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蓉
【摘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提高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為發展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良好條件。
【關鍵詞】思維;能力;歷史教學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概括的、間接的反映,是人的高級認識形式。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的落腳點是學生的有效學習。而有效的學習應該是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的學習。如何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培養開發呢?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巧妙設問,開啟學生思維能力。
思維是由問題開始的,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但并非所有的提問過程都是思維教學過程。質疑能否激思,關鍵在于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富有吸引力和啟發性,高而可攀、循序漸進、富有啟發的課堂設問,有利于知識的聯系與遷移,也有利于師生情感的交流和共鳴,在學習《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時,我在導入新課時這樣提問:有人說,西歐封建社會末期是“人”和“世界”被發現的時代,分別指的是哪兩件事?指導學生閱讀書本找出答案,在學生答出是文藝復興和新航路開辟后,接著提問,為什么這樣說呢?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立即被調動了起來,這為新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為了讓學生弄清一些重大發明和事件的時間順序,筆者在課堂提問中盡量避免常規、老套的問法,而是創設一些能吸引學生眼球和內心的情境,如:判斷以下情境是否屬實,依據是什么?①馬克思坐著火車去巴黎;②林肯坐在電燈下審閱《解放黑人奴隸宣言》;③林肯坐著汽車檢閱黑人兵團等。我發現,在這一過程中所有學生的思維都動了起來,積極地參與著課堂學習。
二、善用對比,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烏申斯基說:“‘比較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石”。比較法是指在歷史教學中,對歷史事物、現象進行縱向或橫向的比較,辨別異同,認識本質,揭示規律的思維方法。在中學歷史教學大綱中,將比較作為一項重要的能力要求提出來;在中高考歷史學科考試中,比較也是一項重要的能力考查要求,體現在各種題型中。 通過實踐,我認為采用對比教學有以下好處:首先,能克服死記硬背帶來的種種弊端,如:易忘、易混、易錯知識點,有助于學生準確把握知識主干和脈絡;其次,能夠拉近歷史的時空距離,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增強探究動力;第三,能夠使感性的認識得到升華,使規律的東西得以提煉,有利于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高。
三、課堂讓位,激活學生思維能力。
傳統教學觀念認為學生只有在班級里,面對黑板,面對滔滔不絕的老師,才能獲得知識。我們常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問學生學習中是否有問題時,得到的答案幾乎是一致的:沒有!他們為什么會沒有問題呢?因為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完全是被動的接受者。其實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我在實踐中做了許多嘗試,努力改變學生的思路,讓他們去解決問題,大膽發揮想象力,只有教師先打開自己的思維,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
四、打破常規,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思維能力的發展方向,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教育改革的主題。但人們在思考、認識問題時,往往會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所謂“思維定勢”,是指人們受已有知識經驗的影響,在解決問題時產生的傾向性心理準備,這種心理上的“慣性”,會嚴重影響學生創造力的發揮,使其思維活動處于休眠狀態,只是被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結果學習效率必然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經常改變教學模式,多創設有利于學生展開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的學習情境,還要發揚教學民主,提倡多思多想,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樂于聆聽學生“古怪”、“刁鉆”的問題,以獲得思維的解放,形成開放性的思維結構。
1.重視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發散思維是指為解決某一問題,大膽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探究,以尋求多種答案的思維方式。沒有思維的發散,就談不上思維的廣度、深度和獨創。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思考問題、尋找答案。 例如,講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一課后,在分析了“當今影響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之后,向學生提出:“你認為用什么方法可以促進世界和平,你理想中的世界格局是怎樣的?”等,有的答案并非唯一,卻饒有趣味、發人深思,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爭論和探索,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使命感。
2.重視學生逆向思維的培養。如果說正向思維是由因導果,那么逆向思維就是由果溯因。逆向思維是指從問題的反面去思考、解決的思維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設計一些假設性推測的題目,啟發學生從問題的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探究解決問題的途徑,以促進學生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的相互發展。 培養逆向思維,可以豐富學生想象,開拓解題思路,例如,學習《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第一帝國》時,可提出:“假如沒有拿破侖這樣一位叱咤風云的人物,法國的形勢將會怎樣發展?法國的歷史會不會改寫呢?”又如:在學習了珍妮機的發明后,向學生提問:假如珍妮機在中國被發明,會不會像英國那樣引起工業領域的巨大變革呢?為什么?啟發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條件)尋找答案。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提高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為發展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良好條件。思維能力不僅是各學科考查的重點,對學生將來的終身學習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作為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明確思維的目的,調動其學習的能動性,激發其思維活力,進而全面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