟油治療,2次/d,分早晚服用,行胃腸減壓者需從胃管注入。③胃腸減壓護理:患者取半臥位,觀察其負壓吸引通暢度,避免引流管阻塞、扭曲及折疊等不良狀況,減輕患者腹部脹氣,改善腸壁及胃部血液循環,促進毒素、細菌排出。同時指導患者做腹部按摩,單手按住切口處,另一只手對切口對側腹部進行順時針按摩,并于2-3min后改為逆向按摩,2次/d,20min/次。④口腔及飲食護理:患者在禁食期間指導其用漱口水或生理鹽水漱口,保持口腔濕潤,避免口腔細菌滋生引起腸道感染。患者恢復進食時,可先從食用流質食物向半流質食物及普通食物過渡,少食多餐,注意飲食規律,切勿暴飲暴食。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研究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用%表示計數資料,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發生率4.5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組件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粘連性腸梗阻是闌尾手術、腸道手術及肝膽手術等腹部手術后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發病因素多種,腹部手術創傷、手術應激反應、胃腸道長時間暴露均可導致粘連性發生,腸胃粘連對腸管正常蠕動影響較大,腸管折疊、扭曲后,腸腔變窄,腸管內容物無法順暢通過,易形成粘連并卡壓腸管[2]。此外,腸內容物增多、腸粘膜水腫、腸炎、腸蠕動過快、劇烈運動等也是發生粘連性腸梗阻的危險因素。該病若未經妥善處理,不僅會使患者陷入極大的痛苦之中,還可能危及生命。研究表明[3],預見性護理可通過找出誘發粘連性腸梗阻的潛在因素及護理問題,并采取防范措施來降低腹部手術后發生粘連性腸梗阻的風險,提高護理質量。
本研究中將預見性護理應用于腹部手術后患者,通過呼吸運動、紅外線理療、腹部按摩、胃腸減壓護理及口腔護理等多個方面有預見性的對患者進行干預,其作用機制可總結為以下幾點:①患者進行呼吸運動、上肢及下肢運動等自主運動方法,可使早期輕度粘連腸道自行分離,并擴大小腸活動范圍,促進腸蠕動功能恢復,減少粘連性腸梗阻發生。②熱敷療法中,充分利用紅外線的穿透性和制熱性來提高腸管溫度,促進腸管血運,從而減少腸管缺氧時間,并抑制血管生成因子分泌,降低粘連性腸梗阻發生率。③胃腸減壓主要通過胃管對胃腸道內積氣、積液的抽吸,緩解腹脹,促進腸蠕動。④口服或胃管注入石蠟油的目的則是借助石蠟油對腸壁進行潤滑,以減少腸運動性摩擦,同時刺激小腸,使腸蠕動功能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進一步證明預見性護理能夠有效降低腹部手術后患者粘連性腸梗阻發生率,護理效果顯著。據相關研究表明,術后早起鍛煉對改善患者腸麻痹、促進新陳代謝效果顯著,藥物及營養均可得到充分吸收,在恢復腸功能方面有積極作用。預見性護理在腹部術后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彌補了常規護理中患者被動接受的形式,而是將其轉變為對疾病的主動預防,通過對潛在誘發因素細致全面的護理干預,達到預防和降低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目的。
綜上所述,腹部術后患者采用預見性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粘連性腸梗阻發生率,是一種較為實用的護理方式。
參考文獻
[1]羅莉,張愛華.綜合護理干預對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預防效果[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5):748-749.
[2]馮高鴻.中西醫結合治療對腸道手術患者術后發生粘連性腸梗阻的預防作用[J].醫療裝備,2016,29(23):141-142.
[3]王芳.預防腹部手術后發生粘連性腸梗阻的護理方法[J].中國醫藥指南,2016, 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