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松
對于剛剛接觸物理學科的初中學生來說,在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中難免出現各種錯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正面地、積極地應對學生出現的錯誤,并把這些錯誤作為教學資源加以利用,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一、引導學生分析錯誤,提高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進行思考、分析、尋求問題的答案.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會出現錯誤,教師要抓住這些錯誤資源,幫助學生認識錯誤、分析錯誤,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時,教師可以采用課堂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先把蠟燭、凸透鏡、光屏都固定在光具座上面,然后把蠟燭和光屏放在凸透鏡的兩側,并提出問題:蠟燭通過凸透鏡所成的像是正立的,還是倒立的?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蠟燭所成的像是正立的.學生的回答顯然是不完全正確的.教師沒有立即評判,而是把蠟燭放到了凸透鏡的2倍焦距的刻度上,把光屏在光具座上移動直到出現清晰的像,學生觀察到蠟燭的火焰在光屏上所成的是一個倒立的像.觀察到這個結果,學生就改變剛剛的說法,認為蠟燭經過凸透鏡后所成的像是倒立的.這時教師把蠟燭放到凸透鏡的1倍焦距內,開始移動光屏,學生看到無論教師把光屏移動到什么位置,在光屏上都再也沒有出現蠟燭火焰的像.在光屏的一側進行觀察時,可以看到蠟燭火焰的像,而且是正立的.通過觀察實驗,學生清楚了蠟燭通過凸透鏡所成的像既有正立的,也有倒立的,出現哪種像是由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決定的.
二、合理整合錯誤,提高教學效果
物理概念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學生往往出現概念的理解性錯誤.在概念教學中,教師要設置與概念相關的具體情境,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去分析、去探究,糾正自己的錯誤,尋得真知,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講“熔化和凝固”時,對于熔化的概念,教師可以設置具體的物理情境:在一個燒杯中放入冰水混合物,在一個試管中放入一些冰塊,然后把試管放入到燒杯中,同時要保持兩者不能接觸,把兩者放到鐵架臺的石棉網上,用酒精燈給石棉網加熱,要保證燒杯的底部是被均勻加熱并且加熱的速度要慢些.同時,提出問題:試管里面的冰塊將發生怎樣的變化?有的學生說,試管里面的冰塊會有一些被熔化.這個回答明顯是錯誤的.究其原因就是學生對于晶體熔化的概念從本質上沒有理解透徹.通過這個情境,讓學生把對概念理解的問題顯現出來,然后教師對學生的錯誤進行糾正.主要告訴學生物質熔化需要具備條件:溫度要達到其熔點;要不斷地吸收熱量.只有兩個條件同時滿足,才能完成熔化的過程.在上面給出的情境中,酒精燈并不是直接給試管加熱,試管中的冰塊要熔化,就要從燒杯中吸收熱量,可是燒杯中放的是冰水混合物,酒精燈就只能把燒杯中的冰熔化,卻不會升高燒杯中冰水混合物的溫度.也就是說,燒杯中的溫度仍然是0℃,試管中放的是冰塊,燒杯就不會對試管產生使冰塊熔化的溫度差,也就不能實現對試管的不斷供熱,從而試管中的冰塊是不會被熔化的.這樣,能使學生清楚概念的本質內涵,也能使學生看到與概念有關的具體問題.
三、運用實驗糾正錯誤,提高教學效果
物理實驗是物理教學的基本部分.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物理實驗,組織學生自主探究.正是探究的過程,給了學生親密接觸物理現象的機會,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獲取必要的物理知識,并在分析、歸納總結中及時糾正出現的錯誤,從而使學生對知識形成正確認識.例如,在講“平面鏡”時,對于平面鏡的成像特點,學生都能猜想出物體在鏡子中像的大小是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直接相關.錯誤原因就是學生根據平時照鏡子發現人距離鏡子越遠,人在鏡中的像就會越小.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從實驗的設計到如何驗證猜想再到器材的使用都有結論后,讓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學生把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豎直放到白紙上,在兩支蠟燭的中央放一塊玻璃板,使玻璃板也豎直放置,這時通過玻璃板觀察蠟燭所成的像,并把所成像與另一側蠟燭進行大小比較,發現兩者是完全重合的.接著改變蠟燭距離玻璃板的位置,發現蠟燭通過玻璃板所成的像總是和另一側的蠟燭是完全重合的.這樣,使學生清楚平面鏡的成像與物體放置的位置是沒有關系的,并且像和物總是大小相等.利用實驗探究,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能讓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積極參與討論,取長補短.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利用學生出現的錯誤,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地糾正自己的錯誤,從而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