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瑞清
(鶴壁市高中,河南 鶴壁 458000)
摘 要: 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就地理學科而言,我們的任務不僅是讓學生記住一些現成的地理事象、原理和規律,更是思考如何與學生一起研究和探討這些地理事象產生的原因,讓學生在探討、研究的過程中自覺獲得地理知識,同時讓學生的地理技能得到訓練,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教學方式、方法,讓地理成為學生心目中有趣、有用、好用的一門學科。
關鍵詞: 地理課堂 地理美 多媒體教學 自主探究
為了響應中央新課程改革政策,我校在近幾年中大力推行新課改政策,并通過開設“公共課”等活動增強政策實施效果。在對近幾年有關地理教學模式的探討分析過程中,我認識到如果要順利實現地理新課標希冀的目標,不僅需要地理老師對與新課程改革有關的教學資料如《地理環境新課程標準解讀》仔細研讀,還需要端正自身教學態度,充分扮演指導學生學習的良師益友的角色,將大部分課堂時間留給學生主動探索。此外,在新課程教學推廣之后,我有幸聆聽了由市教研室主辦的地理觀摩課,從而充分意識到通過新課改,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主動探索與小組相互合作能力。然而,在看到新課改帶來的優勢的同時,我也觀察到其中存在一些問題,這正是本文探討的重點所在。
1.地理美的缺失
地理的美是需要我們不斷探索、領悟,才能夠發現的。對于學生而言,他們能通過探索宇宙的奧美,回溯地球發展演變的過程,從而發現欣賞地理學科的美麗。然而,由于在實際地理教學中,老師們將教學重點放在講解地理知識、提高學生應試分數的基礎上,反而忽略地理學科的本質,忽略地理學科的地理教學、地理創造之美,令地理課堂成為枯燥乏味的應試課堂,從而不僅沒有辦法將地理課堂的美麗充分展現出來,更無法借此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感。
對于教師而言,如果其希冀通過自身將地理的美傳遞給學生,則需要不斷學習專業文化知識,提升自我修養。具體而言,第一,除了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外,教師還需要加強學習以做到博學多才,從而針對學生日常教學中提及的問題仔細回答,讓學生在得以解惑的同時建立起對教師的敬佩之情。第二,針對教學內容的差異,教師更需要選擇最為合適的教學手段,將已有教學資源整合優化[1],并與學生一同解決生活問題,令學生在提高學習興趣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知識應用能力。總而言之,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以智慧教學、科學教學的方式打造輕松愉快的地理課堂,讓學生快速掌握相應地理知識及最基本生活技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生活中的地理事物為例進行課堂教學,讓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到地理學科的本質[2]。
2.“做秀”的課堂氣氛
在頒布的《新課改標準》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提倡學生探究性學習。因此,對于某些教師而言,他們往往會盲目在課堂上增加探究學習部分,由于沒有充分理解探究性學習的實質理念,從而造成課堂氣氛雖較為活躍,但探究活動質量卻遠遠沒有達到理想標準,甚至以形式化活動加以形容也不為過。更重要的是這種“作秀”般的探究活動不僅錯誤理解了新課改探究理念,而且由于在開設的探究活動中缺乏對學生自身想法的關注,不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與認知能力的區別性,使學生在沒有辦法充分吸收、理解教學內容的情況下,進一步形成厭學、退學的心理狀態[3]。有鑒于此,我以為教師在發現學生面臨難題之時,應先鼓勵其積極思考以尋找到解決方法,并在適當時機采取小組討論法協助學生順利解決問題,從而成功推動學生不斷發展與進步。
總而言之,我們在探究活動進行過程中,應該充分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狀況,嚴格遵循教學要求進行教學活動,并依據討論活動的開展與否對學生的座位進行適當調整。此外,在探究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提倡民主探討、自由探究,更要端正自身態度,允許學生對老師進行提問,進而大大增強學生探究熱情與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這種方式教學,教師不僅將最好的學習資源提供給學生,還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充分展現個性與實力,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3.黑板空白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地理教師開始借助多媒體技術作為教學輔助工具,因此多媒體教學成為教師教課的主要工具,傳統黑板教學幾乎不復存在。多媒體教學具有黑板教學不具備的趣味性、生動活潑性,能充分調動課堂氣氛,并通過以境助學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加快學生理解速度,使教學效率借此大大提高。換言之,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多媒體的利用是勢在必行的。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老師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會事先依據教學內容設計制作課件,沒有與學生商討,沒有考慮學生想法,從而讓課件制作缺乏合理性。由于大部分教師很少利用黑板進行教學,一堂精彩的課程過后,沒有在課堂上留下絲毫痕跡,也沒有辦法讓學生繼續回味課程詳細內容。
綜上所述,我以為雖然利用多媒體教學是大勢所趨,但依舊不能完全放棄傳統教學手段,而應該將兩者結合以進行教學活動,從而在提高課堂教學趣味性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思考與動手能力,讓教學活動的開展更順利,教學更高效。再者,在地理課堂上以邊畫邊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能分階段展示各類地理要素,從而幫助學生在充分理解事物特征的同時,進一步牢固掌握所學相關知識[3]。
4.泛濫的表揚
是不是有時覺得學生像瓷娃娃,溫室里的花朵,受不了任何挫敗?原因就在于過多泛濫的表揚,長時間表揚不利于培養學生內在的、持久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此起彼伏的掌聲中漸漸失去本有的喜悅,這樣的鼓勵失去應有的價值和意義。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創造性的回答,一定要給予肯定,而錯誤的回答,要明確指出不足,抓住可取之處給予鼓勵。只有在客觀基礎上堅持鼓勵為主的原則,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用地理思維解決各種復雜問題,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
5.把課堂還給學生
新課程帶給我們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參與式學習,將教師的教學目標變成學生的學習目標,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在主動探究過程中自主獲得知識[4]。新的課程標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師獨霸講臺,學生被動聽課”的情況,但是離課程標準要求的自主探究仍有不小的差距。課堂的主體是學生,不是老師。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學到的東西僵硬、呆板,不知道什么是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更談不上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獲取知識[5]。如開展課外實踐,讓學生以新課內容為背景,在實踐中有觀察、有操作、有問題、有思考,產生地理學習興趣和后續學習動機。這種做法打破過去以課本為依據、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結構形式,將只是成績好的少數人的活動變成全體參與的活動。
6.結語
地理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為目標,而不是以讓學生學會現成地理知識為最終目的,這是本次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所以地理課上的任務不僅是讓學生記住一些現成的地理事象、原理和規律,更應思考如何與學生一起研究和探討這些地理事象產生的原因,讓學生在探討、研究過程中自覺獲得地理知識。地理新課程的另一要求是用已有地理知識幫助學生解釋本來不明白的現象和地理問題,并且尋求解決辦法,讓地理成為學生心目中有趣、有用、好用的一門學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家清.中學地理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3]段玉山.地理新課程改革的幾個問題探討[J].地理教育,2012(11).
[4]王昊.地理情景教學下活動教學的應用[J].素質教育,2012(8):151-152.
[5]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