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理
摘 要:高校歷來都是大學生意識形態形成和爭奪的前沿陣地,各種不同的文化和思潮在這里匯聚碰撞。特別是當前網絡環境下,各種信息極為龐雜,如一些色情、反動、迷信等有害有毒的信息無時無刻不在毒害和影響著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學生意識形態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加強網絡輿論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教育中的一項十分艱巨的政治任務。基于此,就網絡輿論環境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的影響現狀進行分析,提出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措施。
關鍵詞:網絡輿論環境;思想政治;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206;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8-0067-02
隨著我國電子科技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在我國得到了極大的普及,成為高校學生學習各種知識和獲得信息的主要工具和重要渠道。由于互聯網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以至于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觀念等都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所以對于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者將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網絡輿論環境下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能夠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同時可以通過規范網絡行為加強網絡道德建設,使網絡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使大學生在龐雜的信息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明辨是非,不被錯誤的輿論所誤導。
一、網絡輿論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現狀
(一)網絡輿論的特點
網絡對于高校學生來說是一個新生事物,它具有許多其他傳統媒體所沒有的新特征。網絡輿論具體有以下新特點。
1.具有廣泛的時間性和空間性。這是由網絡媒體本身特有的性質所決定的。網絡媒體具有快捷、逼真等特點,某個事件一旦發生就會迅速傳播。而網絡輿論就是以互聯網為平臺的網絡信息,因此,網絡輿論具有很強的廣泛性,一旦在網絡上發表一條消息,在世界各個角落馬上都能夠看到,其廣泛性驚人。網絡輿論傳播的廣泛性主要體現在:(1)空間上,網絡傳播相對來講是無限的,并且不受任何國別和疆域的限制。(2)時間上,網絡輿論所受的束縛也越來越小,只要某地發生了某個事件,在網絡上第一時間就會看到,并伴隨一些相關的評論,這就是網絡輿論傳播所追求的時效性和全時化的結果。
2.網絡輿論傳播具有很強的多元性。網絡輿論所具有的自由性必然會產生網絡輿論內容的多元性。在一個網絡平臺上,大家共聚一堂,暢所欲言,各自發表著不同的意見和見解,不受任何文化水平、任何素質、任何語言的限制,文明的、通俗的甚至庸俗的都一概發表到網絡上,網絡內容的復雜性、多元性由此可見一斑。
(二)在網絡輿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狀
1.網絡輿論對在校大學生的正面影響
通過網絡輿論為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筑建了堅實的輿論陣地。按照網絡所具有的廣泛的時間性和空間性,以高校為核心,以校園網絡為平臺開展全方位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完全突破了傳統的政治思想工作空間和時間的局限性,對大學生的思想進行逐步滲透,使大學生在各種思潮下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通過網絡學習樹立愛國、愛家、愛校園的正確人生觀;通過網上學習樹立勤儉節約、浪費可恥的價值觀;通過網絡學習樹立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奮斗的世界觀。通過網絡發表言論不僅使正確思想觀念得到強化,同時使一些產生不良思想觀念的大學生在無形中受到影響。
當前在大學校園,網絡輿論已成為對內對外的輿論陣地,成為大學生了解國際動態、時事新聞的重要渠道,使大學生增加了對世界的了解和認識,通過網絡輿論不斷增強大學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影響力。傳統的政治思想工作是“一根粉筆一塊板,一個話題講半天”。現代網絡環境下的政治思想工作是豐富的,多媒體和投影技術的廣泛應用都使政治思想課堂的內容更加豐富,如豐富多彩的多媒體圖片通過投影技術展現在學生眼前,悅耳動聽的立體音響和生動鮮明的三維動畫形成一個立體、逼真的教育模式,對大學生都能產生極大的震撼作用,無時無刻不在激發著大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想象力,同時也增強了大學生們獲取信息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極大限度地增強了大學校園政治思想工作的吸引力。
2.網絡輿論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1)一些負面網絡輿論的滲透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網絡輿論是一把雙刃劍,在網絡輿論環境下大學生獲取了很多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也會對一少部分大學生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由于網絡輿論具有多元性的特點,使網絡輿論環境變得錯綜復雜,一些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輿論乘虛而入,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滲透。例如,一些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在網絡上不斷宣傳西方自由化,企圖制造西化、分化直至和平演變的政治圖謀,而大學生思想觀念正處于成長期,一些思想觀念薄弱的大學生在紛雜、龐大的網絡輿論攻勢下,對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產生了懷疑和茫然,因此,增加了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難度。
(2)對社會上一些網絡謠言少數大學生是非不明,盲目跟風,給個人和社會造成傷害。由于網絡輿論有著很多新特點,一些大學生天真地認為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可以隨意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哪怕是錯誤的,把網絡當成沒有任何限制的自由市場,以為實現了“一個全面民主的自由社會”,成為不現實的“電子烏托邦”。近日,中國社科院輿情調查實驗室對北京市、上海市、廣州市、沈陽市、武漢市等5個城市進行了關于此次整治網絡謠言輿情的專項調查,并發布《合力構建聚民心尚理性的網絡輿論空間》調查報告。報告顯示,9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對網絡謠言有必要進行嚴肅整治[1]。因此,大學生在當前龐雜網絡輿論面前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加強自身素質修養的培養,認真學習科學知識,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利用網絡輿論創新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徑
(一)做好高校校園網絡輿論工作,建設堅實牢固的校園網絡輿論陣地
中共中央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要全面提高校園網絡建設,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使校園網絡成為弘揚社會主義建設的主旋律,開展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手段。”高校要利用校園網絡為學生提供健康生動、新穎活潑的政治思想教育資源,不斷拓展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渠道和空[2]。因此,在大學校園這塊陣地上加強對大學校園網絡、專題網和大學生交流平臺等網站的建設,使校園網絡輿論成為堅不可摧的輿論堡壘,做好高校網絡輿論政治思想工作主要應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主旋律,刻苦學習,為社會主義建設奮斗終身。要在各種校園網站上大張旗鼓地宣傳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優良作風和光輝歷程,講述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使大學生們不要忘記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加強校園網絡功能建設。將與大學生相關的學習、生活、娛樂等信息在網上公布,成為大學生學習知識的渠道,為大學生解決學習中的難題,同時也為大學生講解社會熱點、難點方面的問題,還要為一些大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這樣才能更加貼近大學生的生活,拉近網站與大學生們的距離,才能得到大學生們的認可。
(二)加強對高校網絡輿論的管控
有些高校網絡輿論使個別大學生不能通過正常渠道解決問題,而需要通過在網絡上表達對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的內心想法,這些內心想法也真實體現了一些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思想動態。因此,高校的政治思想工作者要采用相應網絡技術對大學生各種輿論進行搜集,要對各種網絡平臺,如論壇、QQ聊天室等大學生經常聚集的網絡互動平臺進行適時監控,及時了解大學生在網絡平臺上所談論的各種網絡輿論情況,及時分析網絡輿論的發展方向及動態,對大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及時解決,防止一些錯誤輿論的蔓延和擴大化。高校要制訂網絡輿論的應急預案,一旦發現問題立即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止問題的擴大。
(三)在大學校園內積極創建和諧、健康的校園生態網絡,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網絡輿情
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是高校建設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具體體現在校園內每個年級、每個專業以及每個大學生的個體中。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是我國高校不斷深入改革、不斷發展的必要手段和措施。校園網絡文化要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大力宣傳科學真理、傳播先進文化、提倡科學精神、弘揚社會正氣,這樣才能充分掌控網絡文化中意識形態的主動權,營造以積極向上、健康和諧為主的校園輿情,才能真正實現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網絡輿論引領,最終使高校的網絡輿論朝著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素質的方向發展。
(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員的素質,適應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素質的政工隊伍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師資隊伍建設在政治思想理論課教學中的重要性,并指出:“這支隊伍應該是立場堅定、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隊伍;應該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高、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扎實、學貫中西、功底深厚的隊伍;應該是善于運用現代教育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法的隊伍;應該是老中青結構合理、教育領軍人才不斷涌現的隊伍。”[3]四個應該具體體現了習總書記要求的大學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即政治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業務素質、能力素質和創新素質,也是黨對國家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新時期提出的新要求。我們要以黨和國家為我們提出的要求為標準,認真學習,踏實工作,為適應新時期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而努力奮斗。
結語
網絡輿論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對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來講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只有高校的政工工作者在網絡環境下有所作為,才能堅守住高校政治思想教育這塊陣地,才能為祖國培養出優秀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唐羽.網絡時代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J].科教導刊,2014,(1).
[2]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5.
[3] 梅榮政,李紅軍.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歷史過程和主要經驗[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11).
[4] 呂娟.高校大學生網絡輿情的監管與疏導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3.
[責任編輯 王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