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妤
摘 要: 肢體語言具有豐富性、廣泛性與感染性,歌曲教學中的肢體語言能夠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對培養幼兒的樂感、審美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探討了在幼師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如何提高學生對肢體語言的關注程度,通過聲勢的表現、樂曲韻律的感受、音樂指揮的模擬、歌曲情感的理解,提高幼兒歌曲教學的整體水平。
關鍵詞: 肢體語言 幼兒教育 歌曲教學 幼師專業
在幼兒歌曲教學中,肢體語言是通過身體的動作表現音樂的,增強幼兒對歌曲的感受。雖然肢體語言看似無聲,但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增強幼兒對歌詞的理解力和記憶力,提高對歌曲的學習興趣,增強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音樂表現能力與創造能力。我從未來的幼兒教師培養的角度出發,在突出肢體語言重要性的同時,結合實際經驗,分析應該如何提升幼師專業學生對幼兒肢體語言的關注度,從而開展高水平的幼兒歌曲教學。
一、拍手跺腳,表現聲勢
聲勢指的是幼兒通過拍擊手部、腿部或者是跺腳等肢體動作,把握音樂中的節拍變化,對其樂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幼兒要完成這些動作,必須在聆聽上投入充分的注意力,這樣才能把握動作的協調性、節拍的準確性。對此,我鼓勵每個學生關注孩子的“拍手跺腳”,用簡單的動作表現音樂的聲勢。
為了提高學生對聲勢教學的把握水平,我在教學中列舉了部分曲目案例,指導學生掌握如何調動幼兒的肢體語言表現聲勢。例如《我的身體都會響》是一首節奏明快、歌詞簡單的音樂,但是能作為開篇指導幼兒表現聲勢。我讓學生對這首歌曲進行分析:“我的小手|X X|(隨即拍手兩下),我的小腳|X X|(隨即跺腳兩下)。”可以在此基礎上,根據所給的固定的節奏讓幼兒編排兒歌和動作,逐漸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聲勢練習。我引導學生自己選曲展開教學演練:有的學生選擇丹麥優美的民間音樂《七個半跳》,認為可以讓幼兒在邊聽音樂的同時,邊根據旋律、節奏用手拍打,感受音樂中不斷累加、層次分明的節奏。這樣不僅能夠讓音樂的結構更突出,孩子們也能夠靈活感受、掌握音樂節奏在長短上的變化性,對聲勢的表現力得到進一步的增強。
在聲勢表達過程中,必須讓學生認識到,不僅應該注意幼兒樂感的培養,還應該通過積極的鼓勵與引導,培養幼兒的創造力與協調力。例如在創造力的培養上,學生在未來工作中可引導幼兒用不同的動作反應增強對聲音的敏感度,更自由地表現聲音的高低、走向及強弱變化;在幼兒協調能力的培養上可以通過讓幼兒左右手分別運動,通過拍左手、右手加快節奏,實現對幼兒身體的協調配合。同時,還可以通過與他人在動作配合上的合作,開展靈活生動的聲勢活動。
二、點頭晃動,感受韻律
每個人對音樂都有一種天生的反應,尤其是在韻律的掌握與表現上,人們多數時候會通過點頭、搖擺手或者是簡單的踏腳動作跟上音樂的律動,提高心靈與音樂的契合度。對此,我引導學生選擇一些節奏感較強的音樂作品,通過合適的音樂使每一個孩子都參與音樂律動,引導幼兒在自主搖擺的基礎上設計一些升華的韻律活動,豐富歌曲教學的內涵。
我在教學中以《妹妹背著洋娃娃》的歌曲教學為例,讓學生在把握幼兒音樂敏感程度的基礎上現場模擬情境,開展生動的教學活動,提出對韻律教學的看法。我向學生強調,必須提升對孩子點頭動作協調性、準確性的關注程度,通過多次、反復聽賞,讓孩子們邊點頭邊學唱。在孩子們熟練掌握歌曲之后,我指出:學生必須加強對幼兒想象力、創造力的協調發展,讓孩子們根據音樂做出自己喜歡的動作,通過學習與模仿,使得對音樂韻律的感受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孩子們掌握基礎律動技巧之后,學生可以安排《沙沙沙》這一律動創編課,引導小朋友們將單純的點頭晃動演變為伸伸腳、扭動腰部和頭部或者是簡單地揮動自己的小手,通過豐富且極具童趣的身體語言讓幼兒把握音樂節奏,體驗音樂在速度、力度、時值等方面的變化,這樣才能為幼兒思維方式的發展提供機會,讓他們積極參與肢體律動活動,把握音樂的歡快與動作的自由。
簡單的韻律動作不要求優美與復雜,學生應該將其與舞蹈動作區分開來,在把握幼兒不同音樂基礎的同時,讓幼兒更自由地展現自身對音樂的理解,從而達到愉悅身心的目的。因此,學生在未來工作中不應要求幼兒一味地模仿動作,而是融入自己的思考。
三、手臂手腕,模仿指揮
幼兒并不具備專業的音樂指揮能力,但是學生在未來的教學中可以安排、指導指揮模仿教學,讓孩子們通過揮動自己的手臂、手腕表現出歌曲的音樂節奏、節拍,把握音樂的整體力度與速度,感知歌曲飽含的情感內涵。因此,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應該關注其教學的思維、態度的發展,指導學生關注幼兒的個體成長,指導學生開展“指揮家”的模仿課程,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擔任“指揮家”的奇妙,從而打造趣味生動的歌曲課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動性。
在具體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的視頻欣賞,讓他們感受到知名指揮家在指揮上的專業性、藝術性,隨后我對幼兒扮演“指揮家”的益處進行介紹,讓學生認識到這種肢體活動的開展對培養幼兒樂感的重要性,讓孩子形成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參與歌曲教學。隨后我以《快樂小豬》為例,就如何開展高水平的“指揮家”扮演活動進行探究性教學,指導學生先讓幼兒根據歌曲做簡單的律動動作——晃動自己的腦袋,引導他們輕松順利地進入課堂。隨后,可以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認真傾聽,在此過程中用手作筆,畫出音樂的線條,把握音樂的波動。在第三次聆聽中,在白板上用筆畫出歌曲完整的圖譜,通過線條表現音樂的高低、緩急,指導孩子們比對自己的音樂線條與此有什么差異。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們根據此前聆聽的成果,模擬指揮家的動作,用手臂、手腕等肢體語言指揮《快樂小豬》,并且鼓勵幼兒上臺演示,指揮大家進行演唱。另外,我強調,學生在未來的教學中不僅應該關注指揮者在肢體語言上的準確性,還應該關注被指揮者的配合情況,兩者之間必須有緊密的協作與積極的配合,提高幼兒對歌曲的演繹水平。
為了保證指揮模擬的有序開展,學生應該具備基礎性的指揮技能,這樣才能保證指揮動作的準確性、擊拍點的清晰性、指揮的藝術性。因此,我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視頻中專業指揮者的手部動作,觀察其在不同速度、力度、節奏等方面的表現手法,將歌曲與手勢緊密結合,提高學生對指揮技能的掌握水平。
四、基本舞蹈,理解情感
舞蹈作為一種藝術,通過動作姿態達到“宣情”的目的,從而對幼兒的審美進行正確的引導。幼兒舞蹈雖然在動作、形式上較簡單,但是能將音樂中的情感融入其中,通過相對多元豐富的肢體語言,加深幼兒對歌曲內涵、情感的理解。對此,幼師應該突出歌曲作品的舞蹈性,配合一些優美且易學的舞蹈動作,豐富幼兒上臺表演的機會,打造互動性、表現力強的歌曲課堂,從綜合角度培養每個孩子對歌曲作品的把握能力、演繹能力。
我以《龜兔賽跑》為例指導學生開展幼兒歌曲教學活動。《龜兔賽跑》這首歌曲選擇了幼兒十分熟悉的寓言故事作為素材,刻畫了小白兔、小烏龜的形象,在歌詞上較通俗易懂。因此,幼兒對這首歌曲的學習速度一般較快,且能夠把握歌曲在節奏上的快慢變化。我提出,學生可以指導孩子們根據音樂創編簡單的舞蹈動作,在此過程中感受到歌曲的優美,深刻體會到音樂舞蹈演繹的愉悅。學生可以先讓孩子首先分析小白兔與小烏龜的動作形象:小白兔的動作十分輕快活潑,一蹦一跳的。在此基礎上,指導幼兒根據“賽跑——睡覺——追趕”等故事脈絡對小白兔的舞蹈動作進行簡單調整;而小烏龜則爬行得較緩慢,因此孩子們通過晃動自己的身體,模擬烏龜笨拙的動作。在幼兒設計好簡單的舞蹈動作之后,學生可以讓孩子們分別扮演烏龜、兔子這兩個不同的角色,自己設計、編排音樂劇,邊唱歌曲邊做舞蹈動作。這種互動能夠讓每一個孩子體會到歌曲《龜兔賽跑》的內涵,且將小烏龜、小白兔的動作神態表現得活靈活現。
舞蹈的演繹能夠幫助孩子進一步抒發自己的情感,學生在幼教工作中應該注重對幼兒創造潛能的開發,讓孩子們根據歌曲的內容自己設計舞蹈,引導孩子們進行大膽的想象與自由的創造。
總而言之,幼兒歌曲教學要通過肢體語言的調動與豐富,讓孩子們通過肢體配合音樂,從而提高幼兒對音樂旋律、情感的把握程度,開展高效有序的教學活動。對此,教師應該突出肢體語言在幼兒歌曲教學中的重要性,現場模擬教學氛圍、突出教學技巧,讓幼師專業學生掌握調動幼兒肢體語言的能力,為今后的幼教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娜.淺談肢體語言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北方音樂,2014(13):131.
[2]宋艷瓊.讓音樂教學在律動中煥發生機——淺談肢體語言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論壇,2010(05):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