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鳳
摘 要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受眾的閱讀方式以及觀點日漸多元化,新聞內容的生產也發生去中心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注重新聞采寫的質量深化以及思路創新,文章以新媒體時代新聞采寫的思維為突破點進行分析。
關鍵詞 新聞采寫;新媒體時代;思維創新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5-0127-02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現在我國社會已經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媒體以其特有的時效性、多元化以及交互性強烈沖擊著傳統媒體的地位。相對于之前民眾對于互聯網新聞信息持懷疑的態度,現在民眾對于網絡新聞的信任度已經大幅度提高。據CNNIC的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60.5%的民眾對網絡新聞表示信任,相對于2008年的16.5%的數據來講,已經有了質的提升。受眾對于網絡新聞信任度的提高,極大地促進和鞏固了新媒體新聞的發展[1]。
另外,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構成了一種新聞獲取時間自由,地點自由的全新的信息時代。新聞信息傳播的生態環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信息量高度膨脹,甚至于出現信息爆炸、信息過剩的后果。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意識到需要在新聞的采寫思維進行創新,單純的描述性的新聞已經不能夠有效吸引受眾。
1 新媒體時代新聞特點
1.1 受眾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發生改變
移動互聯網時代促使新聞傳播進入碎片化新聞階段,即相對于較為年輕的讀者來講,他們比較排斥長篇的報道,更加傾向于簡短精煉的碎片化新聞,這樣就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新聞,了解世界。隨著近幾年傳統媒體逐漸向新媒體過渡轉型的發展,尤其是都是民眾對于手機App依賴性更加明顯,甚至于部分受眾依賴于通過移動媒體來獲取新聞信息,了解社會,了解世界。
1.2 新聞內容生產去中心化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以及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普及,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新聞信息的轉載和分享。因此,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內容的生產變成“任何人、任何時候以及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生產,新聞的生產不再是傳統媒體的專利,記者傳媒的新聞內容生產的專利權已經消失,新媒體時代最吸引人的新聞內容往往是專業從業人員和受眾的交流和分享中產生的新聞觀點以及新聞內容。
1.3 新聞受眾資源分流
社會理論學家Castells在其《網絡社會的崛起》一書中提出受眾資源分流的概念[2]。新媒體時代,新聞信息多樣化,多元化,并且當前新聞采寫的風格以及新聞報道的風格并不固定,由此導致了受眾的變動不居,即受眾不會只傾向于一種品牌的移動媒體,也就是特定品牌的移動媒體并沒有自己固定的受眾,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在新媒體時代新聞的采寫需要進行創新和風格化。
2 新媒體時代新聞采寫的創新與突破
新聞的“采”講究要客觀深入,將記者比如礦工,新聞的采就是在挖掘有高價值的礦石;新聞的寫要注重恰當精煉,將有價值的礦石進一步加工成為耀眼的“產品”。在新媒體時代采訪得來的“新聞素材”能不能變成“新聞報道”,能不能變成“新聞精品”,不僅需要深厚的新聞功底,更加需要全新的思維模式。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采寫的原則是以內容生產為中心,客戶體驗為輔助。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總結得出在新媒體時代,新聞的生產仍然需要以內容為中心,在新聞的采寫上進行突破和創新。目前存在兩個極端,例如傳統媒體對于內容的重視程度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傳統媒體對于新聞內容的重視是呈現閉環的狀態,不注重受眾的反饋以及交流;但是新媒體大部分又走上了另一個極端,即過分注重用戶的喜好以及用戶的反饋,定制了個性化,多元化的新聞板塊,但是在新聞采寫的內容以及觀點上并無深度。因此在新媒體時代,新聞的采寫與內容生產需要堅持以內容生產為中心,客戶體驗為輔助的原則[3]。
2.1 新聞采寫注重服務思維
首先新聞采寫的角度需要以服務生活為基準,主要包括的內容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各方面的生活內容與基本信息。這部分新聞統稱為播報類服務新聞。對于播報類服務新聞采寫的創新是提升新媒體品牌的一個有效突進。表面上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為播報類新聞進行了專欄專版定位,從而便于人們的生活信息的查閱,但是大部分都是硬生生的描述,不僅同質化嚴重,而且部分信息根本不準確。新聞采寫的服務意識需要貫穿于新聞生產的整個過程,整個細節,不僅僅是一種高調的態度宣傳。
例如齊魯晚報和生活日報組織的歷屆房展新聞報道就是生活服務類比較成功的案例,其服務意識貫穿其中,在第一時間通過網站新聞、論壇、手機報等多種途徑傳遞出來發布房展的時間、地點、乘車路線、咨詢電話、展位分布等購房者和市民迫切知道的展會信息;展會期間,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將展會上最鮮活、最突出、最具吸引力的事件和細節制作成完整全面的新聞專題頁面,將市民和購房者關心的內容和話題真實全面地再現到網絡上,讓沒有去現場的市民和購房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提高了該新聞板塊的活躍度。
2.2 新聞采寫注重評論思維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嚴重同質化的情況下,新聞的觀點是否有深度,是新聞采寫創新的突破點。隨著信息傳播環境的不斷變化,新聞的定義不僅僅局限于對客觀事實的報道,更加傾向于對專業知識或者是時事新聞的評論和解讀。在新媒體時代雖然人人都具有發言權,人人都可以對新聞進行評論和分享,但是原創化、深入化、精細化的評論展示出了新的生命力。例如《南方都市》就十分注重評論思維,并且在板塊中專門針對網絡熱點話題設置了原創評論文章“e周”。
評論思維要求記者在采寫新聞時,不僅僅是對于新聞進行客觀的報道,而且要解釋新聞事件背后的原因,甚至對于新聞事件的影響進行預測和分析。例如就央行加息事件進行報道,如果簡單說明,加息時間,加多少個百分點等并不能滿足受眾的需要,記者不僅要解釋它的內涵,還應報道央行加息對各行業的影響,對經濟走勢的作用,等等。
如何有效地進行新聞評論,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法。1)溯因尋果法:通常一件事的發生,往往是由一件或者幾件別的事情引起的。當我們在判定一件事情的性質時,可以通過分析這件事的原因來佐證。同理,一件事也會引發接下來一連串的事件的發生,我們還可以通過分析這件事之后的影響來評論它的利弊功過。2)相似舉例法:即列舉相似的事件,從而在客觀事實上幫助受眾對于新聞報道的事件進行定性。3)理論分析法:理論分析論證的關鍵在于闡釋普通現象背后、形而上學層面的思考、概括,拔高,用概念演繹方法進行推論,用相關領域現成的理論來解釋說明[4]。
2.3 新聞采寫注重求變思維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對于新聞的解讀也是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這就更加要求在新聞的采寫方面需要注重求變思維。無論是在選題、采訪還是寫作中,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尋找新思路,拋棄老思路,換一個角度進行新聞的解讀,隨機應變、由此及彼地想出新點子來,這就是變通思維的運用[5]。
例如2016年5月一則《內蒙古少女來連“考察” 清華北大不考一心來連求學》的新聞登上頭版,該新聞就是在采寫過程中變換思考的角度,巧妙地將一則傳統的負面新聞過渡成一則城市宣傳新聞。其過程是:記者采訪一名瞞著父母、同學,離家出走到大連的高三學生,在路費都花光的情況下,報警來到派出所,記者對其進行采訪,在記者的追問下高三學生說出事情的原委:該學生是內蒙古包頭市某重點中學重點班的高三學生,學習成績在年級拔尖,老師評價她是考清華、北大的“料”。但大連這座城市深深的吸引著他,可惜的是只在電視或者網絡媒體中瀏覽過大連城市的照片,因此他不甘心,瞞著家長來到大連親眼看一看。這原本是一則傳統的毫無吸引力的離家出走的新聞,但是記者轉變了思維將其過渡成為宣傳大連、贊美大連的“活廣告”。當《內蒙古少女來連“考察” 清華北大不考一心來連求學》的消息見報后,作為大連人,在為該高三學生既執著又“唐突”的舉動感染、惋惜的同時,也產生眾多想讀這條消息的疑問:為何會清華北大都不考來大連求學呢?大連吸引她的點在哪里?為什么非要來大連不可?她來大連“考察”了什么?有了這些疑問,了解這條新聞的受眾就變多了。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時代新聞采寫需要以內容生產為中心,客戶體驗為輔助的原則,在采寫過程中注重服務思維,注重評論思維,注重變通思維,需要注意的是創新思維不是大面積,大角度的變通,而是在堅持新聞記者的原則、堅持底線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一個創新的新聞點,日積月累逐漸形成創新的新聞面。
參考文獻
[1]麥尚文.全媒體融合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李金慧.中國網絡國際新聞報道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3]施疑.談新媒體時代下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J].采寫編,2016(2):6-9.
[4]肖雨瀟.“點子”與新聞采寫[J].新聞前哨,2015(5):71.
[5]盧明然.新聞采寫中的“發現”分析[J].新聞傳播,2014(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