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珉
摘 要: 鄧小平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與價值、任務與目標、原則與途徑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留下了內容全面、特征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全面、深刻理解鄧小平這些思想對于高校在社會轉型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具有極其重要的啟示價值。
關鍵詞: 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社會轉型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鄧小平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開辟者,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實踐中,對思想政治教育問題進行了長期的實踐探索和深入的理論思考,留下了極其豐富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這些思想成為鄧小平理論寶庫中非常重要的內容,為新時期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一、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與基本特征
(一)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1.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與價值
思想政治工作既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又是建設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鄧小平指出:“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志式關系,等等,……沒有這種精神文明,沒有共產主義思想,沒有共產主義道德,怎么能建設社會主義?”[1]367在鄧小平看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題中應有之義,又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
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設物質文明的重要保證。思想政治工作既能為物質文明建設指明正確的方向,又能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還能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鄧小平指出:“現在我們搞四個現代化,是搞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不是搞別的現代化。”[2]110要保證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就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教育國民,堅定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我國現代化建設沿著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前進;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離不開科學指導,這點毋庸置疑。可僅有科學原則還不行,還必須有強大的精神支撐,建設物質文明,不能沒有吃苦耐勞、頑強拼搏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因此,鄧小平強調:“我們還要大聲疾呼和以身作則地把這些精神推廣到全體人民、全體青少年中間去,使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1]368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離不開穩定的社會環境,這是鄧小平在反思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歷的曲折過程所得出的重要經驗判斷。他反復強調:“我不止一次講過,穩定壓倒一切。”[2]364而要保證社會長期處于穩定和諧的局面,就必須重視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鄧小平指出:“為了實現安定團結,宣傳、教育、理論、文藝部門的同志們,要從各方面來共同努力。毫無疑問,這些方面的工作搞好了,可以在保障、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起非常大的作用。”[1]255
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與任務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究竟是什么?這是每個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志必須首先明確的問題,否則,自身工作就會無的放矢。要弄清這個問題,不妨看看鄧小平的相關精辟論述:“我們當前以及今后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是什么?一句話,就是搞現代化建設。”[1]162可見國內的各項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服務于現代化建設這個大局,否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會失去它應有的價值。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培育“四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馬克思主義認為,決定人類社會發展的是生產方式,而生產方式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力。在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中,人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要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一定意義上講,關鍵在人。要大力發展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培育“四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
關于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與內容,鄧小平有過系列的論述,梳理歸納這些論述,發現鄧小平提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與內容主要包括:黨的基本路線教育、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形勢政策與民主法制教育等。
黨的基本路線,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與興衰,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命線,馬虎不得。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重視黨的基本路線教育,鄧小平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指出:“現在要橫下心來,除了爆發大規模戰爭外,就要始終如一地、貫徹始終地搞這件事,一切圍繞著這件事,不受任何干擾。”[1]249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與關鍵,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政治前提、保證和必由之路。思想政治教育理應包括黨的基本路線教育在內,要教育廣大人民群眾牢記“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自覺投身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積極踐行者。
關于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的思想是鄧小平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鄧小平強調:“必須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1]369 1981年7月17日,鄧小平在《關于思想戰線上的問題的談話》中指出:“有人說不愛社會主義不等于不愛國。難道祖國是抽象的嗎?不愛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愛什么呢?”[1]176鄧小平將愛國主義教育與社會主義教育融為一體。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揚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大旗,努力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唯有如此方能實現我們既定的宏偉目標。
關于形勢政策與民主法制教育思想也是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指出:“繼續努力發揚民主、是我們全黨今后一個長時期的堅定不移的目標。”[1]165在鄧小平看來,民主是社會主義題中應有之義,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而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保證和體現,民主和法制猶如兩只手,削弱任何一只手都不行。民主與法制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所以鄧小平特別重視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鄧小平指出:“在黨政機關、軍隊、企業、學校和全體人民中,都必須加強紀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對一切無紀律、無政府、違反法制的現象,都必須堅決反對和糾正。否則我們就決不能建設社會主義,也決不能實現現代化。合理的紀律同社會主義民主不但不是互相對立的,而且是互相保證的。”[1]360
3.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與途徑
鄧小平結合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積極思考和探索如何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方法和途徑。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是我黨的根本思想路線,也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鄧小平指出:“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這是一切共產黨員所必須牢牢記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1]114“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1]143“教育一定要聯系實際。”[2]144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遵循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原則,才能正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與任務,有效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正確的理論導向,反對各種錯誤傾向。堅持正確的理論導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鄧小平強調堅持正確的理論導向,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各種錯誤思潮和錯誤傾向。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每一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這一根本立場上都不能有絲毫的動搖。要堅決制止有害于人們思想的壞的精神產品的生產、進口和流傳,思想政治教育,要貫徹“雙百”方針,堅持憲法和法律所保障的各項自由,堅持對不正確的傾向以說服教育為主的方針。
第三,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鄧小平認為,分析思想狀況,進行教育與再教育,都要有針對性,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據青少年不同的成長階段,提出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要求。首先,要對青少年進行“勤奮學習、遵守紀律、熱愛勞動、助人為樂、艱苦奮斗”的教育;其次,伴隨著青少年不斷成長,對其加強“忠于社會主義祖國、忠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忠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教育;然后,在他們走向社會、投入工作狀態后,再進一步加強其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成為有很高的政治責任心和集體主義精神、專心致志地為人民積極工作的勞動者。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差別性問題,要針對不同對象及其不同實際,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樣,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3]。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用歷史教育人民、教育青年。歷史是一面鏡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好歷史這本教材。鄧小平十分重視歷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鄧小平指出:“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2]206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歷史這本教科書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靈活運用這些素材,讓事實說話,解開青少年思想中的扣子,消除青少年思想迷惑,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要講民主,以理服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解決人的思想認識問題,而解決人的思想認識問題,只能靠民主、討論、說服的方法,不能采取壓制、強迫和運動式的方式。這是鄧小平在思考總結我國長期歷史實踐的基礎上得出的重要經驗。鄧小平認為:“對于思想問題,無論如何不能用壓服的辦法。”[1]145由此可見,鄧小平主張,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過民主和討論的方法說服教育他人,以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這種民主討論的方法,才真正符合人的思想變化規律。一味壓制、壓服只能讓人口服一時,不能讓人真正心服,其結果只能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面。
第六,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社會和人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這就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僅靠單個部門或者單個人的努力,是很難達到其教育目標的,必須要靠各部門齊抓共管、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鄧小平認為,執政黨的黨風,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端正黨風,是促使社會風氣好轉的關鍵。他希望各級黨委、政府、工會、婦聯、共青團等部門,思想戰線上的戰士、學校的教員及軍隊的政治人員等,都要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社會風氣的好轉,為思想政治教育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才能真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4]。
(二)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1.超越的創新性
鄧小平作為當代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在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進程中,尊重實踐,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從我國國情和世情出發,總結新經驗,創造新辦法,展現出了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他在繼承毛澤東思想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觀點、新思想和新論斷。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具備超越的創新性特征。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創新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新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2)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圍繞現代化建設這個中心,為現代化建設服務;(3)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用四項基本原則教育人民;(4)思想政治教育以培育“四有”新人為根本目標;(5)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物質鼓勵和精神鼓勵相結合的原則;(6)思想政治教育要與嚴格法紀相結合;等等。
2.突出的系統性
鄧小平長期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具有豐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經歷,對思想政治工作進行了長期探索和思考,積累了豐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征程中,他十分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任務、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方法與途徑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機制與隊伍建設等基本問題,留下了一系列的深刻論述,這些思想相互聯系,前后連貫,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科學體系,突出的系統性是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一個顯著特征。
3.鮮明的實踐性
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我國國情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為依據,徹底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特征。鄧小平曾說:“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是一項新事業,馬克思沒有說過,我們的前人沒有做過,……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2]258-259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我國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聯系實際,為此,在鄧小平有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論體系中,將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和實事求是規定為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守的一條基本法則。鄧小平反復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做到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才能找到切實可行的辦法,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有說服力。他主張用事實說話,用改革的實際進展去說服群眾。1992年春,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批評了在思想宣傳工作中形式主義太多,他認為,形式主義也是官僚主義。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只追求形式主義的東西,不關心群眾訴求,不關注群眾的思想實際,那何來其說服力和感染力呢?鄧小平同志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針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極大地指導和推動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鮮明的實踐特征貫穿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始終。
二、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對社會轉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一)合理布局高校各項工作,必須將思想政治教育列入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國高校承擔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工作千頭萬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壞事關高校培養目標所堅守的方向和道路是否正確。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和鞏固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此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列入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體現我國高校的社會主義性質,才能保證我國高校辦學的正確方向。正如鄧小平所指出:“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104
(二)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必須將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道德法制等列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進行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教育是我國高校履行自身的職責與使命的重要途徑。鄧小平認為,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高校開展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是高校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與根本要求。鄧小平多次強調,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主要是使各族人民都成為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人民。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道德法制是行為規范。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念和共產主義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侵蝕;開展道德法制教育,就是要倡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弘揚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精神,堅守社會主義法制,培養嚴明的法紀理念,養成良好的遵紀守法的習慣。
(三)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必須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鄧小平指出:“我們希望從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個有關部門的同志,整個社會的家家戶戶都來關心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的進步。”[1]105-106在鄧小平看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黨委統一領導,確保高校辦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方向,這是正確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保證。各部門要服從黨委的安排與部署,黨委宣傳部門主抓宣傳思想工作、教學部門主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落實其他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學生工作部門主抓學生日常管理和學生社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高校其他工作部門主抓管理服務對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的拓寬等,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協調配合的工作格局。廣開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為主渠道、各二級學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各課程教學、各社團活動開展、校內教育與校外實踐等有機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聯動機制。
(四)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必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鄧小平反復強調,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要有針對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貫徹這一重要的方法論原則。沒有針對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會僵化、空洞而缺乏實效;不聯系實際,思想政治教育就顯得呆板,缺少活力。要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某些不合理的做法,就必須始終注重從實際出發,緊密聯系實際。聯系實際是多方面的:要聯系大學生思想實際。現在的大學生總體上看,大都有較高的政治熱情,有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但一些人抗壓能力弱,心理人格不完善,個性化特征明顯,辨別能力不強,遇事極端化現象時有出現等;要聯系高校實際。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實際情況,有自己的辦學理念,有自己的校園文化,這些會對本校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要聯系社會實際。當今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高校和大學生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給各種思想文化思潮的傳播提供了非常廣泛的途徑。這種廣泛傳播具有兩面性,既有正能量的傳播,又有負面信息的出現,可以說提供給學生的信息良莠不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從實際出發,知曉學生思想問題會出在哪兒,明白學生有哪些困惑,從而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對癥下藥,方能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鐘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創新——鄧小平理論創新點研究[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4:570-581.
[4]聶月巖,王炎.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48.
本文為池州學院2012-2013年度校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項目“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社會轉型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項目編號:2012SZKJSGC7-2)、安徽省2012年高等學校省級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增強‘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實效性的系統研究”(項目編號:2012jyxm570)和2016年度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思想政治教育綜合改革計劃立項建設名師工作室項目(項目編號:Szzgjh1-1-2016-2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