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蘭
【摘要】“探究”是學生創新的體現,教師用各種手段引發學生探究動機、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給學生以探究的內容和方向。教師要講究方法,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到事半功倍,才能給學生創設出良好的探究情境,才能讓學生愉快地對語文課進行探究。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 創設情景 討論交流 總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5-0059-02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1],這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旋律,這是新時代發展的需要。這種學習方式使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互動性很強,這種學習方式克服了傳統教學中的許多弊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責任感、成功感、關注個體差異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什么是探究式學習呢?“就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的合作的對所學課程發現篩選問題、分析體驗問題、整合問題的一個積極的學習過程。”[2]
語文課探究式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但它畢竟還是一個新事物,我們對它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對于探究性學習的規律還要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
探究是為培養學生各種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新能力,這里強調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強調學生積極參與。
一、創設情境,激發激情,讓學生想“探究”。
“‘探究原是人們對‘未知的一種探索。”[3]現在要讓學生用“探究”的精神去自己獲取知識,掌握規律,提高能力,首先要讓他有激情。課堂上氣氛熾烈亢奮,學生的激情在燃燒,思維力在啟動,想象力在翻涌,創造力在迸發,才會對探究的問題有興趣。所以給學生創設一種自由、安全、沒有心理壓力、沒有精神負擔的寬松、愉快的心理環境,這是學生學會“探究”的前提。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著力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一是要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張揚學生個性發展;二是要確保思維的開放性、創造性,尊重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活動方式;三是要允許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及使用的學習材料,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力和決定權力;四是鼓勵學生展現自我,樹立信心。這樣,學生才會有積極活躍的思維狀態,去自主探究,積極探究,他們的潛能將會得到極大限度的發揮。
二、發現現實問題,讓學生有“探究”之機會
“有問題”才探究,有問題就探究,能使學生的“探究”有目的、有目標、有針對性,有意義。要使學生學會探究,我們還要在語文教學中將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設計成需要研究的問題,讓學生時時有問題研究。
三、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自主性探究,培養學生動腦和動手的習慣
自主性探究學習是學生主動探尋知識的一種方法。“自主就是自己作主,不受外力干涉,堅持自己的主見。”因此學生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探究,就是自己動手去探索,尋根究底。”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遇事有主見,敢拿注意。學生有疑問,自己動手想辦法,或上網、或進圖書室、或找資料進行探究性自學,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自立、自主的習慣。
四、對學生探究問題的結果進行交流討論
語文新課標提倡合作、協作精神,探究性學習的主要特征就是合作,而學生對問題探究的結果進行交流討論的過程便是合作。
討論形式可以是多樣化,但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有主題、有秩序的進行。可以是全班討論,也可以是小組討論,也可以自由組合進行討論,也可以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既競爭又合作。這樣的討論既有針對性,又能人人參與,調動討論的積極性。
在活動中,語文教師是組織者,是引導者,引導學生通過討論,通過辯護、提煉、概括出正確或比較正確的觀點。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善于搜集信息,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積累討論內容,做到心中有貨,心中有數;鼓勵學生,敢于爭辯,各抒己見;讓學生在討論中相互學習,相互啟發,取長補短。
五、注重總結,給出結論
教師引導學生對探究問題的結論進行歸納總結。教師對學生的結論,都不要急于評論,要進一步鼓勵他們去探究問題的實質。而對于失誤的學生更應該持寬容的態度,引導他們矯正,將機會留給學生;最后學生自己矯正自己的錯誤,也要盡量讓他對自己的繼續探究充滿信心。古人說“失敗是成功之母”。
人們能夠正確認識事物,但并不是說每個人的觀點是相同的,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生活經歷和思維角度,因此有不同的看法。“言之有理,酌情給分”這是高考的閱卷評分原則,這體現了人文關懷和寬容和諧。這實際上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對自主探究的肯定。只要學生言之有理,教師就應該肯定。
“探究”是學生創新的體現,教師用各種手段引發學生探究動機、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給學生以探究的內容和方向。教師要講究方法,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到事半功倍,才能給學生創設出良好的探究情境,才能讓學生愉快地對語文課進行探究。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趙有才.《對語文教學中探究式學習的思考》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4年3月第一版 第184頁
[3]瞿緒良,陳祥印.《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的實踐》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4年3月第一版 第73頁