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彩花
摘 要:對邏輯思維要求較高,對圖形敏感是數學學科的特點。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大腦正處于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高速發展的關鍵期。在做數學題時,可能會遇到各種類型的難題,遇到難題想不出解決的辦法,難免會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所以,要想出既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能解答難題的教學方法,達到兩全其美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數學故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用研究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整節課的開始,想要上好一堂課,就需要有一個完美的導入。課堂導入的方法有很多,如游戲導入法、以舊帶新導入法、開門見山導入法及故事導入法等。游戲導入法通過做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小游戲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實現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以舊帶新導入法是通過復習鞏固上節課的知識,引出這節課的教學內容的導入方式,這樣能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數學知識。開門見山導入法是在課堂開始,直接告訴學生教學的重點,從而引起學生的重視,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故事導入法能增加數學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自然而然地進入課堂中,達到聽課的最佳狀態。本文主要探究數字故事在導入環節和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及效果。
一、數字故事導入新內容
在小學二年級學習“一百以內的加減法”時,剛上課,我就先給學生出了一道數學故事題:《水滸傳》里的神行太保戴宗走路的速度非常快。有一次,宋江、公孫勝和李逵都回家探望親人,宋江和李逵都回來了,只有公孫勝去了幾個月了還沒回來。梁山泊的頭領晁蓋就派神行太保去公孫勝家里探聽情況。神行太保第一天走了56公里,第二天走了7公里的時候口渴了,路邊沒有水,只好喝了一碗酒,沒想到一下子喝醉了,迷迷糊糊地往回走了23公里,問題是第三天,神行太保要走多少公里才能走到100公里?《水滸傳》是學生非常喜歡讀的課外書,采用名著故事來導入激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頓時課堂變得異常活躍。
二、數字故事復習知識點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僅可以引用數字故事導入新的課堂內容,還可以利用數字故事復習學過的內容,從而鞏固學生學過的知識,及時查看學生的掌握情況。三年級時,我給學生講數字故事來復習加減乘除運算順序。大家都知道,花果山水簾洞里有很多孫悟空的徒子徒孫們。有一次,孫悟空回老家看望猴子們,猴子們知道這個消息,為孫悟空舉辦了歡迎儀式。第一批表演“疊羅漢”節目的有16只猴子;第二個節目是“獅子滾繡球”,已知每只“獅子”需要8只猴子表演,每個“繡球”需要1只猴子表演,一共有4只“獅子”,2個“繡球”;第三個節目是小合唱,共有240只猴子參加合唱,問共有多少只猴子參加演出?引用孫悟空回老家的故事帶學生復習了加減乘除的運算順序,讓學生覺得數學學習也不是枯燥乏味的,而且學生都非常喜歡孫悟空這個人物形象。在整個復習運算過程中,同學們的興趣高昂,將復雜的知識編成簡單的故事,幫助學生復習鞏固,能更深入地識記知識點,理解知識點。
三、數字故事巧提問
為了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我經常在課堂上設置一些數字故事來提問學生,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幫助他們鞏固知識。有一道是求一個長方形周長的題。我對學生說,小豬最近體重又上升了,豬爸爸每天早晨都帶小豬來這個長方形的操場跑步。小豬一分鐘跑300米,他跑了15分鐘,已知小豬4分鐘跑一圈,爸爸問他一共跑了多少米?通過設置問題,學生能從故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簡單地算出周長,還能算出總路程,全面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數字故事布置作業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學生集中注意力學習整堂課的知識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為此,我在課程快要結束的時候,只給學生布置一道數字故事題。例如,我在講解“幾分之幾”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分一整個蛋糕。一百以內的加減法,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去參觀動物園、植物園、博物館等。每個地方的門票都是不同的,但是不變的是成人全票,學生半價。如果一天參觀了3個地方,動物園成人20元,植物園學生5元,博物館成人30元,問這一天全家共花了多少錢?我們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課后習題,自己編創數字故事。剛開始可能會不太適應,但是會形成習慣,再枯燥困難的數學題都會被學生用有趣的故事編出來,大家饒有興趣的計算出來。時間長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提高了。
把數字故事引入到小學生的數學課堂真的非常有必要,體現了“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學生邊聽數字故事,邊運用數學知識解答問題,孩子們的學習效果也非常好。所以,我們要利用數字故事的優勢,合理地融入教學內容之中,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熱情,引發學生的思考,開拓學生的思維,從而為他們打造一個濃郁有趣的學習氛圍,讓數學課堂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程金芳.淺談故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2(10).
[2]唐濤林.運用故事,上好小學一年級數學課[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