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苑
【摘 要】1974 年美國基礎臨床心理學家弗魯頓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職業倦怠”(burnout),隨著職業分工精細化專業化發展,社會對職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同樣如此,而職業學校的教師又因雙師的特殊性,在教師職業倦怠形成的因素方面有別于普通教師,職校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也有自身特性,從社會、組織和個人三個領域分析成因,尋求對策,為解決職業學校教師職業倦怠提供指導。
【關鍵詞】教師;職校;職業倦怠;應對;策略
自從1974 年美國基礎臨床心理學家弗魯頓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職業倦怠”(burnout)以來,便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教師已經成為“職業倦怠”的高危人群之一,教師擔當培養未來社會人才的角色,其素質水平對學生健康成長有著重要影響。關注教師心理健康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神圣的歷史使命所賦予我們的重任。而職業學校的教師又存在它的特殊性,在教師職業倦怠的形成因素方面有別于普通教師,研究職校教師職業倦怠形成因素,并尋求有效的應對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教師職業倦怠的概念及其癥狀
1.1 教師職業倦怠的概念
職業倦怠(burnout)又稱工作倦怠,是指那些供職于助人行業的人們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過高所經歷的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1981年,Maslach等人進一步確定了職業倦怠的三個核心成份,即情緒衰竭、人格的解體及低個人成就感。而Byrne.B.M.則提出了教師職業倦怠的定義,認為教師職業倦怠是指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是教師在長期壓力體驗下所產生的情緒、態度和行為能力的衰竭。
1.2 教師職業倦怠的癥狀
教師職業倦怠的典型癥狀是工作滿意度低、工作熱情和興趣的喪失以及情感的疏離和冷漠。教師職業倦怠可以劃分為心理、生理和行為三個方面:
1.2.1 職業倦怠癥心理表現
害怕或者故意避免參與競爭,沒有競爭熱情;逐漸失去工作樂趣,對辦公場所有強烈排斥感甚至恐懼感;長期處于挫折、焦慮、沮喪狀態,情緒波動很大,逆境下容易焦躁;對工作任務產生本能的厭倦,對業務指標缺乏動力;工作過程中極易產生疲累感,對工作的新異事物敏感度降低。
1.2.2 職業倦怠癥生理表現
身體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食欲不振、睡眠質量下降、活動力缺乏等,嚴重的還會出現嗜睡或者失眠、吃不下飯甚至是嘔吐的情況;已經出現一些慢性疾病或者疾病征兆;工作效率降低,行動遲緩、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精神恍惚,甚至出現機能性工作障礙。經常產生疲勞感,失眠、食欲不振、喉嚨嘶啞、背痛、頭暈,以致全身酸疼,內分泌功能紊亂、血壓升高等多種生理現象出現。女教師還會出現生理紊亂、月經失調等。在認知方面,感到工作沒有意義,沒有價值,將其看作是枯燥的機械重復的瑣碎事務,覺得前途暗淡,沒有希望;在情感方面,對工作失去興趣、厭倦、情緒波動大、經常感覺抑郁、焦慮和煩惱等;表現在意志方面,在工作中碰到困難就躲,不愿鉆研。
1.2.3 職業倦怠癥行為方面
心理上的轉變直接在行為上有所反映,表現為對工作敷衍了事,情緒波動大。由于經常感到壓抑、焦慮、普遍對工作缺乏進取心,純粹是為了工資而來上班。
2 職校教師職業倦怠的形成因素
2.1 社會因素
2.1.1 現在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和態度讓教師感到有壓力。教師被冠以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擔。整個社會對教師的期望較高,所以教師承載的壓力也就越大。
2.1.2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信息科技的不斷進步,教師不再是學生知識的唯一來源,學生、家長、學校乃至社會對教師專業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超前于學生,教師不得不占用個人時間來鉆研學習、進修培訓。這使教師不堪重負,并極易導致心理和情緒上的極度疲勞,而情緒衰竭恰恰是教師職業倦怠的開始和最典型的特點。
2.1.3 工資待遇不高、工作條件不好、社會地位不高等也是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
2.2 組織因素
2.2.1 學生因素
1979年美國教育協會(NFA)的一項民意測驗發現:接受調查的教師中有3/4的人認為紀律對他們的教學效率有很大的影響。職業學校的教師在這方面受到影響更大,在國內職業學校學生素質較高中、高校來說,普遍偏低,學生更難管理。教學效率降低,隨之而來的就是成就感降低。
2.2.2 教師內部競爭
教師群體內部競爭加劇,表現在職稱的評定、優秀教師評選,這些都要求教師在授課之余,還要進行大量的論文撰寫,課件、教案的制作評比工作。
2.2.3 角色定位
教師承載著較高的社會期望,教師群體一方面努力維護自己的公眾形象,使自己復合社會的期望;另一方面,教師群體從心理上希望工資待遇和社會地位的相應提高。而這兩者的偏差也使教師產生倦怠心理。
2.2.4 工作量
教師很多時候在學校中不僅承擔教學工作,很多教師還擔任班主任等職,在職業學校中,許多教師身兼數職(授課教師、班主任及行政職務),每個部門都要求教師完成相應的工作,這無形當中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
2.2.5 教學壓力
教師工作枯燥乏味,教學內容重復交替,工作內容的重復單一也是造成教師職業倦怠因素。
2.3 個人因素
個人的性格、情緒因素也是影響教師職業倦怠的主要因素之一。以我個人為例,本人屬于典型多血質類型的人,比較活潑、外向,善交際,但穩定性較差,所以我比較缺乏耐心,而教師是一份需要耐心、細心的工作。而身兼班主任和教學工作的我,這是我出現職業倦怠的主要因素,重復單一的工作對于穩定性較差的我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壓力。所以我為了逃避擔任班主任,選擇進修來改變我周而復始的生活。
3 應對策略
3.1 正確理解職業倦怠
了解職業倦怠的普遍性,教師應以樂觀的態度去看待職業倦怠,正確認識倦怠的各種癥狀,以便及早解決問題。
3.2 堅持正確的信念和職業道德理想
3.3 尋找工作中的新目標
以我為例,四年的教齡,在工作一年以后擔任班主任,這是一個新的職務,也給我帶來了新的體驗,找到了工作的新目標。任何的工作都應該不斷尋找新的目標和期望。
3.4 豐富生活,學會放松自己
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把工作和生活分開,盡量少利用自己的私人時間工作。堅持鍛煉身體。
3.5 提高自我調節能力、控制不良情緒
自我調節,學會控制情緒;不能把不良情緒帶到生活中。
3.6 學校和教育管理機構應當改善評價機制
學校和社會應該改變評價機制,正確看待教師這一職業,給予合理的期望和評價;教育管理機構應當改變考評機制,減少教師群體之間的不良競爭。
【參考文獻】
[1]楊秀玉,楊秀梅.教師職業倦怠解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2(2).
[2]朱曉穎.教師職業倦怠問題研究綜述[J].江西教育科研,2006(10).
[3]賈素萍.職業院校教師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問題的實證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10).
[4]王仲禮.淺談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J].健康心理學,1997,5(2).
[5]王文增,劉曉明.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與應對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