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新鳳+陳璐
摘 要:閱讀和寫作是語文學科的重點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是內化的吸收,寫作則是外化的表達,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將讀和寫融為一體,以讀促寫,讀寫結合,切實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學者不斷努力探索并踐行。
關鍵詞:以讀促寫;讀寫結合;五年級語文
葉圣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是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可見,閱讀和寫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閱讀能力也就得以相應提高,寫作能力也隨之提高。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課文內容出發,設計與課文有密切聯系的寫作內容,從而使學生在達到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教學目的。
一、從讀入手,以讀促寫
1.以讀促寫,首先要做到多讀
由于小學生還沒有養成一定的閱讀習慣,那么教師就可以建議他們選取盡可能多的好文章進行閱讀,并在讀的過程中反復品味、反復閱讀,進而熟讀成誦。在閱讀過程中,要讓他們進行理解性的閱讀,而并非死讀,但古詩詞方面還是得要求他們進行背誦。要讓學生多讀,首先要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采用開故事會、模擬表演、閱讀評比等形式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如,在學生讀完課文之后,給他們講講有關的故事或歷史,或者導入新課時一起進行趣味性的討論活動。比如,在導入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鯨》的新課時,教師可以這樣為學生介紹:“在蘊藏著豐富寶藏的美麗海洋里,生活著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種號稱‘海洋之王的動物,它體型龐大,你們知不知道是什么呢?”并鼓勵學生說一說自己對鯨的認識,以此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2.以讀促寫,要教會學生讀書的方法
小學生善于接受新事物,但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程度不夠,以致于在學習新知識之后很容易忘記,因而教師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會他們讀的方法。在平時的閱讀過程中,引導他們了解文章的選材、組材,怎樣確定文章中心以及如何遣詞造句,指導他們觀察并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及情感表達的方式,讓他們在讀的同時明白這篇文章好在哪里,以后應如何寫好這類文章。我時常提醒學生,讓他們在看到一篇文章時自己先想一想這篇文章題目的中心詞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圍繞中心立意謀篇的,自己寫的話應從何下手,在此基礎上,鼓勵他們邊讀邊做好批注筆記。由此,讓學生學會審題,并在琢磨咀嚼文章的過程中,逐步解決“怎么寫”的問題,這對學生的寫作有著潛移默化的效果。
二、閱讀中要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進行寫作的練習
要實現讀與寫的有效結合,首先要充分利用好語文教材,在教學中精心選擇課文中的讀寫結合點,為學生的寫提供仿寫借鑒的素材,進而達到讀寫結合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1.讀寫結合,先從課文的仿寫做起
仿寫是寫作中的單項訓練,扎實練好寫作基本功,打下堅實的基礎,是寫好一篇文章的基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遣詞造句、試寫小片段等方面的練習。
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桂花雨》一課,我在教授時先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把握課文的整體結構和框架,并了解課文寫了桂花的哪些方面,同時提出問題:“如果讓你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來寫一篇關于植物類的作文,你會怎么寫呢?課文中哪些好詞好句你可以做到舉一反三并運用自如呢?”學生在學完這一課之后寫了《梅花烙》《常青藤》等作文。
2.讀寫結合,還應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
巴金曾說過:“我會寫作,不是因為我有才華,而是因為我更有感情。”因而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并鼓勵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們完全融入作品的意境和情感中來,在腦海中形成作品所描述的景象,從而產生不同的閱讀感受和體會,由此一來,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感想遷移到自己的寫作中,產生寫作情感,進而寫出情感豐富且語言獨特的作文。
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草原》一課,文中寫到“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在教授時引導學生一邊朗讀一邊想象,如果是自己在這樣的草原上會是怎樣的心情,又會做哪些事情來表達自己的愉悅之情,隨即就有學生開始討論并提筆開始寫,有的寫到“要是來到這樣一篇美麗的草原上,我要躺在那片綠綠的青草上看著藍天白云,累了就瞇著眼睛小憩會兒,感受這大草原的遼闊”。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加強閱讀教學,還要加強讀寫兩者之間的聯系,在多種形式的讀寫結合中搭建起閱讀和寫作的橋梁,引導學生在課文的語境中,感受語言規律,揣摩情感內涵,習得表達技巧,提升讀寫質量,進而達到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顧曉紅,宗鳳昌.以讀悟寫 以寫促讀:讀寫結合在英語自主性閱讀教學中的嘗試[J].江蘇教育,2016(35).
[2]張克本.初中語文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6(16).
[3]張吉彬.加強語文實踐 重視讀寫結合[J].中學語文, 2008(9).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