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兆奎
摘 要:該文分析了通過栽培優良高產桑樹新品種、加強桑園肥培管理和病蟲害防治、選用優良無毒蠶種、做好桑葉的采運儲、養好小蠶、做好蔟中保護等是提高桑產繭量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桑園管理;桑繭產量;優良品種;推廣
中圖分類號 S88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7-0062-02
霍山是全省十大蠶桑基地縣之一,繭絲綢產業是我縣農業產業化主導產業,全縣有11個鄉鎮和1個經濟開發區栽桑養蠶,現有桑園3 333hm2(可采面積約2 000hm2),蠶農近萬戶,一家蠶種場,一家繅絲企業,正常年份,年產蠶種8萬盒,農民養蠶5萬盒,產繭2 300t,戶均養蠶收入5 800多元,絲廠農民工年收入3.35萬元,白廠絲400t,生絲平均等級4A+90以上,家紡產品3.5萬件,桑枝香菇、木耳120萬棒,桑枝竹蓀13hm2,桑葉紅茶10余t,繭絲綢綜合收入3.5億元,利稅2 000余萬元。
近年來,由于受繭絲綢行情波動、勞動力成本上升、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蠶桑生產有所下滑。2016年全縣有93個村、1 433個村民組、9 989戶養蠶,全年養蠶26 551盒,產繭1 263t,平均單價42.00元/kg,產值5 331萬元。平均1hm2桑養蠶13.275盒、1hm2桑產繭631.5kg(按可采面積2 000hm2計算),與全國養蠶發達地區江蘇省富安鎮平均1hm2桑養蠶45盒、1hm2桑產繭2 250kg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是拋荒棄管嚴重,二是每年只養一季春蠶,三是桑園立地條件較差,四是養蠶水平還有差距。
提高桑產繭量是提高桑收入,增強農民栽桑養蠶積極性的重要途徑。雖然影響桑產繭量的因素很多,但筆者認為重點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開展工作。
1 提高桑產葉量是提高桑產繭量的物質基礎
1.1 要推廣栽培優良高產的桑樹新品種 (1)強桑1號是浙江省蠶桑研究所選育的桑樹品種。是一個產量超高、抗旱、耐寒、秋葉硬化晚、生長期長、抗逆性強的優良桑樹品種,在黃河以南各蠶區都可種植推廣。(2)育711是中國蠶業研究所近年培育的桑樹新品種,其特點是生長快、枝條長、節間短、葉面大、營養好、產量高,是江浙太湖流域及沿江地區最適宜、產效比最高的桑樹品種。(3)農桑14號是浙江省蠶桑研究所選育的桑樹品種。具有適應性廣、抗逆性強、長勢旺盛、枝條葉節密、產葉量高,抗病蟲害、抗寒性、抗旱性能強等特點。
上述3個桑樹新品種在霍山都適合推廣栽培,與過去推廣的湖桑系列品種相比,桑產葉量明顯提高,桑葉質量也明顯提升,是提高桑產繭量的物質基礎。
1.2 要選擇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塊栽植桑樹 桑樹是多年生木本植物,一經栽植,就不能隨便更改。因此,蠶桑基地要選擇在交通較為便利,遠離排放煤灰、粉塵和含有各種重金屬廢水的廠礦2km以上,因為這些污染物不僅影響桑樹的生長,還會引起蠶兒中毒。立地條件應達到土層厚度1m以上,丘陵地坡度在25°以下,地下水位離地1m以下,有適當的排水和灌溉溝渠,便于調節土壤水分。栽桑前,要對栽桑土地進行深翻(20cm以上)、施基肥(農家肥75 000kg/hm2)和挖栽植溝(深寬各50cm),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和微生物生活條件,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為桑樹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桑苗要新鮮、粗壯、整齊、根系完整,無病蟲害。一般在冬季桑樹落葉后土壤封凍前或春季桑樹發芽前進行栽植,這時土壤墑情較好,桑樹處于休眠階段,體內貯藏養分較多,蒸騰量較少,成活率高。我縣一般按株行距50cm×133cm,1hm2栽1 000株左右。
1.3 加強桑園的肥培管理和病蟲害防治 每年多次采收桑葉和整枝伐條,要從土壤中帶走大量養分,如不及時補充,會使土壤養分缺乏,肥力減退,影響桑樹正常生長,導致樹勢衰敗,不能獲得高產優質的桑葉。所以增補肥料,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不斷供給桑樹正常生長所需的營養元素,是達到增強樹勢,增產桑葉,提高桑葉質量的重要手段。要分春、夏、秋、冬4個時期施肥,春肥一般在春蠶期用葉前15~30d施用,占全年總施肥量的30%。夏肥在桑樹夏伐到7月下旬施,占全年總施肥量的30%。秋肥立秋后到8月下旬施入桑園,占全年總施肥量的20%,應施速效性肥料,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冬肥在桑樹落葉后土壤封凍前施入,占全年總施肥量的20%,應施遲效性有機肥。一般絲繭育桑園施肥,氮、磷、鉀之比為13∶6∶8。
春季家蠶二眠時開始摘芯,不僅可以增加15%的產量,還能明顯提高桑葉質量,防止大蠶過多食用嫩葉虛胖而導致不結繭蠶的發生。
此外要根據病原及害蟲發生情況,及時采用生物、化學、物理等方法,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進行有效防治,以控制病蟲危害,確保桑園豐產豐收。
2 選用優良無毒蠶種是確保養蠶成功、提高桑產繭量的前提條件
蠶病是蠶桑生產的大敵,一旦發生蠶病,不僅直接影響蠶繭產量,更影響蠶繭質量。因此在當前微粒子病有所抬頭的情況下,選用優良無毒蠶種是確保養蠶成功、提高桑產繭量的前提條件。此外要控制蠶病發生,消毒防病工作應放在首位,落到實處,抓出成效。要做好蠶前、蠶中、蠶后的消毒防病工作,蠶區消毒要做到“四統一”,即統一藥劑,統一時間,統一標準,統一檢查,并相應地建造消毒池,蒸氣灶和蠶沙坑。消毒藥品必須經準確測定后,方可按技術要求配制使用。養蠶前、養蠶后消毒時蠶室、蠶具及周圍環境都要面面俱到、全面徹底、不留死角。
3 做好桑葉的采運儲,確保家蠶良桑飽食是確保養蠶成功、提高桑產繭量的必要環節
桑葉采、運、貯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用葉質量的好壞,從而直接影響蠶繭產量和質量,因此必須根據不同齡期及每個齡期的不同階段(餉食期、中食期、盛食期、減食期、將眠期)確定采桑的多少和桑葉的老嫩,保證各齡蠶都能吃到新鮮適熟的桑葉。桑葉必須輕采、快運,盡可能少貯、短貯。喂葉時要剔除過老過嫩葉、萎凋葉、蟲口葉、沙塵葉。桑葉必須專室貯存,勤翻動以防蒸熱而降低葉質。貯桑室要勤清洗、勤消毒,采葉簍和除沙簍必須絕對分開,以免蠶沙污染桑葉,造成食下傳染。
4 養好小蠶是確保養蠶成功、提高桑產繭量的關鍵環節
俗話說“養好小蠶一半收”,小蠶期對溫濕度、葉質要求高,因此加強小蠶共育或聯戶共育,嚴格按照小蠶期高溫、多濕、明飼育,大蠶期低溫、干燥、自然光線的要求調節好溫濕度以及光線氣流等,保證家蠶在良好的環境中生長發育,是確保養蠶成功、提高桑產繭量的關鍵。
5 做好蔟中保護是提高桑產繭量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上蔟和蔟中保護是提高桑產繭量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必須堅持適熟上蔟,勤捉快上,少上多蔟,并保持蔟室、蔟具及周圍環境干燥,盡可能推廣使用方格蔟,保持好溫濕度,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和減少不結繭蠶、蔟中死蠶及死籠繭的發生,提高蠶繭產量和質量。
此外采繭時要注意輕采輕放,并將上繭、雙宮、薄皮、印爛分別放置,分類出售,防止污染,這樣才能賣上好價錢,增加養蠶收入。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