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映霞
[摘 要] 隨著第四代教育評價理論的興起,發展性評價應時而生,成為當代教育評價理論發展的重要趨勢與方向。而教學評價作為教育評價的核心,在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將以高中語文教學為例,探究發展性評價在這一過程中的應用,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配置性評價與診斷性評價共同作用掌握評價基點;二、常模參照與標準參照雙管齊下確立基本評價方式;三、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互結合的評價機制。
[關鍵詞] 發展性評價 高中語文教學 評價體系
在當代,隨著第四代教育評價理論的興起,一系列新興的教育評價方式與策略走入教育研究的實踐中,教育評價也因此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在我國,教育界通常將“教育評價”定義為——“在系統地、科學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處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礎上,對教育的價值作出判斷的過程,目的在于促進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要“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我國的教育評價體系已經逐漸告別側重甄別與選拔功能的時代,轉而尋求學生與教師的共同發展,并通過各種評價方式與手段以期進一步幫助并鼓勵學生學習,實現學生身心全面而健康的發展。而發展性的教育評價理論應時而生,在成為當代教育評價發展重要方向與趨勢的同時,也為我國教育評價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有學者明確表示“教育評價的發展歷史始終以對教學的評價為發展主線。隨著教育評價研究的深化,教育評價的范圍逐步擴大……但其評價的核心仍然是教學評價。”教學評價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中的一種系統化的持續過程。具體而言,教學評價是指系統地收集有關學生學習行為的資料,參照預定的教學目標對其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其目的是對課程、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培養方案作出決策。而在高中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如何應用發展性教育評價理論,進一步完善高中語文學科評價體系與機制,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其語文學習的信心,促進學生語文素養與能力的提升,從根本意義上實現學生身心發展,是工作在高中語文教育崗位一線的教師所共同致力的命題?;诎l展性評價的基本理念,高中語文教學評價應時刻圍繞促進學生發展的核心問題,著眼于高中語文教學評價體系與方式的改革,從而以教學評價促進高中語文教學和學習模式的進一步優化。
一、配置性評價與診斷性評價共同作用掌握評價基點
發展性評價的教育理念,始終將實現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發展性評價體系,應在了解學生語文學習基礎、掌握教學評價基點的前提下確立,從而實現更為科學地對高中語文教學進行評價的目的。配置性評價也稱準備性評價,一般在教學開始前進行,以便教師清楚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態、了解學生現有學習能力與水平,從而判斷學生是否具有當前教學目標所要求的學習能力與知識儲備。而診斷性評價的作用一般情況下與配置性評價相同。具體而言,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配置性與診斷性評價實施,在利用傳統高中語文試題的基礎上,更應強化對學生基本語文素養的測試,主要體現為對語言表達與運用、文史知識積累等方面能力的考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具體實施配置性和診斷性評價時,客觀題方面應主要以字詞、文史常識、文言文閱讀為主,主觀題方面應主要以現代文閱讀、語言運用以及作文為主。通過配置性和診斷性評價,教師可以在了解學生語文學習能力與知識積累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現有狀況,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而學生可以通過此種類型的評價,對于自己的學習狀態有所把握,進一步明確下一步的學習目標,從而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真正貫徹發展性評價理念,實現師生共同發展。
二、常模參照與標準參照雙管齊下確立評價基本方式
通過配置性評價與診斷性評價共同作用掌握評價基點,在把握學生語文的基本學習能力與基本知識儲備狀態的基礎上,可以為學生確立下一步的語文學習目標。而對學生語文學習進步程度的檢測,即對學生語文學習目標達成度的測試,則應結合學生原有的不同基礎,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確立不同的評價模式,從而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的動力與潛力。發展性教學評價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與追求,常模參照模式的啟用可以使學生明確自己在整個班級乃至整個年級的學習情況,利用評價機制的反饋不斷調整自身的學習狀態,逐步樹立進步目標。然而常模參照模式,往往會給基礎較差的同學帶來挫敗感,容易挫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主性,因為這些學生大多無法在團體中處于前列,因而無法確立自己在團體中的地位。
標準參照的啟用,則提供另外的評價模式,學生除了可以在團體中獲得語文學習評價反饋以外,還可以以自身在不同語文學習階段中的評價測試結果為參照,檢查自身在不同學習時段的語文學習狀況,通過自我的進步或落后,以不同時間段的自我為參照對象,從而明確自己下一步的語文學習目標。以自我不同學習時段為參照的標準參照模式,對于語文學習基礎較好的同學來說,參考意義并不大,因為他們的語文學習成績往往相對穩定,提升的空間和幅度都較小,他們往往需要團體的位置和名次來明確自我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的發展性評價方式中需要結合常模參照和標準參照,根據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與能力,確立符合各自發展的語文學習目標,并選定對應的評價方式與模式,從而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狀況,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起他們語文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學生的多方位發展。
三、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互結合的評價機制
以配置性和診斷性評價把握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與能力,讓老師了解學生語文學習的基本狀況,也使學生對自身的語文學習情況有充分認識,從而確立適合自我的語文學習目標。而常模參照與標準參照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則根據學生不同的語文學習基礎,檢測不同的學習目標,以求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的活力。在基本了解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并為其設定下一步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對學生整個學期、學年乃至整個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進行評價,則離不開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诎l展性評價的語文教學,應對學生的語文學習進行全面而細致的評價,綜合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結果,既可關注學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表現,也注重結果性的語文檢測反饋。通常高中語文教學評價與其他科目教學評價類似,往往只關注最終檢測的成績,而忽視學生在整個學期乃至整個學年度期間的綜合表現。以高中語文教學評價為例,在關注學生總結性評價即語文最終檢測成績的同時,還應關注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參與度、思維的活躍度、語言的表達邏輯與流暢度以及寫作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現。如果僅以最終一次檢測的成績來反映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與水平,不僅有失科學且容易造成學生對分數的畸形關注。發展性的評價理念注重學生能力與素養的提升,關注學生作為個體的全方位發展,而非使之成為分數的奴隸。因此,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結合,將有助于促進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和態度的養成,培養其正確的分數觀念與發展觀念,從而實現自我的良好發展。
在高中語文教學評價中引入發展性評價理論體系,將在教師掌握學生發展基點,為其制定合理語文學習目標,科學評價其語文學習能力與素養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與自主性,讓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同時樹立正確的自我發展觀念。而學生通過診斷性和配置性評價的反饋,將對自身的語文學習狀況形成良好的認知;常模參照和標準參照的配合利用,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明確自我在團體中的位置以及自我在不同學習時段的學習狀況,從而確立更為實際的學習目標;總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的綜合使用,使學生不僅關注最終的語文檢測,且同時關注語文的日常學習過程,樹立正確的語文學習觀念。發展性評價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有助于學生樹立合理的語文學習目標、增強學生語文學習的動力,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多方面能力,從而將發展的理念真正貫徹實施,切實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與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基[2001]17號。
[2] 董奇、趙德成.發展性教育評價的理論與機制[J].中國教育學刊,2003(08)
[3] 辛濤、李雪燕.教育評價理論與實踐的新進展[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06)
[4]盧立濤.測量、描述、判斷與建構——四代教育評價理論評述[J]. 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09(03)
[5]金娣,王剛.教育評價與測量[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