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勇飛 李亞軍
摘 要: 在現今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越來越注重對話、討論及探究等活動的展開,這些活動往往需要分組進行。在這一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越來越受到一線教師的歡迎。作者結合親身教學經歷,就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構建提幾點建議。
關鍵詞: 分組 合作學習 小組建構
教育心理學家通過研究得出:被動學習的學生學習成就最低,主動學習的學生其次,建構學習與互動學習的學生成就最高、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最強[1]。小組合作學習可以通過對話、討論及合作探究等活動的展開,實現教師與學生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小組合作學習推崇學生自身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旨在讓學生充分認可課堂教學,積極配合科任教師完成各項教育教學活動,并在這一過程中積極思考、主動學習、充分展示自己。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簡單并卓有成效的教學策略,正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中。怎樣更合理、更有效地把學習小組構建好,一直都是一個值得每一位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者深入思考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習小組的構建提一些建議,希望給讀者帶來一些啟發。筆者認為要想合理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教學,就必須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合作欲望,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并讓學生養成一種合作習慣和能力。如果能將學習小組構建好,以上這些都將會事半功倍。
學習小組的構建涉及很多方面,筆者認為可以著重從以下方面考慮。
1.合作學習小組規模的控制
相關研究表明: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效顯著與否,與合作小組的規模息息相關。所以,在構建合作學習小組時,最先考慮的應該是小組成員規模的確定。美國的Rogers等[2]對中學生“學習小組人數的多少與組員在小組學習活動中的參與程度”的研究結果顯示:隨著小組成員數量的增加,小組成員在小組學習活動中參與程度逐漸減少。一般而言,小組成員越多,每個成員參與度越低,越容易出現責任擴散現象。但需要注意的是人數越多,觀點和方法也會越多,更容易形成認知沖突,更容易發現成員的錯誤觀點并予以糾正。與此同時,班級學習小組數量決定了教師與每個小組的互動頻率,學習小組規模越小意味著小組數量越多,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習小組活動的監控越困難,教師和各小組的互動次數就會相應減少[3]。所以教師設置小組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決定適宜的小組規模。雖然小組規模的控制沒有統一的標準,但通常最常見的是4—6人小組,小組人數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與此同時,學習小組的人數應盡量保持偶數而非奇數,因為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是合作,合作學習的最好方式是“強幫弱”、“優幫差”,而合作學習的最好體現是“一對一”的“精確幫扶”[4]。
2.小組成員的選擇
在對各學習小組成員進行選擇分配時,筆者一般按“組內為異質、組間為同質”的原則進行。“組內為異質”指本小組內各個同學間的各種能力和特質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并有一定的互補性。“組間為同質”指各個小組之間的各種能力和特質大致一樣。主要從學生的專業水平、認知風格、學習風格、性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全面深入地認識學生,并以此作為分組的依據。這里筆者堅持的一個總的分組原則就是:盡量使學習小組內各成員間在某些方面如學習欲望、性格等形成互補,使各學習小組間的各種能力水平相當,以便各組間公平競爭,形成一種競爭機制。
2.1考慮學生的專業水平。
分組時,先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專業考試成績劃分出不同檔次。如筆者所教班級學生數為42人,小組規模控制為6人,共分7組,故將42名學生按照專業成績從高到低劃分為6個檔次。再從6個不同檔次的學生中各取一名,即組成一個學習小組。當然,要保證各小組學生的平均成績大體在同一檔次,各小組間不至于出現較大的差異而不利于公平競爭。
2.2考慮性別搭配、家庭背景。
各小組成員必須保證有男有女且各小組男女比例大體一致。因為男女搭配的合作小組學生學習積極性比相同性別的小組更高,合作學習效果更加明顯,同時在表達溝通方面的進步更為顯著。除了性別,我們還應考慮學生的家庭背景如農村家庭、城鎮家庭;單親家庭、雙親家庭等家庭因素,盡量讓學生有一個和諧的合作學習環境。
2.3考慮學生的認知風格。
在分組前,筆者提前運用Witkind H.A等[5]人制作的用來有效檢測“認知風格”的“鑲嵌圖形測試”,檢測班級全體學生的認知風格。通過檢測得出的結果,將所有學生大致劃分為“場獨立型”學生和“場依存型”學生,分配到每個組的成員中,“場獨立型”學生和“場依存型”學生盡量保持相同比例。
2.4考慮學生的學習風格。
在測量學生認知風格后,再運用相關“學習風格測量表”[6]對班級全體學生的學習風格進行測量。依據得到的結果,將學生的學習風格大致劃分為四對不同的類型,并按此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內每一對類型盡量保持相同比例。
3.小組內成員的角色定位及相應角色的職責分配
很多一線教師在開展小組活動教學時,發現經常出現“成績好的學生在整個小組活動中都能保持高度活躍,而成績差的同學好像事不關己”的現象[7],這種現象絕對不是我們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初衷。我們希望小組每名成員之間都能互相依賴、積極配合,在合作過程中促進學習能力、組織能力及交流溝通能力共同進步。要想避免這樣的情況產生,我們必須對小組內每個成員進行明確的分工,讓他們在整個小組活動中有所作為而不是事不關己、無所事事。如筆者將每組內的六名成員分為小組長、記錄員、總結陳述員、資料檢查員、計時員及紀律監督員,可以通過教師特別指定、毛遂自薦、組員推薦等方式進行小組人員安排。
在角色分工之后,小組內每個成員必須明了自己在組內承擔的相應角色的職責。例如:
記錄員:負責記錄整個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所有重要內容,如課堂筆記、組內討論結論等。
資料檢查員:負責收集檢查本組所有組員的學習資料,包括試卷、作業本、筆記本等。
總結陳述員:負責聆聽組內全體組員的討論意見和想法,配合記錄員將這些意見和想法匯總記錄下來并代表本小組進行總結陳述。
計時員:負責小組討論過程中時間的把控,控制在有限的時間內合理安排討論進程,確保小組討論最后有結果。
紀律監督員:督促本組組員遵守班級紀律及小組合作學習的規則要求,促使整個小組的合作學習始終有效進行。
小組長的選拔是保證小組合作學習高效進行的關鍵[8]。
小組長最好選擇學習能力強、學習習慣好,有強烈責任意識,能主動幫助組內各類同學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擔任。
小組長職責:負責本組活動有序高效進行,是整個分組教學活動的發起者和實際掌控者,是本小組的學習與活動的領頭人。
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已得到了廣泛應用,其中合作學習小組的構建是合作學習能否成功的關鍵,而合作小組構建的靈魂又在于明確小組成員的分工和職責。為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充分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價值,我們必須慎重構建合作小組。通過合作小組的合理構建,讓小組內各成員間彼此相互依賴、相互信任、共同學習。在合作實現共同學習目標的同時,增進友誼、增強自身溝通交流能力,從而達到自己和組員的最優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Chi,M.T.H.Active constructive interactive: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ifferent iating learning activities[J].Topics in Cognitive Science,2009,1:73-105.
[2]Rogers J.Adults Learning[M].Milton Keynss,UK:Open University Press.1989.
[3]汪明微.導師指導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構建原則[J].教研園地,2013(5):19-21.
[4]游蘭,李小全.“四步亮旗課堂”合作學習小組構建思議[J].教學探討,2016(11):81-82.
[5]Witkin HA,Moore CA,etal. Field dependence and field independence cognitive Style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7.
[6]Felder RM,Soloman BA.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Z].2015.
[7]王魯.異質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初始階段的實證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
[8]郭順富.中學課堂教學中高效合作學習小組構建與運行的探索[J].中國科技信息,2013(0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