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曉蕾
【摘要】當前我國正在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優秀傳統文化是廣大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是我國社會發展進步的精神保障。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完美的融入日常生活中的途徑,使其發揮應有的促進作用,是每一個群眾文化人的使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研究課題。
【關鍵詞】傳統文化;日常生活;途徑
目前,端午節、中秋節這兩個傳統節日已成為國家法定假日。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它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經久不衰,其原因在于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奮發進取。
一 傳統文化的定義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還有墨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等。
傳統文化的表現主要有理論、技藝、傳統、民俗。理論主要有《論語》、《孟子》等經典著作及經典哲學思想。技藝主要指琴、棋、書畫等。傳統主要指傳統文學、傳統戲劇、傳統中醫等。民俗主要指民間工藝、服飾民俗等。
二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推動了我國五千年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和不斷發展。2002年11月8日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中闡釋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宣揚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等道德規范,幾千年來鑄就了中國人的精神靈魂,形成了中華民族堅韌頑強的性格。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系統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在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歷史上,優秀傳統文化一直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砥礪前進,客服了重重困難,終于取得了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勝利。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提倡創新、提倡改革是社會發展的要求,而傳統文化經典中《周易》就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論述。可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會因時代變遷而失去價值,它反而會促進民族精神的不斷發展。
2.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視察時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 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在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下,中華優秀文化蘊涵的價值觀念、道德理想、人生智慧、人生追求,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文化資源。我們每個人都應自覺主動地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習“格物、致知、修身、齊家”,用優秀的傳統文化武裝頭腦,時刻踐行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規范,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把自己的良好言行帶到工作和生活當中,對社會施以美的影響,給社會帶來和諧之風。
三 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途徑
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是2016年文化部重點工作之一,為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結合,加強傳統文化氛圍建設。隨著我國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絡已經深入每個家庭之中。將傳統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首先要加強文化氛圍建設。良好的文化氛圍能夠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使其根植在百姓的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思想方式與行為方式,引領人們尋找精神家園,追求傳統精神文化,實現思想感化、價值認同、情感陶冶、行為養成的效果。網絡新媒體上,可以建立微信公眾號、微博公眾號等,每天發送名人名言、傳統文學故事等內容。電視、廣播、電臺、報紙等傳統媒體上,可以播放傳統文化故事、經典名著連載、傳統工藝介紹等內容。此外,在街道廣場、社區宣傳欄等地放置宣傳畫、懸掛宣傳標語等,積極進行文化氛圍建設,實現傳統文化宣傳的全覆蓋。
2.積極進行文化產業創新,打造民族經典品牌產品。在國人陶醉于美國好萊塢大片的精彩刺激時,中華傳統的戲曲、曲藝卻缺乏市場。不是傳統文化的內容無法吸引國人,而是傳統文化產品缺乏創新,立意同質化明顯,有些文化產品甚至曲解了歷史,脫離了作品的本來面目。因此,文化產品要進行創新,不但在形式上要創新,內容上要結合時代的發展要求進行改革,以此來滿足群眾的需求。我們要推陳出新,要打造屬于中華民族的品牌文化產品,讓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讓中華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文獻
[1]李心峰,讓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活[J]. 民族文化,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