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素芬
【摘 要】初為人師時,面對學生、面對講堂,我恐懼:因為缺乏經驗,擔心能否成為一名稱職的教師,三年后,經歷了高中三個年級的教學和一年的班主任工作,面對學生們高考成績的不如意與家長的無限期待,我恐懼:“教師如何教得輕松而學生卻可以學有所成?”經歷第二個三年的高中教學與班主任工作后,面對來自于社會、學校、家長的巨大工作壓力、自身日益明顯的教學厭倦情緒,我恐懼:怎么做才能成為學生喜歡、家長滿意、社會認可、自身幸福的教師?
【關鍵詞】 恐懼;學有所成;有效教學
在近一學年的教育碩士班學習中,通過聽課與老師、同學交流、閱讀相關文獻,開始學著從本源上思考“什么是有效教學” “教師的自我是什么樣的”。我從以下幾點作分析:
第一,學者們眼中的“有效教學”
關于“有效教學”目前仍沒有統一的界定,它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復雜的概念。在目前西方學者流行的研究視角中,有效教學就是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教學。在劉利平《有效教學理解的思路轉向》一文中指出,目前關于有效教學的論著主要從兩個層面考慮: 一方面是從價值層面考慮,這一層面比較抽象和理想化, 也很復雜但卻有前提性和方向性;另一方面是從技術層面考慮,這一層面主要回答有效教學的途徑、方法和步驟等問題。就價值層面上看,主要從以下三方面描述,①從學生的發展,包括學習的動力的激發與學習環境的創設;②從不同教學觀:包括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③試圖全面綜合我國目前有效教學概念的表述,體現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精神。以上關于有效教學的界定豐富,為我們進一步認識自身教學提供了許多考慮的角度。
第二,常見的“有效教學”界定
常見的界定沿用經濟學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來解釋有效教學。有效果:對教學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的評價;有效率:教學效率=教學產出(產出)/教學投入或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有效益:教學活動的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通過以上的界定,對于“有效”可以有更廣泛的內涵,特別是關于教學效果,有學者認為不應量化為“雙基”,甚至說物化為“分數”,而應該是師生雙方在知(知識、能力)、情(情感、心理)、意(意志、習慣)、行(行為、技能)等方面的收益,當然對以上四個方面進行評價能比較全面、真實,但衡量和測定起來比較難。曾經與許多高中畢業的學生交談,問及對高中所學地理學科的印象時,學生們往往對于知識本身已無多大印象,記得最清楚的是當時自己學得好與差、輕松與否、心情如何;結合自身的學習經歷,也深刻地覺得多年的學習生涯過后對于學科本身的知識已經毫無印象(除本學科外),當時只是被動地、努力地接受為取得好的考試成績,從未考慮過如何應用,把知識與生活徹底決裂開,造成現在回想起來收獲甚少,為此常思考著“教師應該給學生們什么,才能讓他們終身受益、對于生活有幫助”。為此把“教育就是在你忘記你從學校所學的一切之后,你所剩下的東西。”這句話作為自己教育教學中時刻提醒自己的信條。
第三,我的有效教學觀
結合個人的經歷與最近學習到的相關文獻,思考了我理想中的有效教學:“把對自己說教專業的‘求知興趣和‘求知信仰傳達給學生,使盡量多的學生有主動、積極、愉快的情緒來參與教學,并保持我們心中共同的、永遠的這份地理情感。” 教師相信自己所從事的專業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 并在教學過程中把這種求知興趣和求知信仰傳達給學生, 喚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和信念,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把對地理學科作為教師與學生們心中共同的信念與興趣, 共同珍藏并一直小心呵護著我們共同的這份信仰與情感,這是師生交流的另一基礎,并作為一種永遠的追求支持著學生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與美好。身為教師,感動于學生們畢業后的留言“一直很喜歡地理,現在還會偶爾懷念我們的地理課”、“雖然沒有從事與地理相關的專業,但一定會永遠喜歡地理”、“地理是我的驕傲,看地圖是我最享受的時刻”“在我無聊的時候,看看國家地理、了解地理知識能讓我充滿成就感”等等。因為學生們的以上種種,所以盡管連日辛勞,困難重重,我仍然樂此不倦。甚至以往的那些艱難的日子最終也會成為我的生活充實快樂的源泉,因為這正在成為我真正傾心的工作,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正好幫我成長。
第四,重視教師的“自我幸福”
教育教學的目的始終是學生的發展,提倡學生的主體地位,然而這不應走向另一個極端,將教師與學生的主體性對立起來,把學生發展的成與敗都全部歸咎于教師,完全忽視教師的身心健康與主體權利, 作為辛勤耕耘的教師而言感受到的只有社會的批評與指責, 那么教師的職業追求與個人價值將逐漸弱化,對工作、學生的熱情將漸漸消失。于是很感慨《有效教學論》中提到的這么一段話:“教師的職業價值并非無怨無悔地燃燒自己而照亮別人, 并非默默無聞地奉獻自己的能量和精力而為他人做嫁衣裳, 也并非忍辱負重地甘為他人進步的人梯而自己止步不前。教師職業的真正價值,在于用自己的智慧既點燃他人的思維,也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敞亮而有意義;既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也換來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的成就和收獲;既為學生的進步鋪路搭橋,也使自己與學會一道成長、一起發展、一起進入美好生活。”
總之,教師需要有自己的職業追求,不僅僅是一味的為學生付出、給予,而是要追求在自身教學中的那份幸福,那樣的職業生涯才能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