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斐斐



(棗莊學院,山東 棗莊 277100)
摘 要: 學業成績是教育工作者、家長和學生自己評價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學業成績因為其可量化、可測量、可比較性,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仍然扮演著教師、家長和學生自己了解學生學習能力、學校表現的重要依據的角色。本文采用《自我描述問卷》、《兒童控制知覺多維度測查表》對初中生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歸因進行測量,并進一步探討初中生自我概念、自我歸因與學業成績之間的內在關系,以期通過調整初中生自我概念和自我歸因方式進而影響其學業成績。
關鍵詞: 初中生 自我概念 自我歸因 學業成績
自我概念是個體認知系統的核心部分,是個體根據已有經驗對自我能力、價值等方面的知覺判斷。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心理結構系統。自我概念積極的學生往往對自己持肯定態度,自我概念消極的學生往往對自己的負面認知較多。自我歸因根據控制點指向外部還是內部,分為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有的初中生在對學習失敗進行歸因時傾向于用一些具有穩定性和不可控制性的因素解釋,如個人能力因素、基礎因素、學習任務難度等。有些則把自己成績差歸因于教師教學水平低,把教師講解不清、存有偏見、學習任務重、缺乏他人幫助、運氣欠佳等當作主要因素,強調客觀因素,而不從主觀方面找原因。這些在歸因方面的不恰當認知會影響初中生對學業成績的真實原因分析,進而影響以后學習態度和努力程度,從而進一步影響后續成績。本文認為探討初中生的自我概念、自我歸因與學業成績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明確影響學業成績的因素,從而找到幫助初中生改善學業成績的途徑。
一、研究設計與實施
1.研究對象。
從某市兩所普通中學隨機抽取6個班,每所學校各隨機抽取三個班,初一、初二、初三各一個班。共抽取學生300人,發放問卷300份。
2.研究工具。
自我描述問卷(SDQⅡ):該量表由Marsh等人編制,我國學者陳國鵬對其進行了修訂。該量表的適用范圍是7至10年級的中學生,即12~17歲的學生。該量表一共有102道題目,構成十一個維度,即言語、數學、一般學校、體能、外貌、與異性關系、與同性關系、與父母關系、誠實可信賴、情緒穩定性和一般自我。該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數為0.93,十一個維度的克朗巴赫α系數在0.733~0.921之間,說明其內部一致性程度較高。
兒童控制知覺多維度測查表(MMCPC):該量表包含三種控制來源,即未知方控制、有勢力的他人控制及內部控制。本研究對量表的信度進行了檢驗,數據顯示,該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數為0.90,三個維度克朗巴赫α系數在0.85~0.89之間,說明其內部一致性程度較高,量表具有較高的可靠性。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初中生自我概念、自我歸因的總體特征。
自我概念方面,初中生自我概念在11個維度上的得分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也就是說,初中生的數學、言語、學校、外貌、體能、與父母關系、與異性關系、與同性關系、誠實可信賴、情緒穩定性、一般自我11個方面的自我概念發展得都比較好,說明初中生對自身的認識和評價多偏向于積極、肯定的一面。
自我歸因方面,在外部控制上,初中生總體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在內部控制上,初中生總體處于中等水平。
2.初中生自我概念、自我歸因與學業成績的相關分析。
對自我概念、自我歸因與學業成績三者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探討,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考查三者之間的相關,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初中生的學業成績與數學自我概念呈顯著正相關關系(r=.649**)、與學校自我概念呈顯著正相關關系(r=.585**)、與異性關系自我概念呈顯著正相關關系(r=.125*)、與同性關系自我概念呈顯著正相關關系(r=.197**)、與情緒穩定性自我概念呈顯著正相關關系(r=.140*)、與一般自我概念呈顯著正相關關系(r=.293**),與自我概念其他維度之間的相關不顯著。
初中生的學業成績與外部控制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r=-0.298**),與內部控制之間的相關不顯著。
初中生的外部控制與數學自我概念呈顯著負相關關系(r=-.174**)、與學校自我概念呈顯著負相關關系(r=-.222**)、與父母關系自我概念呈顯著負相關關系(r=-.152*)、與同性關系自我概念呈顯著負相關關系(r=-.224**)、與誠實可信賴自我概念呈顯著負相關關系(r=-.165**)、與情緒穩定性自我概念呈顯著負相關關系(r=-.183**)、與一般自我概念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r=-.207**)。內部控制與自我概念各維度之間的相關均不顯著。
3.初中生自我概念、自我歸因預測學業成績的回歸分析。
從前人對自我概念、自我歸因與學業成績關系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自我概念、自我歸因對學業成績都有預測作用。本研究將對這種預測關系做進一步具體詳細的研究。
(1)初中生自我概念預測學業成績的回歸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自我概念總量表中的數學、學校、與異性關系、與同性關系、情緒穩定性、一般自我6個維度與學業成績呈顯著相關關系,為了揭示它們之間的定量關系,以數學、學校、與異性關系、與同性關系、情緒穩定性、一般自我6個維度為預測變量,以學業成績為因變量,采用逐步進入法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用自我概念的6個維度預測學業成績時,進入回歸方程的顯著變量共有3個,多元相關系數為0.683,聯合解釋變異量為0.458,也就是說,數學、學校、與異性關系能聯合預測學業成績45.8%的變異量。其中數學對學業成績的預測力最好,能解釋變異量的39.9%,其次是學校和與異性關系,其解釋量分別為5.2%和1.5%。
(2)初中生自我歸因預測學業成績的回歸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自我歸因量表中的外部控制維度與學業成績呈顯著相關關系。以外部控制維度為預測變量,以學業成績為因變量,采用逐步進入法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用自我歸因的外部控制維度預測學業成績時,多元相關系數為0.303,解釋變異量為0.092,也就是說,外部控制能預測學業成績9.2%的變異量。
(3)初中生自我歸因在自我概念與學業成績之間的中介效應分析
Baron和Kenny認為進行中介效應檢驗應滿足以下3個前提條件:①自變量與中介變量相關顯著。②自變量與因變量相關顯著。③中介變量與因變量相關顯著。根據表1所顯示的相關關系可知,自我概念各個維度、自我歸因各個維度與學業成績之間共有5組兩兩相關關系,變量兩兩相關符合進行中介效應檢驗的前提條件。依據本研究的假設,為了進一步檢驗自我歸因是否在自我概念對學業成績的影響中起中介效應,提出以下5個回歸模型。
模型一:
模型二:
模型三:
模型四:
模型五:構建模型,選擇的都是與學業成績有顯著相關關系的自我概念的維度變量和自我歸因的維度變量。
中介效應可以通過以下回歸方程及圖示表示:
檢驗程序如下:
第一步:檢驗方程Y=CX+e1,如果C顯著(H0:C=0被拒絕),則繼續進行下一步;如果C不顯著,說明X對Y沒有影響,則停止中介效應檢驗。
第二步:檢驗方程M=aX+e2,如果a顯著(H0:C=0被拒絕),則繼續進行下一步;如果C不顯著,則停止中介效應檢驗。
第三步:檢驗方程Y=C1X+bM+e3,如果b顯著(H0:C=0被拒絕),則說明中介效應顯著。此時再看C1是否顯著,如果C1顯著,則說明是不完全中介效應;如果C1不顯著,則說明是完全中介效應。
三、建議
1.創建良好的學校環境,提高初中生自我概念水平。
學校是初中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是初中生接觸的主要人際環境,教師在整個學校人際環境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的引導作用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學生來說都是很大的。教師要客觀、全面、發展地評價學生,在學習中多給予學生肯定、支持和鼓勵,反饋給學生更多正面信息,增強學生對自身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使他們努力學習。同伴關系對初中生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一種人際關系,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自我概念水平。初中生進入青春期,對異性慢慢產生好感,伴隨而來的異性交往成為學校和家長倍加關注和擔憂的問題。對待初中生異性交往問題,應該保持理性和謹慎的態度,不能把學校和家長的無端猜測不加辯解地加到初中生身上,這對初中生異性交往是不利的,如果處理不好更是有害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正視初中生的人際交往,正確引導異性交往,幫助初中生建立正確、融洽、愉快的同性伙伴關系和異性伙伴關系,在初中生社會性發展方面給予更多有利發展空間。
2.改善家庭環境,促進初中生自我概念水平發展。
家庭是個體成長的土壤,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初中生自我概念發展有著積極意義。初中生的父母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尊重,對獨立意識的尊重,對自由的尊重,對隱私的尊重等,不必事事關注,應該讓初中生有更多自己做決定的機會,這種尊重往往會換來較融洽的親子關系,讓處于叛逆期的初中生仍然對家庭充滿感情,增強對家庭、對父母的依戀。在初中生失意、受挫的時候,父母多從情感上給他們更多關心和支持,盡量給予一些實際引導和幫助,讓他們在成長中客觀正確地面對挫折和失敗,不氣餒,依然相信自己、肯定自己。溫暖、充滿理解和支持的家庭環境,能夠為初中生提供安全的心靈基地,有利于情緒健康發展;開放、客觀的家庭環境能夠為初中生提供正確、合理的人際環境,有利于親子關系、同伴關系的發展。合理的家庭環境,能夠提高初中生與父母關系、情緒穩定性等較多方面自我概念的水平。
3.正確引導初中生,幫助初中生建立科學合理的自我歸因。
外控者認為,行為結果是由外部因素(如運氣、機遇、有勢力的他人等)控制的。因為自身對行為結果沒有控制感,所以具有外部控制方式特點的人往往不愿意做出努力和嘗試改變結果。這樣的人具有一種悲觀主義的“他人定向”,不愿花時間實現積極的目標,對生活的控制感較弱。初中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如果初中生將學習和生活看作命運、機遇造成的既定結果,那么人生就不存在奮斗了,而他們正處在為自己人生奮斗的開始階段,把造成行為結果的原因看作是外在的,削弱追求理想的斗志。因此,教育工作者在處理學生學業和人際關系時,要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讓他們懂得不理想的現狀有些是自己能夠控制的,通過努力是能夠改變的。教師在幫助學生分析問題的原因時,要做到全面、客觀,把這種全面、客觀的科學分析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學會正確分析,并選擇合理方式解釋結果。當初中生認識到這一點時,就有付出努力的可能,就有改變現狀的可能,就有成功的可能。
參考文獻:
[1][美]喬納森·布朗.自我[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1-18.
[2][美]勞倫斯·斯滕伯格.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和健康成長[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157-162.
[3]姚繼海,屈智勇.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特點及其與學業成績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1(4):57-64.
[4]鮑承模.美國當代教育心理學評論:自我概念和學業成績之間的關系[J].上海教育,1998(2):60-63.
[5]馬燕.中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學業成績[J].內江科技,2009(4):185,280.
[6]謝屏.大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歸因的心理調查和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2006(33):355-358.
[7]胡桂英.中學生學習歸因、學習自我效能感、學習策略和學業成就關系的研[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6(32):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