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瑛
摘 要:數學思維是邏輯思維的基礎,在小學這一起步的階段,老師必須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要讓他們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這將對學生有著終生的影響。縱觀歷史,所有有所成就的人都長期堅持一些良好的習慣。從養成各種習慣和提升素質等方面對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方法進行詳細的舉例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數學學習習慣;培養方法
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不僅對學習數學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也會給其他科目的學習帶來幫助。但是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尚淺,尤其是數學的邏輯性較強,會導致他們一時可能無法適應這樣的教學,因此老師的教學方式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循序漸進,切不可妄想一步就讓小學生學會所有的方法。
一、養成自學的習慣
人的腦容量是難以估量的,而普通人對大腦的使用率卻是極低的,光靠老師傳授的知識是遠遠滿足不了腦容量的需求的,所以在課外,我們也應該不斷自學。一個人若是從小學就開始自學,他的一生將學習到萬千種別人都不會的知識。自學習慣的養成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學習形式的轉變,他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成為擁有自主學習能力的高質量人才。通過主動學習而收獲的知識,往往比被動學習學到的知識更容易被理解和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自學對于學習數學來說尤其重要,老師可以通過布置預習提綱的方式來教學生自學,并逐步培養他們自學的能力。例如,老師在對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的第一章“長度單位”進行授課之前,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讓他們課前先自學理解“什么是厘米”“1厘米是一個什么概念”“如何測量長度”“1米和1厘米之間的換算”等這些問題,讓他們先自行思考并給出答案,上課過程中老師再統一作答,學生再看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如果錯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學生帶著疑問上課,必將有效提高聽課效率。
二、養成認真聽課的習慣
課堂是學生在學校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也是老師傳授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老師在課堂上講課的時候,畢竟是采用多種方法結合教學的,學生的視覺、聽覺甚至觸覺都可以被積極調動起來,這樣的學習效率往往還是會比自己看書要高。認真聽課不僅要求自己不分心、不走神,也要求不能影響其他同學專心上課,要做到不做小動作,注意力跟著老師走。但是從實際出發,小學生好動、容易分心,這也是很正常的,老師可以從坐姿上對他們提出要求,比如身坐直,腿放正,手放好。
除了對學生提出要求,老師也可以通過豐富課堂氛圍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比如,故意在講課過程中或者板書時拋出一些學生常犯的錯誤,鼓勵學生積極尋找錯誤的地方并改正過來,或者多在黑板上畫畫,將數形結合,增強學生的領悟能力。
三、養成思考的習慣
獨立思考是一種好習慣,更是一種難得的能力。尤其是對于學習數學來說,學生必須要學會獨立思考,才能開拓思維,活躍大腦,所以,老師在上數學課的時候,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主動質疑的習慣,在小學階段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對于今后的學習將非常有益。數學題通常都是一題多變,從某一個點發散出多道題,只要教會學生每一類題背后的本質,讓他們獨立去思考其他題的變化,將使他們今后的學習事半功倍。例如,在講解小學五年級下冊數學人教版的“通分”時,先拋出來幾個問題:
1.判斷下列哪組分數的通分是對的?哪組不對?哪組不夠簡單?
2.比一比7/9和5/6的大小,然后讓學生自己思考問題的答案,以及這些問題的考點究竟是什么。像這兩道題,都是分數之間的比較,考點就是要求學生利用通分來解題。
四、養成交流合作的習慣
現在中小學教育大力提倡研究性學習,形式是將學生分成小組,通過小組合作來共同學習,這就要求學生之間必須積極交流,以保證良好的合作,這樣的學習方式非常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提高他們的交流能力。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在交流過程中就有可能摩擦出思維的火花,再加上老師的授課和指點,既扎實了基礎知識,又開拓了思維,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提升各方面素質
1.聽
數學是依靠邏輯來學習的,其本身就具有相當的趣味性,老師在上課過程中應該力求做到語言趣味化,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興趣。除此之外,還要多給學生上課回答問題的機會,調動他們的主動性。上課時的動靜搭配也很重要,“動”是要活躍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靜”是要給他們消化吸收知識的時間。
2.問
勤學好問的習慣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并更深刻地理解它們。每個人的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獵奇心理,多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也引導他們積極提問,無論這個問題有多么奇怪,只要能提出問題,就值得鼓勵,因為能提出問題,說明他們的大腦處于活躍的思考當中。
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學習能力的不足,要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必須從小開始,因此,小學成為最重要的階段,這也讓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方法的重要程度顯而易見,老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這一培養并非一日之事,應該循序漸進,順其自然,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