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曉
(西華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摘 要: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在學生學習成長中扮演著不同角色,都有重要的意義。小學階段是奠定學習和發展的基礎的關鍵期,如果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配合不恰當,將會削弱雙方的教育影響,阻礙小學生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 小學 家校合作 問題 對策
家校合作是指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家庭和學校兩種力量互相配合、支持、協調的教育互動活動[1]。學生既是家庭教育的對象,又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成員,只有家庭和學校良好合作,才能共同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目前小學階段家校合作教育仍存在很大問題,需要得到及時有效的改善。
一、家校合作中的問題
(一)教育影響不一致,合作不佳。
教育內容上,家庭教育以德育為主,注重生活教育,學校教育以智育為主,強調知識教育;目標上,家庭教育意在培養孩子健康成長,促進孩子個性發展,而學校教育致力于把學生打造成滿足社會需要、符合國家發展的固定化人才;方式上,家庭教育靈活多樣,不受條件固定,有很大的隨意性,而學校教育采取嚴苛的班級授課制,方式刻板,伴隨強烈的規范性。家庭教育靈活多樣且獨生子女形勢下易養成孩子不良性格,難以適應學校統一性教學模式,影響教學的順利開展。
小學生認知發展不完善,不具有成熟的是非觀,對同一內容,家庭教育存在與學校教育不符合的現象,面對家校教育的差異,學生往往無所適從,使二者教育作用相互抵消,降低合作有效性。
(二)雙方缺失合作意識,互不理解。
家長將小學生送入學校后就認為自己教育子女學習的任務完成了,學校是專門從事教育教學的場所,應承擔全部教育責任。蘭根·布倫納和索恩·伯格把參與學校教育的家長分為三類,即作為支持者和學習者、作為學校活動自愿參與者及作為學校教育決策參與者[2]。我國目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還停留在低水平的支持者與學習者上,家長過度依賴學校教育,合作意識淡薄,很少主動聯系教師了解孩子的在校學習及生活,只有學校開家長會、孩子犯錯、心理出現問題時才會跟學校溝通。
學校保守排斥家長參與,認為家長教育水平低,參與教學只會擾亂學校管理,與家長合作的意識淡薄,甚至不尊重家長,認為其素質不高會亂指揮干擾學校教育。教師把學生的問題都歸因于家庭教育的偏差,并沒有對學生家庭生活影響學校教育的程度給予足夠的正確關注。
(三)教育分工混亂,缺乏配合。
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家長認為子女取得高學歷是生活優越的唯一出路。隨著我國獨生子女的增多,家長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過高,過分注重學習成績。小學階段存在家長給孩子報名學習輔導班過度教育的現象,忽視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對孩子品行的培養,導致小學生養成各種不良性格,阻礙身心和諧發展。
學校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雖表面提倡素質教育,實際仍以提高學生成績為目標,教學集中在語數英等課程上,不重視品德及活動課程,致使很多小學生出現高分低能的不良情況。
小學階段家校教育偏離了各自的教育內容和目標,缺乏分工配合,不利于小學生完整人格的養成。
(四)家長與教師關系不和。
放任淡漠型,家長參與度低,認為學校教育是教師的責任,即使孩子學校學習出現了問題也不以為意,認為孩子長大懂事了自己就會改正,從不主動聯系教師了解子女學校生活,即使教師聯系家長,家長也不積極配合。
對立沖突型,家長歸因不清,認為孩子有問題都是學校的責任,埋怨教師教育能力低素質不夠;教師則排斥家長認為其不懂教育,背道而馳擾亂學校教學,雙方互不理解。
絕對權威型,家長認為學校是權威的,教師接受專門訓練,術業有專攻,因此絕對聽從教師安排,家校合作完全以教師為主,家長被動配合沒有意見甚至討好教師,以期對孩子在校期間給予特殊關照,雙方關系不平等。
(五)單向性合作,簡單缺少計劃。
應試教育下家庭教育變成學校教育的附庸品,學校處于領導位置,家長被動配合學校力求提升學生成績。家長會上教師單向陳述學生在校情況,家長不予建議,校訊通也只是學校單方面通知家長學生信息的工具。
合作簡單,溝通片面,集中在孩子學習上,不重視學生品行、心理等的發展;家長委員會流于形式;雙方未提前規劃合作,都是學生出現問題后臨時交流,隨意性強,缺少計劃性,難以保證有效的合作教育。
二、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家長認識不清。
自學校產生以來,義務教育制的確立使學校作為制度化的教育逐漸成為整個教育系統的“核心”[3]。家庭教育退居其次,家長不能明確自己的教育義務,認為自己沒有經過教育培訓,不具有足夠的教育知識和技巧,學校培養了專業的教師,應全權負責學生學校生活。學校和家長各司其職,家長只負責孩子在家的生活教育就可以了,家校合作意識淡漠,從心理上隔絕參與學校教育工作。
(二)學校未明確家長參與的重要性。
學校是專門開展教學的場所,獨自承擔日常工作。管理上有學校領導、行政干部層;教學上有專門的教師人員;后勤上有負責的保衛管理者等,學校的發展形勢長久以來形成了一定的封閉性,各種運行模式僵化不夠靈活,拒絕家長的參與合作,認為其會干擾學校正常教學。學校不能明確家長參與教學合作的重要性,浪費家長這一有利的潛在教育資源,阻礙家校合作的推進。
(三)教師缺乏合作意識和技能。
教師仍扮演傳統的絕對主導角色,缺乏合作的教學理念與技能,開展家校合作的積極性低,且教師溝通能力欠佳,使得家長無法順利配合,家校合作力不從心導致雙方重復教育或方向背道而馳,抵消教育效果,不利于形成教育合力,阻礙小學生的學習及身心發展。
(四)缺少資金保障。
國家未制定相應的法規來指導家校合作。學校缺少培養教師及家長進行合作學習的條件。學校缺少開展家校合作活動的硬件設施保障,如場所、儀器設備等;家校合作活動需要學校、教師、家長都投入相應的時間、精力,學校管理工作繁忙,教師同樣承擔著巨大的教學壓力,而家長也奔波于工作難以抽身,三者很難保證在一致的時間組織合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