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麗
【摘要】工會新聞是反映工會工作、職工動態的報道。工會新聞報道中存在諸如內容單一、方式單一、時效性差等問題,困擾著工會新聞報道的發展。怎樣才能改變這些現象,讓工會新聞報道更加精彩?本文結合《勞動午報》的版面和報道提出一些解決方法,希望通過這些措施使工會新聞報道走出現有的困境,找到發展出路。
【關鍵詞】工會新聞報道;采寫;新媒體
一、工會新聞報道采寫的困境
(一)報道內容單一
工會新聞是反映工會工作和職工動態的報道。采寫工會新聞報道常遇到報道素材雷同的窘境,工會新聞的版面內容相似、形式雷同,唯一的區別是組織方的名稱不同而已。這樣的報道不僅讓讀者索然無味,也會讓工會新聞的亮點被淹沒。有人將工會新聞報道形容為黑板報,提到工會不少人還會和“吹拉彈唱”等聯系在一起。翻看一些工會類報紙,涉及吹拉彈唱的內容確實不在少數,諸如詩歌朗誦、歌唱比賽、運動會的內容較多。春節前,集中報道包餃子,元宵節鬧元宵,等等。不難看出,工會新聞的雷同報道多。
以2017年三八婦女節報道為例,各級工會都在組織相關活動。從數量上統計,報道相關內容的稿件也出現扎堆,從3月初一直持續到節日當天。從內容上看,活動多相似,報道也無新意。
為何會出現報道內容單一的現象?其中一個原因是人們對于工會的角色還認識不到位。在新《工會法》中明確規定,工會負有組織和教育職工依法行使民主權利,發揮主人翁作用,維護全國人民總體利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發動和組織職工完成生產任務和工作任務,組織職工參加企業事業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提高職工思想政治素質和文化技術素質等職責。由此可見,工會類媒體報道的內容更需多樣化。
(二)報道方式單一
新聞報道方式有多種,大致有消息、通訊、評論、調查報告、新聞圖片。但實際操作中,這些方式和工會新聞結合得并不盡如人意,存在著過于單一的現象。
還是以夏季送清涼、冬季送溫暖的工會工作為例,大多數報道使用的是消息和新聞圖片的方式,就活動報道而報道,流水賬般記錄的消息不在少數,調查性報道幾乎沒有。工會新聞需要多元化的報道方式,特別是一些調查類報道。
在新《工會法》中提到,工會負有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職責。所以,報道職工維權也是工會新聞的一個方面。反映些問題、表達些聲音、提出些建議,這都是調查報道才能完成的內容。浮于表面將一些工會工作做法集合,不去挖掘深層次的內容,只能讓報道方式變得更單一。
二、工會新聞報道采寫的出路
(一)合理運用多種報道方式
怎樣才能讓工會新聞不僅反映出工會動態,又能獲得讀者的肯定?合理的運用新聞報道方式是出路之一,在具體運用方面還需遵守內容決定方式的原則。
結合《勞動午報》的工會新聞報道,報道采用的方式包括消息、特寫、新聞圖片、調查類報道和通訊。從種類上說,報道的形式較為多樣;從內容上說,也遵循著內容決定方式的原則。消息主打快、短。例如,2017年3月3日《勞動午報》刊登了一則標題為《午休時間》的新聞圖片報道。展示的是北京市政路橋某項目部女職工的一次活動。記者并沒有用大篇幅的文字敘述這次活動,而采用圖片的方式將新聞點落在男職工也來幫忙的角度上,反而更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同樣是三八婦女節的報道,由北京市總工會舉辦的“幸福之家”頒獎典禮則選擇消息加新聞圖片的報道方式。在當日的報紙一版用一張主圖展示頒獎典禮上感人的一幕,而四版的消息又對當日信息做補充。
有人認為消息多用于重大會議報道,其實即便是基層工會舉辦的活動,也可以使用消息。但前提是要有新聞點,而不是流水賬式的記錄。記者要根據內容來確定報道的方式。
通訊是指一種比較詳細、生動、形象地報道國內外新近發生的事實的新聞題材。[1]包括人物通訊、事件通訊、工作通訊、概貌通訊。這種報道方式,也可以合理的應用在工會報道中。
《勞動午報》的通訊報道多用于人物和事件的采寫中。比如,人物版開設的“獎章故事”、“首都工會人”,這些欄目都從另一個角度展示著工會和職工的動態。其中,“獎章故事”主要是報道勞模事跡,這樣的報道內容不適合用消息類報道方式。即便是采用通訊方式敘述勞模的故事,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要避開人物本身的榮譽冊,找到特有的閃光點;要注意時間概念,要將人物最新的動態,做為報道中的重頭戲。
寫人物最終還是寫故事,一篇較為成功的人物通訊,肯定是由生動的人物故事組成的。一則豐滿的人物通訊不是由一個故事來支撐的,而是由多個故事組成的。故事要講得生動,要靠采訪的挖掘。倘若僅僅是將人物業績和榮譽羅列,結果只能是干巴巴的文字。
觀眾之所以喜歡看電視劇,編劇在劇本中描寫的沖突很重要。依此類推,在人物通訊中也需要有對沖突的表現。講故事,就要講沖突,人物通訊也要求在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2]
關于調查性報道,有人說不太適合工會新聞。其實,任何一個領域都需要有調查性報道,工會領域也不例外。《勞動午報》的關注版和維權版就有關于工會工作的調查性報道。比如,2017年3月3日維權版刊登的題為《工會律師助職工獲10萬元賠償金》的報道。從事件的起因、維權過程、庭審現場再到結果全面呈現。如果這只是用一則消息來敘述,就顯得不合適。作為該報的“拳頭型”報道,維權版重點在職工遭遇用工方不公正待遇后,工會是否介入,怎么介入,怎么讓職工的權益得到保障等方面入手,這樣的報道既做到對于職工遭遇的客觀呈現,又讓工會發揮的作用得到展現。
(二)豐富欄目及版面設置
工會新聞可以設置多種版面和欄目來呈現。《勞動午報》共有16個版面,可以說版版都為工會報道預留位置。本身刊登日常工會新聞的工會版,評論、特寫、人物、關注、維權、文娛、體育、攝影等讓工會報道變得更豐滿。
一般文娛、體育版都會刊登文藝、雜文、明星動態、體育賽事等內容,但《勞動午報》除刊登這些內容外,還設置了業余高手、職工體育這些欄目。讓更多的熱愛文藝和體育運動的普通人的故事,出現在報紙上,從而達到宣傳基層工會和職工活動動態的目的。
此外,特有的情懷版,還在通訊員中征集稿件。其中設置的工會歲月欄目,用老照片的方式展示了以往的工會工作內容。
版面是一張報紙的骨架。骨架搭建得合不合理,是不是豐富關系著報紙的閱讀力。工會新聞也需要合適的版面和欄目設置,只有多角度展示,才能讓工會工作和職工動態得到全面的展現。
(三)引入新媒體彌補時效不足
進入融媒體時代,媒體不能只靠一個手段單打獨斗。特別是平面媒體,命運岌岌可危。因為存在著時效性差的弊端,不少人已放棄通過報紙閱讀新聞的方式。即便是電視媒體,也在積極和網絡融合。
關于這點,勞動午報社已展開行動,成立了新媒體部門。從手機報、微博、微信到直播,一些新鮮的手段都在推進,并且取得不錯的效果。還是以三八婦女節的活動報道為例,為報道2017年3月2日由北京市總工會舉辦的“幸福之家”頒獎典禮,報社派出多路記者來到現場。除去傳統的文字和攝影記者,來自新媒體部的記者也通過攝像機進行了直播。
傳統報道方式和新媒體手段的結合,不僅彌補了報紙時效性差的不足,還讓報道內容變得更立體和全面。因為有些內容,用文字和相機并不能夠展現得到位,而網絡直播則更具優勢。
此外,勞動午報社還通過微信公眾號將更多關于工會的動態,集納宣傳。比如,在2017年“兩會”期間,勞動午報微信公眾號推出了一篇題為《珍貴組圖,帶您了解63年兩會用車變遷》的原創作品。和報紙的報道會場信息不同,這則微信從另一個角度,補充了更多內容。
由此可見,新媒體技術對于工會新聞報道不僅僅是在提速,還可以帶來更多內容上的擴展,產生了“1+1>2”的效果。
注釋:
[1]董廣安.現代新聞寫作教程[M] .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4:87.
[2]章玉興.人物新聞采訪與寫作[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