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敏
摘要:小學是數學學科學習的基礎階段,要想讓學生學好數學,其實并不難。數和形是小學數學研究教學的兩個側面,將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不僅能讓學生學到必要的數學知識,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以及數學聯想和想象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培養興趣;提高效率;與生活相結合
數學是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的一門學科,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數學知識,小到出門買菜,大到技術人員的工作都與數學息息相關。小學階段學習的是最基礎的數學內容,初中高中數學都需要小學數學做鋪墊,學習小學數學就像是建高樓打基礎一樣,沒有好的地基和穩固的支撐就不可能建造出質量好的大樓,由此可見,小學數學的重要性。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不僅是為了讓學生打基礎、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掌握相關的學習方法,這樣對以后數學問題的解答和理解都是有重要作用的。另外,學習數學是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一個重要途徑,畢竟數學不像是語文英語一樣,只是簡單的記憶和背誦就可以了,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一般都是從小學時期開始的,所以必須要高度重視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讓學生從開始學習數學就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會讓學生對以后的數學學習感覺更輕松并充滿學習動力。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要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開始,讓學生養成一種高效學習的習慣。小學生畢竟年齡比較小,對一些知識理解的不透徹,這就需要老師通過更加生動形象的方法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同時,小學教學教師應該更加注重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實行素質化教學模式。例如,通過分小組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討論,共同進步。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逐漸增強,學生就會慢慢喜歡上對數學問題的思考,從而養成善于思考的好習慣。當然,學習數學最終是為了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沒有實踐作支撐的數學學習是沒有意義的。因此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的魅力,享受數學知識帶來的快樂,這樣學生就會對數學學習更感興趣,同時對數學理解也會更加透徹明白。
一、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對于初步接觸數學的小學生來說,學好數學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畢竟數學是一門比較單調和抽象的學科,要想讓學生對這門學科感興趣,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產生數學情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是件幸福、快樂的事情。因此,我們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的魅力,讓學生知道我們的生活其實是充滿數字的世界。
教過《三角形認識》的老師都知道,這一章節的教學可謂是煞費苦心,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比較弱,要讓學生知道三角形是有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而不是組成的圖形。學生對“組成”和“圍成”這兩個詞語的理解不透徹,所以老師會花費很多的時間進行講解。最后學生似乎并沒有弄懂,看似是深入挖掘對數學的理解,實則偏離了數學的實質。對此,老師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三角形道具或者是日常用品讓學生了解三角形的不同形狀以及比較角的大小。數學的本質是學習如何應用數學和了解數學方法,而不是只重視定義和概念性的理解,更應該重視幫助學生形成更加豐富和清晰的形象。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畫出不同的三角形,然后進行分類,通過這種方法讓學生認識到劃分角的依據,學會比較角的大小。學生自覺主動的學習數學,逐漸就會對數學產生興趣,這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幫助會很大。另外,錯誤的產生其實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筆重要的財富,錯誤的產生包含著學生的創意和新的思維模式,他們用新的視角來思考問題,老師要進行巧妙的引導,讓學生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讓學生開闊自己的視野,大膽的想象和探索,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和思考。
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特點是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有意義、富有挑戰性的。人人學到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知識,每個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不同的發展。有效的數學學習并不是單純的模仿和記憶,而是建立在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的,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獲得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和情感態度上都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
在進行新知識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一部分的上課時間進行基礎知識的講解,讓學生先學會基本的做題方法和步驟,然后可以通過分小組的形式進行教學,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平均分成幾個小組,將掌握知識水平不同的學生分成一個小組,這樣每個小組的學習水平差不多,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監督和互相學習。老師可以讓每個小組針對上課學到的內容出題,然后與其他小組交換做題,這樣學生就會感受到出題的樂趣,同時也能鞏固知識,從而學到很多的內容。當遇到比較難的問題時,學生之間可以相互討論,共同解答。強調這種開放式的分組學習模式能夠給學生很多的思維和拓展空間,讓學生在輕松的交流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學生課堂主體的作用更加突出。通過這種方法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被激發,學生能夠主動的探索新的知識。
三、數學知識與生活相結合
數學題型很多,要全部都有所涉獵是不現實的,僅僅靠做題來提高數學成績,不但效率很低,而且會讓學生感覺疲勞。學習數學是為了活學活用,學生學習的數學內容應該是現實的、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把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有利于學生主動進行觀察、實驗、推理和交流。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該回歸于生活。小學數學注重的是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應用能力,老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相應的手工作業或者是實踐作業,讓學生自己去完成生活中數學的應用。例如:在學習數的基本加減法時,可以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去超市購物,學生自己計算應該花多少錢,如果算對了家長可以送給學生一個禮物作為獎勵。學生在實踐中應用數學,會讓他們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同時為了獲得獎勵,還能夠培養學生隨時思考和計算的能力。這樣的練習方式突破了以往書面計算的舊模式,讓學生鞏固知識的同時還鍛煉了能力,這對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也會產生重要影響。
根據小學數學新課標的要求,要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同時提高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作為小學數學老師需要把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不斷進行數學學習,從而獲得不斷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