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內容摘要】信息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中,為語文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它不僅僅是教師教學的工具,學生學習的工具,也是人們用來獲取、傳授,運用知識的媒介。本文將通過激趣、識字、閱讀、習作、練習等方面論述信息技術對語文教學的幫助,了解信息技術給教學活動帶來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語文教學 創新意識
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效果也越來越明顯。它改變了教師“一支粉筆,一塊黑板足矣”的傳統教學觀念;讓學生從被動的學習中轉化為主動的學習;整合了教學資源……就我自己所任教的語文學科來說,信息技術的運用大大的提高了教學效率,讓語文課真正“活”起來,“趣”起來?,F就以下幾方面來論述信息技術對語文教學的幫助。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的靈感”課堂教學能否取得成功在于學生對教學內容是否感興趣。多媒體教學集音、像、動畫于一體,生動形象。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課堂教學創造了良好的情境。例如在教學《泉城》時,我為了讓學生更了解文章,幻燈出示了濟南泉水圖片,打開學生的興趣之門,然后幻燈出示四大名泉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其不同特點。最后視頻播放四大名泉的影像,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般感受到濟南泉城的美麗。又如在教學《青蛙看海》時,我運用flash動畫展示了青蛙一步步跳臺階的過程,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青蛙的堅持不懈。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將會帶來好的課堂教學效果,而多媒體信息技術的運用讓課堂教學情境更優化。
二、運用信息技術,識字教學將更易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學生學習的重要任務,大量的識字也是為閱讀教學奠定基礎,在傳統的識字教學中,學生以讀記為主,課堂顯得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夠高,學習的質量大大下降。而如今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當中,為識字教學“插翅添翼”。教師可以利用精美的PPT和flash幫助教學,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讓學生在游戲中快樂識字。學得開心,效率也將會大大提高。
三、擴充知識容量,讓閱讀更便捷
語文課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多媒體的運用大大增加了學生聽和看的機會,用文字、圖像、聲音的結合,增加課堂信息量,實現課內外的溝通。在教學《錢學森》時,我通過多媒體配樂朗讀,示范朗讀,讓課文閱讀多樣化,同時在教學中我又幻燈補充了錢學森艱辛回國的一段資料,豐富了學生的閱讀,擴充了知識容量。利用多媒體的有聲閱讀,讓學生從中學習閱讀技能,提高閱讀興趣,讓閱讀教學更豐富。
四、利用多媒體手段,豐富作文教學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寫作需要一定的積累和儲備,我們可以將一些優美的語句、詞語、名人名言、典故等做成文檔,讓學生去閱讀去欣賞,為寫作提供材料。如寫作《雪》時,我通過PPT展示幾組雪景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雪景的美麗,同時出示一些描寫雪景的優美段落。如:“只見天地之間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紛紛揚揚的從天上飄落下來,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帳篷,大地突然變得銀裝素裹,我不禁想起一句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潔白的雪,我愛你,我愛你的純潔。你把大地裝飾的一片銀白,你把大地打扮的多么美麗”等優美語句。大量的語言信息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激活學生的表達欲望,豐富作文教學。
五、改變課堂練習的固化,讓練習多樣化
傳統的課堂練習比較固化,學生是被動的參與,而利用電腦多媒體編寫的系列有針對性的練習,其效果是傳統練習無法比擬的,它能化學習被動為主動,化抽象為具體,通過帶娛樂性的練習,能輕松鞏固已學知識。從而切實激發學生發自內心學習興趣'真正做到“減負提素”的目的。比如在練習中編排選擇題、填空題等,然后由電腦來判斷學生解答的正確與否,再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給予不同符號的表揚。
六、激發思維創新,提供無限空間
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課堂教學要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展開豐富想象的機會,以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新思維提供了感性材料和空間,喚起學生興趣,萌發創新意識。如在教學《二泉映月》課文過程中,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讓學生在聽中思,思中想。學生都談了自己所想象的畫面和感受,有的同學說:“我仿佛看到了一個戴著盲人眼鏡,形如枯瘦的中年人,低著頭在街邊拉著二胡”有的同學說:“我仿佛看到了在街頭賣藝的阿炳,衣衫襤褸,常遭受到別人的白眼”……在豐富的想象中,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