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芳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初中歷史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顯得至關重要。本文試從激發學習興趣;創設自主學習環境;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等幾個方面聯系自己教學實踐談一下在教學中培養初中學生的歷史自主學習能力的幾點體會。
[關鍵詞] 初中學生 英語 學習興趣 自主學習
隨著蘇州市中考歷史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歷史教學已經從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轉變到情境設置的有效教學模式上來了。在這樣教學模式下,學生必須從以往的填鴨式被動接受轉變到主動汲取知識的途徑上來,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那么,教師該如何培養初中生學習歷史的自學能力呢?在這里本人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由于受到中考的影響,初中生面臨著極大的課業負擔,而且很多教師往往采用灌輸的方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吸收,消化大量知識,以至于學生失去了對知識的興趣。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教師一定要摒棄為考而教的觀念,要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充分創設自主學習的氛圍,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比如講到“岳飛抗金”的時候,我問:“誰到過杭州西湖?”學生答:“沒有!”“那我們現在就去風景秀麗的西子湖畔游覽一番!”接著我放錄像,當屏幕上出現“岳王廟”和岳飛墓前的四個鐵鑄跪像時,定格畫面,指著岳飛墓前的兩個跪像問:“這一男一女是誰?”“是秦檜夫婦!”接著我飽含深情地說:“后人每當來到這里,總是感慨萬千。‘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表達了對岳飛的懷念和對秦檜的唾罵。后人為什么要懷念岳飛而痛恨秦檜呢?學習這一課后,大家就會明白其中的原因了。”這樣一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感,又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
二、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
歷史知識面廣,內容豐富多彩,學生非常感興趣,但由于初中學生學習科目繁多,學習壓力大,精力有限,經常把它當作“副”學科來學習。為此,我們教師在課堂上,應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積極創造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環境,重視課堂上的師生情感交流。教師是學生學習情緒的主導者,積極飽滿的情緒將影響學生的學習心情。教師親切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會不斷激發學生的強烈求知欲,激勵學生勇于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使學生在課堂中既感到積極緊張,又感到輕松愉快。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要讓學生形成一定的學習能力,要使他們在離開學校后,能夠適應學習型社會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1.提倡課前預習,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
就學習過程而言,獨立思考是學好知識的前提。只是教師講解,而學生沒經過獨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學的知識,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想清其中的道理,使之成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識。所以,獨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在歷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各方面的具體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是一個核心。在平常的教學中,我經常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并針對預習提出具體要求。以初中《世界近現代史》下冊《經濟大危機》一課教學為例:導入新課后,揭示教學目標,我展示自學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1)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背后,隱藏哪些危機?(2)簡述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原因和特點。(3)羅斯福新政的內容有哪些?新政的實質是什么?有何影響?而且在預習過程中,我要求學生有什么不懂的、有疑問的問題記在筆記本上,以便上課時認真聽講,或向老師提問。我則根據教材內容,在上課時用提問或學生討論的方法檢查預習情況,并完成該課教學,通過授課后與學生預習筆記比較的方法查找學生預習不到位或不足的地方,從而逐漸培養學生自主自學能力。
2.幫助學生明確解決問題的目標和條件
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疑問。而解決問題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的思維和行為過程。課堂上,在創設問題情景的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解決問題所必須的知識背景,明確解決問題具體目標,分析解決問題所需的條件,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教師要喚起學生對同類知識的記憶,找出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和相似塊,確定解決的目標,找出問題的本質、核心,從而幫助學生確定解決問題的策略。如講到五四運動爆發時,我先讓學生閱讀課本后回答“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是什么?”學生回答:“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我再追問:“巴黎和會上中國提出了哪些正當要求?”當學生興奮地回答“中國要求廢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要求把戰前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侵略權益歸還中國”后,我用沉重地語氣說:“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參會提出的這些的正當要求為什么遭到無理拒絕?”同學們一片愕然,我再提示到“日本曾經以退出巴黎和會迫使西方列強答應就德國在中國的侵略權益轉交給日本,最終西方列強答應了日本的要求,為什么中國的正當要求他們卻不予理睬?”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立即展開積極的討論,紛紛發表個人的見解,最后大家通過相互討論后認識到“是因為中國太落后,落后就要挨打”。這樣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中國的落后是中國在外交上失敗的根本原因,從而巧妙地質疑設問,引起他們的思維的積極性,碰撞出學生思維的火花,打開學生心靈之窗。
3.開放自主學習環境
如果學生經過了以上的兩個階段,學生已經基本養成了自學的習慣,并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此時,教師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例如,教師可讓學生先通過查閱有的參考資料自學,然后讓其帶著問題與同學或教師探討。因此,在此階段不再為學生安排具體的預習目標,而改為學習新課前對學生進行目標達成檢測。這樣既可督促學生自學,而且還可以檢測學生自學的效果。此時教師的任務,一是檢查其學習效果,二是對學生的學習不斷提高要求,并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同時施與不斷的鼓勵,讓其始終有一種成就感。
4.運用鞏固評價
課后評價是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一個基本環節。通過課后教學評價,教師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學目標確定得是否合理,教學方法、手段運用是否得當,教學的重點、難點是否講清,也可以反饋學生自主學習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發現造成學生自主學習困難的原因,從而調整自主學習的策略,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學中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如,筆者在講解秦朝的皇權與中央官制時,讓三位學生上臺表演一個短劇,分別扮演秦始皇、丞相、御史大夫。短劇的主題是討論贏政統一六國以后最高統治者的稱號與權力問題。在短劇表演前,先提出2個要求:皇帝的由來、皇帝制度的內容不能有錯誤,學生一邊津津有味地看短劇,一邊認真地尋找同學表演過程中的錯誤。這樣,既避免了教師枯燥地講解,調節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了學生的思維含量,使學生在參與教學過程中有所收獲,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生生之間流淌著濃濃的情意,學生積極投入,產生了智慧和情感的火花。
總之,在實施歷史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活動,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機會和條件,徹底放手讓學生去動腦思考,動手實踐。只有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發展,素質教育的理想和價值才能得以現實。
參考文獻:
[1]董燕.淺析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師生互動[Z].洛陽市洛龍區第六實驗中學.2013(1)
[2]孫愛英.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J].少智報(文綜).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