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永生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和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高,教師也越來越注重創新型的課堂教學,尤其是在小學的課堂教學中,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更是層出不窮。小學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性、抽象性較強的學科,極大地考驗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而小學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強,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來適當地安排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主體地位
小學數學是數學教育的基礎,而傳統教學告訴我們,教師的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已很難適應當前的教學要求。下面我就對小學生數學教學新方法展開討論。
一、數學教學應具有“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一節課的開端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到整節課的課堂教學效率。經過對小學生的調查,可知,學習較差的學生對數學明顯缺乏學習興趣。解決這類學生的問題就需要想方設法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他們一旦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體差異,做好自己的組織和引導工作,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挖掘數學的趣味性。
例如,在“多位數的讀法與寫法”的教學中,在開始上課時,老師在黑板上寫下幾個很大的數,比如:2654780、100000000,然后向學生提問“這兩個數應該怎么讀?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學生對這兩個問題產生好奇,從而引出接下來要講的新課題,并告訴學生,讀好這種數和寫準這些數對今后的學習以及工作都會有很大的幫助。這樣以趣導入的教學方式,巧妙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引導他們自主地迎接新知、探索新知,讓學生的記憶和思維效果得到大大的提高。
二、數學教學應該“生活化”
數學知識來源于,更服務于生活,在數學教學中更要時刻聯系實際生活,將數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性。所以說,在課堂中,老師應該精心創設一種引人入勝的情境,從生活中提煉數學、應用數學,使學生能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教育、獲取知識。
例如,在“平均數應用題”的教學中,可以結合生活實例,比如說,學校準備舉行跳繩比賽,對我班同學進行選拔,結果王×同學以5分鐘跳了120下,李×同學以6分鐘跳了180下,趙×同學以7分鐘跳了140下,接著老師提出問題:“他們每個人每分鐘跳多少下?誰跳得最快?”然后讓學生得選出跳得最快的人去參加學校的跳繩比賽。在這節課中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將平均數問題引入其中,使數學問題更加生活化,從而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在數學課堂中融入濃厚的生活氣息,理論聯系實際,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也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數學教學應該“多樣化”
數學的教學方法有很多種,老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有時候也可以同時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這就需要老師努力鉆研探究課本知識,在教學中,不論使用哪種方法都能達到吸引學生的效果,并且具有針對性和趣味性。同時,更要注重多種教學方法的融會貫通。下面我來介紹幾種方法。
例如,在“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中,老師以童話故事引出課題:山上的猴王準備把一個餅分給小猴子們吃。餅平均分成四份,猴王拿了其中的一份給了猴甲;然后又拿了這個餅的四分之一分給了猴乙;拿了這個餅的八分之二分給了猴丙;最后拿了這個餅的十六分之四分給了猴丁。于是,甲乙丙丁四只猴子爭執起來了,說猴王分得不公平。隨后向學生提問,究竟猴王分得是不是公平呢?這樣以懸念導入,學生會不由自主地展開議論,從而讓他們通過探索和討論來掌握知識。
又如,在“四則混合運算”這節課的教學中,在黑板上為學生寫出一道容易出錯的復習題:12-12÷4。很多學生會這樣計算:12-12÷4=0÷4=0。而造成他們計算錯誤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以“12-12”為第一計算順序,使結果出現錯誤。只有個別學生是這樣計算的:12-12÷4=12-3=9。隨后,我把這兩種情況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討論哪種正確。接著順勢引入新課題,實踐證明,這樣設計一些容易做錯的題目,以錯明理,更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小學數學老師要通過自己先進的教學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學實踐,并將知識貫穿于課堂內外。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究性學習,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并學習數學知識,鍛煉他們的學習能力,并提高他們的素質,使他們在學習數學的道路上穩步前進。
參考文獻:
[1]陳其冰.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施[J].新課程學習(上),2011(5).
[2]鄭聲奎.數學教學中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教育藝術,2014(1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