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堅
【摘 要】我國經濟發展規模的日益擴大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貿易人才數量帶來了巨大的需求,各大高職院校在人才的培養方向上采取了很多方法,培養人才的發展措施和方式種類很多。當前,國際貿易人才缺口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人才培養的方式亟待創新,本文有針對性地分析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國際貿易;人才培養;創新模式
國際貿易學是一門應用經濟學學科,主要研究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企業國際化經營、國際商務與全球營銷、國際貿易風險分析與規避,為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制定國際化經營戰略和政府有關部門制定國際貿易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和分析手段。
隨著中國加入WTO、外貿經營權的放開,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外貿出口行業。然而外貿人才的匱乏正成為制約國內企業走向國際市場、與全球同行競爭的重要因素。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作為一個培養國際化應用型人才的專業之一,受到了各高職類院校的重視。為了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對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提高高職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促進教學改革和完善各種教學體系。
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發展現狀
我國經濟發展規模的日益擴大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貿易人才數量帶來了巨大的需求,各大高職院校在人才的培養方向上采取了很多方法,培養人才的發展措施和方式種類很多。當前,國際貿易人才缺口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人才培養的方式亟待創新。改革開放后,我國對外貿易持續快速發展,2013年開始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年平均畢業生數量為50萬人,其中國際貿易專業人才所占的比例逐年遞增,并且還有大量社會人士與其競爭工作崗位,企業對畢業生的選擇比較為難,原因在于畢業的學生無法快速地掌握社會發展節奏,進入工作狀態,對待企業運營機制的熟悉速度減慢,專業知識不夠扎實,不能利用自身的實際工作經驗幫助自身快速發展,掌握職業技能,學生在團隊合作、語言表達、交際能力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教學質量較差,教學效果難以表現出較好的成績,對高職院校的發展帶來了難題。
二、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具體信息
隨著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學習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的結合,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對自我的學習規劃與學習方式越來越不適應,在社會與學校角色的不斷轉變過程中,欠缺對自我的明確定位與正確認識,在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的評估上明顯存在不足,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學生雖然在社會擁有實際工作經驗,但是欠缺對工作和職業生涯的規劃,不能較為科學的評估自我的社會專業技能,也不能發揮自我的專業技能。在高職院校與社會對接的過程中,大多數的實習基地和平臺只是簡單的一些工作場所,解決了基本上的工作難題,但是從根源上無法解決好學生進入社會發展的心態,學生大多數對就業的整體環境和就業的詳細信息了解不足,不能對社會發展做出全面的了解。
(二)忽視專業課程和教育課程的科學優化
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專業對項目的了解程度,忽視了項目實際操作的一些技巧掌握的重要性,高職院校的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欠缺結構化的調整,現階段高職院校的國際貿易專業課程設計偏重于理論化教學,課堂教學內容缺乏與社會項目實際操作進行對接,學生們大多數無法掌握項目操作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對操作方法的拓展不能積極應用到位,導致了課程結構不合理,培養目標難以實現的缺陷,現階段高職教學中主要針對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的實際操作性做出調整和整理,提高學生自我對項目的實際認識,加強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教學,未來必須建立系統化的教學體系和結構,完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項目操作發展技巧和方法,提高學生對實際項目的了解程度。
三、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創新
(一)創新國際貿易專業的教育質量
要優化師資結構,堅持以育人為本,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采用“教、學、做”一體化、以學生為主體的授課方式。采用以任務驅動法的授課方式進行教學,促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每次學習的具體目標和任務,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主動求知和探索,把學習過程變為一個任務目標明確、有所收獲的快樂旅程。
(二)創新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結合的培養方式
高職院校的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需要積極與社會實踐工作聯系在一起,高職院校要加強學生理論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幫助學生掌握項目的實際操作技巧和技能。在本地區的公司可以與高職院校的國際貿易專業專業班級展開教學合作,派遣班內的學生進入公司中擔任一些兼職性的工作,切身的體會項目的運營與發展,了解項目多個環節的發展情況,掌握具體的項目操作方式。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通過切身的學習了解到了項目發展的詳細情況,要在返回學校學習的新的一個學期讓自我保持健康、向上的學習動力,積極提高自我對國際貿易專業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技能的掌握能力與應用能力。高職院校通過總結學生的實際鍛煉情況,開設專業的輔導課程,輔導學生進行新的職業生涯規劃,完善教學體系,真正做到平穩有效的發展。
(三)開啟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質量和培養高技能人才有著直接的關系,培養出的人才必須要具備專業性和實用性。在進行高職教學課程模式的改善的過程中,加強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發展理念的體現。而中國目前高職院校教師不管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很難達到“雙師型”教師的標準,基本上都是在學科型人才培養模式下造就出來的,高校畢業即成為教師,缺少企業工作經歷,也就不能成為真正的“雙師型”教師。因此,加快培養“雙師型”教師迫在眉睫。要求教師既能夠重視理論知識又具備教書的能力,還要具備實踐操作上有較強的操作技能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要以市場為導向,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國際貿易人才。充分利用學校內外的環境和教育資源,把以課堂為主的教育與實際利益為主的校外工作結合起來,增加學生實踐能力,把培養學生能力作為重點。課程內容以工作和項目為載體,構建科學合理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
(四)創新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發展方式
從根本上說,工學結合教育體系是一個開放互動的系統,需要各方面的互相配合才能最終實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任何一方的單向運行都不可能實現工學結合教育體系的整體效能。工學結合的主要目的是將工作的實際經驗轉換到日常的學習過程中去,提高學習者的學習知識,了解更多的關于工作技能的理論知識,進而利用理論知識豐富自我的工作技能,在高職院校中工作與理論學習結合,學校與企業的對接都是一種對學生自我能力的提高的有效途徑,這種發展方式可以有效的改進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實際技能掌握能
【參考文獻】
[1] 梁建林、郭毅.高等職業教育全方位的工學結合模式探討.教育與職業.2010.09;55-57
[2] 劉林.對我國推行工學結合職業教育模式的若干思考.高等教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9.09;10-13
[3] 郭薇.對高職教育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基本認識.中國科技信息.2007.04;66-69
[4] 汪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法治與社 會,2007(8)
[5] 盧惠林.校企合作:高職課程改革的有效途徑[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6] 梁廣民.微觀課程改革中校企合作的典范[J].職業教育研究,2007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