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暖
近年來,佛山市南海區九江中學的班主任參加各級班主任能力大賽,陸續獲得南海區班主任能力大賽第一名、佛山市班主任能力大賽第二名、廣東省班主任能力大賽第一名,并囊括所有四個單項一等獎。僅在2016年,教師在各級各類的比賽屢獲佳績,有183人次獲區級以上獎勵,其中省級以上51人次,國家級39人次;學生在各類比賽活動中也屢獲佳績,獲區級以上獎勵222人次,其中省級以上85人次,國家級77人次。自2013年以來,在學校生源沒有變化的情況下,高考重點上線人數每年平均增長46%,2016年更是有多位學生被全國一流名校錄取,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速度令人驚嘆。“究竟是什么,讓偏居一隅的一所普通高級中學能取得這樣出色的成績?”帶著這個疑問,本刊記者來到九江中學一探究竟。“其實我們學校有過發展的低谷,所以這樣的成績能夠引人注意,但相比我們所取得的成績,我們對這一路走來的變革歷程更加自豪和自信。”九江中學校長田冬冬說,“如今想來,學校之所以取得如今的業績與活力,與學校在2013年提出的‘點亮教育理念及其引領下的教育改革實踐是密不可分的。”
“點亮什么?為何點亮?又如何點亮?”
“我們學校的‘點亮教育,其核心內涵是培養師生的自主能力,促進師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教育、自主發展。”田冬冬解釋道。教師常被比喻為火炬、蠟燭,通過燃燒自己以照亮學生,這雖是表達了教師無私和偉大,但也意味著以教師的犧牲來換取學生的發展,因而忽視了教師發展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伴隨著教師的自我燃燒、自我犧牲,學生雖然接受了教育,得到了照亮,但卻只是被動地從教師身上接受教育,短暫地從外界得到光亮,學生的自主能力沒有得到培養,自身潛能沒有得到發揮,自身不能內在地、持續地發亮。教育,應該是實現師生自主發展、共同發展、持續發展的教育。基于此,九江中學提出了“點亮教育”理念,以“培養師生的自主能力”為核心內涵,以“德育教學一體化”為中心路徑,通過現代管理理念與傳統學校治理理念的融合來激發教師的教育智慧和教學熱情,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師生自主地、內在地、持續地發亮,既成就自我,又激勵他人發展。
點亮之源:既是現實之需,也是教育之思
教育理念需要在辦學實踐中進行提煉,辦學特色也需要在教育過程中進行探索。“點亮教育”,正是九江中學在反思自身實際的基礎上提出和建構的,它是九江中學辦學實踐的現實需求,也是九江中學對立德樹人教育宗旨的個性回應。
1.基于學校轉型發展的思考
九江中學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和輝煌的辦學成績,是南海區乃至佛山市公認的老牌名校,至今已有八十五年的辦學歷史。然而,隨著社會時代的快速發展和教育格局的深刻變化,九江中學開始遇到了發展的瓶頸,表面上看,好像只是成績的不如人意罷了,但該校領導層深知,其本質上是學校傳統辦學模式已遠遠跟不上教育形勢的發展,導致了教師教育教學主動性的消逝和學生學習自主意識、自主能力的欠缺。如何培養、提高師生的自主能力,從而煥發教師的教育熱情,喚醒學生的發展意識,成為了九江中學必須思考和解決的現實課題。因此,為培養和提升師生的自主能力,促進師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教育和自主發展,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九江中學凝練了“點亮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危機中抓住了轉機,將發展的瓶頸期轉變為發展的轉型期,以“點亮教育”推動了學校的轉型發展。
2.基于立德樹人宗旨的思索
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立德樹人,以育人為根本,以德育為先導,以能力為重點,以全面發展為目標,要著眼學生的成人成才,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綜合的知識能力,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將教育從對分數成績的片面追求轉變為對內在德性的充分培養,從對課程知識的機械學習轉變為對發展能力的自主培養。在“點亮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學校以德育教學一體化為教育改革中心工作,挖掘師生發展的積極性,激發教師的教育熱情和學生的學習欲望,不斷引領師生的自主發展,以立崇高厚實之德,樹自主全面之人,深刻彰顯了新時期立德樹人的教育訴求。
點亮之行:體現自主之涵,彰顯治理之質
培養師生自主能力是九江中學“點亮教育”的核心。正是立足于師生自主能力的培養,學校的“點亮教育”不僅僅體現了自主教育的內涵發展,而且彰顯了現代教育的治理品質。
1.提升班主任教師素養,點亮教師自主治理能力
點亮學生,首先要點亮“點燈的人”,即點亮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教師。基于此,九江中學“點亮教育”以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作為切入口,成立由省、市、區、校級名班主任及培養對象組成的九江中學班主任專業發展辦公室,負責校內班主任的培訓研修工作,促進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提升和專業成長。學校經過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究,探索了班主任教師培訓的有效機制,構建了“專家引領——團隊科研——交流反思——自主修煉”的班主任自主成長模式,為學校班主任教師的專業自主成長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在“專家引領”環節,借助于魏書生、李鎮西等優秀班主任專家的講課錄像、錄音、著作,開展班主任教師的培訓;在“團隊科研”環節,小組成員針對工作中遇到的現實問題,總結提煉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經驗與方法;在“交流反思”環節,以班主任個人反思為基礎,以互助學習為核心,以網絡為途徑,加強班主任之間的自主交流;在“自主修煉”環節,開展“個人發展計劃”活動,引導班主任分析自身的優勢和劣勢,自主制訂個人近期和長期發展計劃。在班主任校本培訓的基礎上,九江中學成功打造了南海區班主任培訓基地,將校內的班主任教師培訓工作輻射到全區、全市乃至全省,學校班主任隊伍的德育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在此基礎上,九江中學還面向全體教師開展了多元化的校本培訓,通過推進“核心教研青藍工程”來建設教研中堅人才梯隊,通過“級部融通”強化高中三年教育教學的整體性,通過“內培外研”來激發教研的內在動力,通過定期舉行“教師故事大賽”“好書共分享”等活動,展現教師的專業成長,實現教師的自主發展。在整體的“點亮教育”實施框架下,學校開始逐漸呈現新的面貌。
2.促進德育教學一體化,點燃師生自主發展動力
最好的成長是自主成長。為此,九江中學著力機構革新,實行德育教學一體化,為立德樹人建構實踐體驗平臺,點燃師生自主發展動力。
實行“扁平化”治理結構,優化學校自主治理生態。九江中學以項目為核心,將學校行政處室拆分為若干功能部門,將級部高度獨立,通過“級部制”和“事業部制”來實現學校組織的扁平化,調整優化了學校的治理結構。同時,根據教師自身的專業、特長、興趣,邀請教師承擔相應部門的工作,充分挖掘每位教師身上的閃光點,讓教師發揮自身的專業特長,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展現自己。以學校德育處為例,九江中學將德育處拆分為常規部、學生部、生活部、數據部、傳媒部、培訓部、研發部等功能部門。其中,常規部負責學生進出學校、儀容儀表檢查、課間紀律檢查、晚修紀律檢查常規等工作;學生部負責學生會、學生管理委員會、社團、學生活動等管理和指導工作;生活部負責午休晚睡考勤、紀律監督、衛生檢查等工作;數據部負責各類數據的收集、整理、發布、跟蹤及相關評比工作;傳媒部負責激勵動員、德育宣傳、德育環境建設等工作;培訓部負責教師專業發展、班主任培訓、德育科研、德育行動支持等工作;研發部負責德育平臺、德育軟件、德育評價等技術開發工作。通過對學校處室的拆分,九江中學打破了德育、教學、教務、人事、財務等部門之間的部門壁壘,有機整合了學校的行政人員和教學人員、德育團隊和教學團隊,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專業特長和工作積極性,使得教師和行政人員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推動學校的教育治理工作,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構建“e點亮”網絡平臺,拓展師生自主發展維度。九江中學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對教育改革的強大影響力,建設“e點亮”網絡平臺,對教學、德育、科研、管理、技術服務、生活服務等信息進行收集、處理、整合、存儲、傳輸和應用,深入地挖掘學校的各類教育教學信息的教育價值,充分發揮教育大數據的育人輔助功能。“e點亮”網絡平臺主要分為4大系統:班主任工作系統具有學生管理、班主任工作、成績查詢統計、報表輸出等功能,班主任通過它能直觀便捷地查看學生的基本信息、學習成績、獎懲情況等信息,從而準確地了解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文明班量化評比管理系統涵蓋了學校文明班評比中的15個大項、100多個小項,對文明班評比數據采取“采集-反饋-跟蹤-評價”的嚴密流程,為班級評價和班主任工作評價提供科學的量化參考;德育綜合管理系統對學生個體數據和班級集體數據進行交互關聯計算,實現“集體——個體”“班級——學生”評價的關聯互通,多角度、多維度地對學生進行德育評價和管理;績效評價系統通過對教學工作過程和結果進行數字化處理,以量化評分的形式對教育教學的過程和效果進行評價,為教師反思、提升教育教學工作提供準確的數據參考。在“e點亮”網絡平臺的支撐下,學校構建了“宏觀、專業、量化”的德育教學管理模式,把學生的行為習慣、紀律操行、學習成績、校園活動等轉化為規模宏觀的精細化數字信息,利用專業的大數據分析技術將學生的學習成績信息和日常德育信息進行全面整合和動態計算,從而使教師能全面及時地了解學生,為教師的因材施教、個別教學提供了量化準確的數據資料,也為學生反思自身、自主發展提供具體可感的評價參考。
創設“體驗式”校園組織,賦予學生校園治理角色。九江中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背景出發,挖掘校園自身的德育資源,創新設置“體驗式”校園實踐組織,賦予學生校園治理者的角色,凸顯學生在校園生活和學校治理中的主體性,讓學生親身參與學校的治理事務的策劃、運營等具體環節,為學生提供充分的體驗活動和交流機會。九江中學設置了10多個“體驗式”校園實踐組織:在“紅棉書社”中,學生要負責運營圖書館和流動書屋;在“儒林院”中,學生要負責組織各學科的專題講座;在“傳媒中心”中,學生要負責學校的宣傳片制作、新聞采編等工作……學校通過建立導師指導機制、監督機制和評價機制,讓教師全程陪伴和指導學生進行校園實踐活動,對學生可能出現的負向德育現象和知識錯位現象進行矯正;成立校園實踐項目督導小組,了解學生在校園實踐活動中的活動情況和思想狀況,及時發現、解決問題;運用“e點亮”網絡平臺,量化評價和實時記錄學生的校園實踐活動,實現活動數據的更新共享與活動成果的交互展示。“體驗式”校園實踐組織,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近自然、走進生活,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在大自然中體驗,在社會生活中體驗,讓學生將課程知識應用到實踐活動中,在實踐中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并通過親身體驗實踐發現自身的特長優勢,培養良好品質,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全面發亮。
記者觀察:“點亮教育”,一次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校本探索
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核心要義。但是,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探索,沒有既定的公式,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學校需要立足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根據自身的辦學實際和師生特點進行教育治理的校本化探索,不斷優化學校管理機制與育人功能,建構適合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教育治理生態。
九江中學面對學校轉型發展的現實需要,以班主任德育管理能力的提升為切入口,在“點亮教育”的理念引領下,以德育教學一體化為中心重構學校行政管理部門的功能,實現教育管理結構的扁平化,并運用大數據技術為學校管理者與教育工作者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讓每一位行政人員和教師都能自主地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從而實現以“師生自主能力”為發展核心的學校自主治理生態的良好建構,讓學校走出發展困境,重新煥發光彩。這無疑是對教育治理能力的一次有益探索。
與此同時,在“點亮教育”的理念引領下,學校還在教練管理、自主備考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比如確立了以發展自主能力為核心的教學備考模式,快速推進了包含“備考日歷”“教學目錄”“復式進度”“四階課時”“分類課堂”等管理工具的教學管理改革。我們通過深入了解,在九江中學的管理模式中發現了很多現代企業管理技術和工具的影子。九江中學通過以精準目標為導向、精細化操作為原則、科學的流程和工具為依托的科學質量管理體系,對現代管理與學校治理的整合進行了有效的探索。這類對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校本探索,姑且不論其推廣的價值,單就九江中學所取得的高考成績來說,其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尤其值得肯定的是,這樣明顯的效果,是建立在學校師生自主發展的基礎之上的。正如一位教師所說:“學校全面推行的‘教學目錄,雖然嚴格規定了師生教和學的雙向進度和內容,但是依然堅守一個重要原則,那就是并沒有去規定我們的課堂教學要采取哪種模式,教師對于自己的課堂擁有絕對的自主權。”
(本文圖片由佛山市南海區九江中學提供)
本欄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