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籽貴
【摘 要】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在我國快速發展,與傳統的金融模式相比,它具有明顯優勢。互聯網金融不僅打破了金融壟斷,緩解了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還能充分利用大量社會閑散資金,同時可借助科技的發展,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P2P網貸作為互聯網金融的重要部分,它的風險控制關系到整個行業能否健康發展。基于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背景,通過分析P2P網貸運行中存在的風險,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P2P網貸;風險分析
一、引言
過去我國長期執行金融抑制政策,使得傳統的金融借貸業務主要發生在商業銀行與大型企業之間,而廣大的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等群體面臨融資困難的問題,這嚴重影響了我國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在此大背景下,憑借著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勢頭,P2P網貸平臺便應運而生。與傳統融資模式相比,P2P網貸提供了一個快捷、便利、成本低、范圍廣的融資渠道。此外,由于當前我國銀行存款利率較低,國民理財意識不斷增強,因此廣大群眾必然會追求收益更高的投資方式,這為P2P網貸的發展提供了優質的成長環境。然而隨著P2P網貸的快速發展,相應的風險隱患逐漸顯露出來。如果P2P網貸行業想要健康持續的發展下去,進而與傳統的商業銀行形成互補的局面,那么就必須采取一系列的監管措施,完善行業運營過程中存在的缺陷以便加強風控,使得群眾放心的把資金像存入銀行一樣投資到P2P平臺中。
介于此,國內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圍繞互聯網金融背景下P2P網貸行業發展中的風險隱患進行了研究。如董妍(2015)[1]指出了P2P網貸平臺發展過程中風險控制的必要因素以及構建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P2P風險控制機制。談超,王冀寧(2014)[2]對P2P網絡借貸平臺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認為道德風險是P2P網貸行業發展過程中的主要風險。俞林,康燦華(2015)[3]通過構建包含貸款方、借款方和監管方在內的博弈模型,提出了建立行業內的統一信用評級體制,引入保險制度,構建合適的利率定價機制和市場進入,運行,退出機制等建議。官大飚(2012)[4]從P2P網貸運營中存在的貸款資金斷裂導致信用風險,挪用第三方資金賬戶造成操作風險,弱化政府宏觀調控造成政策風險等方面進行分析。
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概況以及特點
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目前還處于初步階段,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互聯網金融在用戶密度、金融規模、業務品種、法律法規體系、信用體系等方面還存在著不足之處,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在全國的普及,我國正式踏入互聯網金融時代,各家商業銀行陸續推出網上銀行以及手機銀行[5]。隨后在2000年第三方支付崛起,使得互聯網交易過程中的存在的資金流動以及資金安全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馬云所建立的阿里巴巴集團,阿里巴巴推出的支付寶、余額寶等支付模式深受大家的喜愛。2006年,P2P網貸正式進入中國,隨后在中國蓬勃發展,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上海的拍拍貸以及北京的宜人貸。到2015年底,我國的P2P網貸行業運營平臺達到了2595家,2015年全年的P2P網絡借貸成交量達到了2528億元人民幣。由于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技術與傳統金融模式的結合,所以相較于傳統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有其獨特的特點。
(一)打破傳統的金融壟斷,彌補傳統金融模式的缺陷
眾所周知,在我國,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等融資比較困難,因為傳統的商業銀行只會為大型、國有、政府擔保等企業融資,這使得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只能通過民間借貸的方式融資,比如小額貸款公司、租賃公司等,這些公司一般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差,加上對借方征信審查不嚴格,使得資金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而互聯網金融能為小微企業和個人提供貸款,因此能很大程度上彌補傳統金融模式的缺陷。
(二)互聯網金融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
首先,互聯網金融省去了傳統商業銀行數量眾多的營業網點費用和大量的人力資源費用。其次,互聯網金融突破了傳統銀行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在搜集信息,業務成交,內部管理等方面實現了自動化、實時化,運營成本顯著降低。
(三)互聯網金融具有高效率,信息透明的特點
借助著云計算、大數據、搜索引擎、媒體網絡等先進的技術書段,互聯網金融可以以接近零成本的代價來搜尋金融市場參與者的財務、偏好、信用等特點,使得融資雙方的財務信息直接進行匹配,減少中間環節,提高了市場運行效率和透明度,使得傳統金融模式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大大緩解,市場接近于無金融中介狀態,極大地提高了社會資本配置效率[6]。
(四)風險特殊
互聯網金融的獨特特點使得其風險誘導因素和風險影響與傳統的金融模式相比較也略有不同[7]。在傳統金融模式存在的利率風險、市場風險、政策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以外,互聯網金融還存在著運營風險。
三、P2P網貸的風險分析
(一)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包括兩方面,其一是借款人的信用風險。從P2P網貸平臺上籌集資金成本還是高于從銀行籌集資金的成本,因此借款人違約,借款到期不還或者延期還款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因為不可能保證每位借款人都能按時履行借款義務。就算是銀行每年也會有借款收不回來導致壞賬的事件,相較于從銀行借款時需要財產抵押或者擔保,從P2P網貸平臺上借款完全憑的是個人信用,因此除了借款人到期沒能力還款這一情況以外,故意不還款的比例也大大增加。其二是P2P網貸負責人跑路的風險。部分P2P網貸平臺從成立之初都沒打算好好發展下去,因此龐氏騙局時有發生。經常出現某某P2P網貸平臺負責人跑路事件,一旦這種情況發生,那么投資人的利益將受到極大損失甚至血本無歸,就算政府通過一系列的努力把該負責人抓捕歸案,可能也無濟于事,因為投資人的資金可能已被大肆揮霍殆盡,或者已被通過非法洗錢的方式轉移到其他地方導致無據可查。
(二)政策風險
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業還沒有具體詳細的法律法規,政府對P2P網貸平臺也是抱著先讓其發展然后進行規范的態度,使得P2P網貸平臺的準入門檻過低,所以導致目前國內的幾千家P2P網貸平臺良莠不齊,魚龍混雜。一些審查機制不完善的平臺對借款人的審查能力較低。當部分借款人借助于某些虛假材料進行借款時,由于這些P2P網貸平臺負責審核的工作人員的經驗和專業性的限制,沒有審查出借款人提供的各種材料中的虛假信息,所以大膽的把資金借給他們,結果必然導致資金損失,進而損害P2P網貸平臺整個行業的發展。
(三)運營風險
本質上說P2P網貸平臺是一個中介機構,只能為投資人和借款人匹配他們之間對應的借貸需求信息。
因此不得設立資金池,可一些P2P網貸平臺私設資金池,這不僅使得平臺跑路的風險增加,而且使得資金運轉復雜化,不透明化。一些P2P網貸平臺風控能力較差,沒有相應的風險準備金,一旦部分借款人不能按時還款,影響了平臺的聲譽,很有可能導致擠兌風險。2015年金融市場尤其是股市的劇烈波動,使得很多借款人資金鏈斷裂,許多P2P網貸平臺擠兌跑路現象嚴重,相較于2014年,出現提現困難的P2P平臺占到總數的30%。
四、防范P2P借貸風險的策略
(一)完善征信體系
目前我國的征信體系整體范圍較小、人群覆蓋量較少、個人信息搜集不準確。目前大部分P2P網貸平臺還借用線下調查的方式對借款人的信用進行評級,即派遣工作人員去了解借款人生活方式、還款能力、收入情況以及往日的還款報記錄等。這種傳統的方式不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調查報告的可信度也并不是很高。所以P2P網貸平臺需要一種簡單快捷且確實有效的方式來給借款人的信用進行評級。這需要政府進一步努力來完善個人的征信體系,包括個人基本信息、信用卡消費和還款記錄、個人收入和財產證明、社保信息等多個信息類別。
(二)健全法律法規,加快監管機制
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就《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有關情況召開新聞發布會,這意味著P2P借貸行業首部業務規范政策正式面世。進一步明確了P2P網貸是信息中介而不是信用中介,P2P網貸機構不能觸碰投資者的資金,更不能吸收大眾存款再向外貸款。這一法規的出臺使得大部分P2P網貸平臺面臨著轉型的壓力。不僅如此該《暫行辦法》也明確了中國互聯網金額協會,并成立了網貸專業委員會。此外政府也應鼓勵P2P網貸各平臺實行行業自律和互相監督的職責,共同構建健康的互聯網金融下的P2P網貸監管體系。
(三)運作規范、信息公開
在健全法律法規,對P2P網貸平臺實施有效監管以外,還應該提高P2P網貸的準入門檻為了防止P2P網貸平臺負責人跑路問題,應對借貸雙方的資金實行第三方托管制度,為了防止壞賬現象,P2P網貸平臺應提取與借款額相應的風險準備金,此外還要確保小額分散制度來降低風險。除了運作規范以外,也應健全信息披露制度,目前我國P2P網貸沒有建全信息披露制度,幾乎沒有平臺愿意主動向公共展示自己的財務報告,就算展示出來也缺乏公信力,所以必須制定一個行業統一的標準來在規定的時間、地點來向公共展示本年度或者本季度的財務信息。
(四)做理性的投資人
當前很多投資人對P2P網貸都了解甚少,根本就不明白其運作原理,只是聽說它的收益較高就盲目的跟風投資。由于很多缺乏相應金融理財知識的大眾對合規合法的P2P平臺的甄別力不夠,不能選擇正確合適的平臺,因此部分運作不良的P2P平臺就有了可乘之機。此外部分平臺打著高收益、零風險的旗號,很多投資人被其吸引,但這些平臺必定運作不規范,因此大大增加了風險。針對于此,投資人要有清醒的頭腦,不僅要學習相應的金融理財知識,而且要做理性的投資人不要被高收益所誘惑。在選擇P2P借貸借貸平臺時,要充分分析該平臺的各種信息,做理性的判斷,然后在根據判斷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P2P借貸平臺。
【參考文獻】
[1] 董妍. 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以P2P網貸平臺為視角[J]. 商業經濟研究,2015,03:79-81.
[2] 俞林,康燦華,王龍. 互聯網金融監管博弈研究:以P2P網貸模式為例[J]. 南開經濟研究,2015,05:126-139.
[3] 談超,王冀寧,孫本芝. P2P網絡借貸平臺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研究[J]. 金融經濟學研究,2014,05:100-108.
[4] 官大飚. 我國P2P網絡借貸發展存在的風險及其監管對策[J]. 臺灣農業探索,2012,05:61-64.
[5] 陶婭娜. 互聯網金融發展研究[J]. 金融發展評論,2013,11:58-73.
[6] 盧馨,李慧敏. P2P網絡借貸的運行模式與風險管控[J]. 改革,2015,02:60-68.
[7] 陸岷峰,李琴.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P2P發展目標模式研究——基于P2P本質特征的分析[J]. 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