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摘 要:語文是一門具有人文內涵的學科,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范本。因此,教師應該把握時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本文主要通過對當前小學語文德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進而提出在小學語文中滲透德育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生;德育滲透;語文教學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擁有獨有的魅力,它不僅具有工具性,還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培養學生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并提升他們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不僅僅是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更應該是語文學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義務。小學語文課文在內容、題材、知識結構等各部分都是經過嚴格篩選的,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學生一方面能夠學習到語言知識,另一方面還能使思想行為和道德情操受到熏陶。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將小學語文課文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充分地將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知識的學習結合起來,使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
一、小學語文德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重智育而輕德育
由于目前教學評價體系的原因,智育水平的高低成為大多數學校衡量其教學質量的關鍵指標,所以即使近些年國家都一直提倡素質教育,但素質教育的落實程度還遠遠不夠。在這種趨勢下,很多教師把教學重點更多地放在學科知識的教授中,忽視了學生思想道德及價值觀的形成,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2.德育模式過于單一
目前,小學語文的德育教育大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情感投入不夠,并且常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很多小學對德育要求的標準也很低,他們只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德育的相關知識,而對學生是否真正在思想觀念方面發生改變沒有過多的關注。例如,教師為了讓學生提升其思想道德情操,經常會讓他們寫“讀后感”,但是很多學生在寫“讀后感”時都是對材料的簡單復制或者直接從網上下載別人寫好的“讀后感”來交差,根本沒有仔細思考文章的真正意義。而教師在檢查作業時也是草草了事,對學生是否真正領會課文的內涵及他們的思想道德觀念是否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發生了改變都無從了解。這樣的德育模式對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毫無用處。
3.美育代替德育,重文不重道
隨著語文教材的不斷改革與更新,審美教育逐漸成為語文教學的又一重點。因此,一部分教師就把審美教育當成了德育,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過于注重文章的文筆與寫作技巧,卻忽略了文章中所傳遞的積極向上的思想情感。這種教育的結果在學生的作文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很多學生的作文表面看起來辭藻華麗、文采飛揚,但仔細一讀卻發現文章中心思想不清,所要表達的情感與價值觀也令人費解,這種情況在當今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隨處可見,應該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
二、小學語文中滲透德育的途徑
1.以教材為依托,發揮文本的德育功能
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非常有針對性,它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把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章收入其中。例如,有的課文以英雄人物為載體,讓學生在熟悉歷史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并學習英雄人物的光榮事跡和他們的優秀品質;有些課文是以科技知識為載體,緊跟時代的步伐,讓學生在了解科技的神奇魅力的同時,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與創新意識;還有一些課文是以童話寓言故事為載體,讓學生在有趣的童話故事中領會做人的道理。語文教材的類型豐富多樣,所以教師更應該發揮教材的這些優勢,將德育滲透到每一篇文章中。
2.開展實踐活動,激發學生情感共鳴
以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通過這種方式進行的德育才會更有成效。小學語文課外實踐活動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新的知識,同時在實踐中鞏固舊的知識,還能在實踐活動中激發其內心深處的情感,使其情感得以升華,進而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質。所以,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課本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3.充分利用多媒體,合理優化德育資源
多媒體教學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它將原本靜態的書本轉化成為動態的圖畫,使原本抽象難懂的文字變得簡單易懂且豐富有趣。多媒體的這些優勢使教師的教學變得更加輕松而有效率,因此,在小學語文的德育教學中,應該采用多媒體這種方式,使較為抽象的高尚的道德情操與思想觀念變得簡單易懂,這樣就會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4.拓展課外閱讀,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拓展知識,還能學習到書中人物的良好品質,同時能夠逐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要有一定的選擇性,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年齡和知識結構特點為學生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課外書籍,這樣才能使學生的道德情操在課外閱讀中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何靜慧. 語文教學滲透無痕德育的嘗試[J].上海教育科研,2012(10):73-74.
[2]宋瑞瑞,任美蓮.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現代教育科學,2015(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