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寒石
【內容摘要】高中地理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科目。地理科學中蘊含著很多現象與規律,必須通過有效的課堂探究活動才能內化。本文圍繞四個方面闡述如何從現象到規律探究地理知識,旨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高中地理 現象 規律 教學 探究
高中地理不同于初中地理,學生的學習方法很重要,老師應該教會學生擯棄之前的被動式學習而化為主動的探究其中的規律,充分發揮自身的創新和實踐精神。教師要充分把探究式的學習應用到課堂中,和學生一起合作,激發他們潛在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把地理學習適當的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一、利用案例探究,揭示一般地理規律
高中地理注重培養學生在課堂上的綜合能力,學生要善于觀察,善于從表面現象分析問題的實質,從而揭露其中的規律。學生只有善于發現地理中的問題,才能正確分析問題,對地理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表明學生對地理的熱愛。學生通過相互合作一定可以從表象揭示出一般的地理規律。例如,在學習《荒漠化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前告訴學生所學的課題并讓學生分組進行資料搜集,選取某個重點的西北地點,調查其荒漠化的情況以及形成原因,并小組討論出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可以讓剩余小組走訪沙漠科學園,進行模擬實地考察,向園中專業的科研人員咨詢意見,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并整理記錄做成實踐報告。最后通過提前預習《荒漠化防治 ——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結合課本上的文本知識,各小組在課堂上分別展示自己的調查成果。那么這堂課就由學生為主體來進行探究,老師就是裁判,觀察學生探究問題的表現。有的小組詳細的解釋了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老師在結束之后給予相應的表揚和鼓勵。
二、利用激趣探究,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興趣是探究的動力。利用學生的興趣愛好而切入課程的主題,這對整節課的順利進行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在課堂上經常和學生互動,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熱情,增加他們學習的信心。教師要積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每節課的開頭引入十分重要,雖然只有幾句話,但是這句話要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那培養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時候就得心應手了,可以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在講解天氣這一課時的時候,教師可以引用諸葛亮借東風火燒曹操軍營的故事;引用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利用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地理優勢引出海上運動;為什么中國白天的時候美國是晚上,是因為中間相差了八個小時的時差,從而引出地球的自轉意義。這些簡短的介紹都可以喚起學生對學習地理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現在的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也十分爭強好勝,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事,從而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思考,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三、利用探究驗證,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在高中地理的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經常會提出許多問題,然后提出猜想,驗證猜想最后才能得出結論。所以驗證猜想的步驟十分重要,這關乎著結論的正確與否。學生要根據需要驗證的內容而進行設計相應的方案,這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學習的綜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更好的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課本中涉及到的荒漠化問題,教師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同學們展示了荒漠化的分布情況和一些實圖展現,同學們自然會意識到荒漠化的嚴重性和帶來的災害之大,從而順利提出什么是荒漠化的問題,為什么會造成荒漠化?然后根據這個主題來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和調查報告,問卷調查等等,最后整理總結,并根據具體地區的地理特征給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呼吁大家一起改造荒漠化,還地球一個美麗的生存之地。從這次探究性的實驗過程來看,學生不僅會發現問題并且自己動手解決了問題,大大的提高了他們的各項綜合能力。可見,這種探究性學習的活動,學生們不僅學到了知識,收獲滿滿,還從知識中收獲了創新思維和道德意識,兩全其美。
四、利用問題探究,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開設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主題的探究性教學活動,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培養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激發他們的自我創新精神和動手操作能力。例如,針對目前世界上最明顯的“全球變暖”、“臭氧層空洞”等環境問題,老師可以要求學生課前積極搜集資料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學生通過互相討論會得到如下的結論:全球變暖和每年地球人口劇增有關,人類對地球大氣環境的污染、海洋環境的惡化、土地沙漠化、森林資源急劇減少、酸雨持續增多、水污染嚴重以及地球公轉周期的變化有關。除了地球本身公轉的客觀因素,可以顯而易見的發現主要的因素還是和人類息息相關的。人類長時間的破壞環境才會造成如今的危害,一切惡果還是得人類自己承受,因此學生們呼吁大家要保護環境從現在做起,不要再傷害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大家要一起攜手共同努力來挽救現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