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青
摘 要:該文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實地調研等發現,王集新城鎮家庭農場發展面臨著一些困境,主要是土地流轉阻力較大、家庭農場經營結構單一、政府補貼力度還不夠、農民的農業種植技術有待提高、市場的需求信息傳送渠道不及時等。針對存在問題和制約因素,提出了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制度、促進家庭農場經營結構的多樣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進行專業培訓和指導、 加強市場的信息公開渠道建設等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家庭農場;發展現狀;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7-0011-02
家庭農場是一種重要的現代農業微觀經濟組織。在家庭承包責任制保持不變的前提下,發展家庭農場有助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現農業適度規模、集約化經營,促進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王集新城鎮是農業大鎮,在大力發展農業,致力于解決“三農”問題、支持家庭農場發展的背景下,對我鎮家庭農場發展狀況及存在問題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王集新城鎮東鄰淮沭河,南傍六塘河,是宿遷市重點打造的9個小城市之一,也是江蘇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擁有萬畝花木基地,千畝油用牡丹基地,以及綠色食用菌、生態畜禽、粉絲等多個生態農業項目。轄區土地面積186.2hm2,總人口15.4萬人,耕地面積為1.08萬hm2。
1 王集新城鎮家庭農場發展現狀及經濟收益
1.1 發展現狀 2016年王集新城鎮現有家庭農場160家,全鎮糧食種植以水稻,小麥輪作為主,另外有園藝、果樹、畜禽養殖。全鎮的家庭農場多是在家務農人員進行土地承包后經營,從事人員的年齡在35歲以下的只占6.6%。多數為36~45歲,占67.2%,46~50歲的占16.4%,50~70歲的占9.8%。由此可以看出農戶在35歲以下青年勞動力十分缺乏,46歲的以上的老年勞動力高達26.2%,從年齡分布來看老年人比例較重,反而缺乏年輕人。一部分由于城鎮中年輕人外出,沒有從事家庭農場經驗,無法擔負起責任,使得從事農業人員逐漸趨于老齡化。據統計,王集新城鎮的家庭農場從業人員絕大多數文化為初中,占88.5%,剩余的均為高中文化,無更高學歷。家庭農場的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學習專業的技術能力較弱。
1.2 經濟收益 水稻扣除種植成本每年純收入在1.2萬~1.65萬元/hm2,傳統的個體農戶種植,由于耕種結束后,農戶正常外出務工,田間缺少正常管理,而導致水稻產量不穩。實行規模化的農場后,由于人員固定,田間得到較好的管理,使水稻每年增收在6 000~10 500元/hm2;對于果樹來說,主要種植蟠桃、黃桃、葡萄等高產賣相好的果樹。每年果樹收益在6 000~10 500元/hm2,相比種植水稻等其他糧食作物收益增加了3~4倍;對于園藝類,一部分農場自愿規劃種植花卉、景觀樹等,使得土地效益大大增加。不同的種類收益也不一樣,收益30萬~105萬元/hm2不等。但此類的種植期限也較長,投入成本也較高。總體來說,在糧食種植方面,家庭農場的收益率提高不是很多,在園藝方面的收益提高非常明顯。
2 影響家庭農場發展的因素
2.1 土地流轉阻力較大 王集新城鎮目前家庭農場總體規模還不足1/10。可見土地流轉還存在較大阻力。這也是家庭農場規模化數量不多的原因,農民反映的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流轉土地的費用不能及時到位,有拖拉現象,農民存在對土地流轉費用發放的擔心;其次,對土地流轉制度不清楚,關于合同訂立又不懂,不愿意隨便出讓;還存在土地測量實際操作中存在馬虎,地塊面積測量數據不夠精確,農民對其不信任。土地是家庭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流轉出去家庭無其他經濟收入,一年的生活成了很大問題;此外,個別家庭農場經營狀況差,相對出讓土地不如自己耕種利益更高。
2.2 家庭農場經營結構單一 調查報告顯示:70%以上的農場是種植水稻,結構單一,而綜合性農場只有1家。果園種植,有葡萄、黃桃等,種類也不多。總體來說,農場經營結構還比較簡單,生產的農產品、水產品等經濟價值相對較低,使得農戶的利潤也不是很可觀。
2.3 政府補貼力度還不夠 目前,達到示范級的農場補貼按照貸款以及農場規模的不同,政府補償部分一般僅為利息的30%~60%。另外,雖然對購置大型農機具有一定的補貼,但是這些資金對于剛經營農場的農戶來說還不夠。一般剛剛從事經營農場面臨的風險更大,農戶如果感覺承擔不了,建立新的農場的意愿就會大大降低。
2.4 農民的種植技術水平不高 農場戶主的農業技術只限于自己經營的作物或者水產,而且不太愿意去學習新的技術,自主學習意愿較低。在自身的農場經營中只是靠經驗管理,缺點的經驗和新的種養技術的缺乏。
2.5 市場的需求信息傳送不及時 市場對于產品的需求的影響因素很多,個人愛好的改變、季節變化、好奇心的趨勢、大眾的引導等都會造成產品的需求增加或減少。農場主對市場信息沒有提前搜集,研判的能力弱,導致生產的農產品有供大于求的現象,對農場的發展是不利的。另外,對市場的需求信息傳送渠道不完善、不及時,也導致農產品的供求不穩定,在農產品價格上失去競爭力。
3 王集新城鎮家庭農場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制度 首先農場的發展是建立在土地流轉的基礎上,如果土地不能快速的流轉,勢必影響農場的發展規模和發展進程。政府要通過建立一些小型加工廠或者和一些工廠合作放低農戶的就業門檻,給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使得農戶從依賴土地生活的經濟中解放出來。其次,通過就業的方式轉移勞動力,完善專門“三農”服務中心,設立專門的人員,加大對農民的政策宣傳和解讀,使農民對土地流轉有更深的了解,增加農戶的支持意愿。再次,加強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服務態度教育,確保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民反映的利益問題做到妥善解決,減少土地流轉時民間阻力。此外,對建成的農場加大后續監管力度,確保農場戶主實實在在利用好土地;建立統一標準的獎懲制度,對經營優秀的農場進行獎勵,對經營差的農場根據經營狀況的不同,進行處罰或者取消其經營資格,讓農場經營更好的做到示范作用。
3.2 促進家庭農場經營結構的多樣化 整體而言,目前王集新城鎮農場經營結構仍處在初始階段,一切都還在摸索中,所以政府要進一步做好政策引導和技術支持。要及時根據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做出相應的結構調整,避免供過于求或者供不應求的狀況發生,增強農場穩定的抗風險能力。對于養殖業,可以先進行小范圍的試養殖,待技術成熟后進行推廣。對于花卉、景觀樹種植可以學習沭陽縣的先進經驗以及對市場的需求信息。
3.3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一個好的民生項目發展離不開政府資金和政策的支持。因此鎮政府要完善相關政策。政府扶持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關于土地流轉后農戶的保障體系的建立,防止一些農戶由于流轉土地沒有經濟收入而生活難以為續的局面發生;其次是關于農場經營方面的,可以增加政府貼息補助。為農場設立抗風險資金,增加農場的抗風險能力。
3.4 開展專業培訓和指導 農戶在農業經營方面表現出了經驗的不足,鎮政府可以為農戶定期開設一些作物、水產、花卉等的專業培訓課,另外委派農技相關人員親自到農戶家走訪進行技術指導。增強農戶對新品種的種養能力,提高農戶對農產品市場的信心。
3.5 加強市場的信息公開渠道建設 王集新城鎮在對于市場信息方面的服務建設明顯不足,在這方面需要加大力度。可以通過手機發布農業信息、發放宣傳單、聘請資深的專家講座等形式,向農民及時發布市場需求信息,也可以在政府相關網站中農業板塊發布市場信息。
參考文獻
[1]段應碧.深化農村改革需要認真探索的幾個問題[J].紅旗文稿,2008(9):17-18.
[2]李魁,夏元秋.把握現代農業方向 推進適度規模經營——關于泰來農場鑫和家庭農場模式的分析與啟示[J].農場經濟管理,2005(5):15-16.
[3]黃延廷.家庭農場優勢與農地規模化的路徑選擇[J].重慶社會科學,2010(5):20-23.
[4]胡光明.對完善家庭農場經營機制的思考[J].中國農墾,2010(3):36-38.
[5]李學蘭,汪上.農業組織化的實現形式:家庭農場[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0(4):91-94.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